師愛在小學德育中的實用性
時間:2022-03-04 03:28:20
導語:師愛在小學德育中的實用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一視同仁,平等示愛
學生是有差異的,但老師絕對不能差別對待。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教師不僅要愛聰明、漂亮、健康、學習好的學生,更要愛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實際上,優等生每個人都喜歡,愛他們是人之常情,真正的師愛在問題學生的身上會體現得很明顯。我們??吹?,對待問題學生,老師們慣常的態度是批評,批評無效后就是冷落,放任自流。應該說,如果我們這樣做,那等于向問題學生的問題低頭屈服了。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不完美的,倘若都是完美的成品,教育還有必要嗎?我們每一次的嚴厲批評,實際上是又一次地放棄了幫助他改正錯誤的機會。筆者覺得,對問題學生進行有效教育,才能真正彰顯德育工作的成功。所以對待這些孩子,筆者采用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他們的過錯,而是不厭其煩地用愛心感化他們,對他們身上一點一滴的進步都要及時加以肯定,使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筆者班里有一個孩子,不但學習成績不好,還經常打架惹事,幾乎每天都有同學告他的狀,大家都很厭煩他,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對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筆者首先降低要求,幫他樹立自信。比如在課堂上,別人需要回答很難的問題才會被鼓勵,而他只要把最簡單的問題答對了就可以得到筆者的掌聲。也就在這個時候,我發現他的眼里充滿了喜悅,充滿了自信。這反過來又是對我的激勵,說明筆者的教育方式對他是有作用的。筆者還發現該生愛好體育,于是就有針對性地組織了一個跑步比賽,在他取得好成績后,立即當眾大加表揚。凡此種種,漸漸讓他改掉了從前的不良行為習慣,而且還培養了他的興趣愛好,一舉兩得。愛不是靠強制,更不是靠利誘培養起來的,愛是一種純潔的感情。面對學生,我們要認識到,只有差異,沒有差別,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對問題學生和優秀學生,要一視同仁,平等示愛,這樣才可以讓問題學生不再成問題,這樣教師也才能體驗到教育的成功與幸福。
二、寬嚴相濟,愛而有方
寬容與嚴格是辯證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當準確把握寬容與嚴格的辯證關系,熟練運用寬嚴相濟的教育藝術,常懷寬容之心,慎用嚴格這枚“利器”。孩子終究是孩子,難免犯各種各樣的錯誤。面對愛出錯的孩子,動輒批評是無濟于事的,而請家長、寫保證書等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往往只會讓問題惡化。我們要捧著一顆寬容的心去看待孩子們的錯誤,相信他們犯錯并非本意,只是不能認識到那是錯誤。陶行知先生用四顆糖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個經典案例就是對寬容教育的最好詮釋。寬容展示的也是師愛,它的力量不似嚴格那么直接,它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無聲的,但卻比嚴格的武器更有效,更能培養學生健全健康的心智。筆者曾帶過兩個男生,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差,因為經常湊在一起惹是生非,被班上同學稱為“哼哈二將”。筆者每次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時候,他們都理直氣壯。這種抱團和頂撞的行為甚至一度成了他們向其他學生炫耀的資本。因此每次批評只會起到反作用,他們的犯錯次數有增無減。筆者為此頭疼不已,也一度想放棄。但在反復觀察后,筆者發現這兩個孩子需要的是別人對他們的尊重,他們抱團、頂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了為了贏得別人的關注。因此筆者在隨后的一次接觸中,不再嚴詞批評、指正他們的錯誤,而是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盡量尊重他們的人格,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兩個學生中有一位比較懶惰,忘性很大,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書寫也很不認真。筆者屢屢指正,縱使嚴格要求,效果也并不明顯,甚至情況比以前還糟糕。如此反復后,筆者就平心靜氣地坐下來,讓他自己去找錯誤和不足,然后再和他共同尋找原因,提出改進方法。這種寬容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該生從前屢教不改的毛病很快就被糾正。該生學習勤快了,書寫認真了,作業也能及時完成了。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學生不是完人,犯錯誤是他們的天性,更是他們的特權,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出錯糾錯的過程。我們只有對他們寬嚴相濟,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終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抓住細節,以愛換愛
教育是一項細致的工作,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做個有心人,善于抓住細節,通過將心比心,去實現以愛換愛的目的。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辦公室與同事談興正濃,有學生進辦公室要匯報事情,教師卻很不耐煩,沒等學生講完,就將他打發走了。教師以如此態度對待學生,實際上對學生是一種傷害。教師顯然沒有顧及學生的內心情感,更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想問題。這樣的教師是不可能換取學生愛戴的,對教育工作也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師生之間的溝通,教師要以情為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顧及學生的感情。沒有將心比心的態度,是不會有以愛換愛的認知的。有這樣一個學生,他經常違規亂紀,惹是生非。以往帶班的老師不厭其煩,為減少麻煩幾乎不讓他參加任何校內外活動,不給其展示的機會。而該生也漸漸高筑心理防線,進一步阻隔了師生交往。結果導致學生在日?;顒又幸愿嗟姆稿e來回饋老師。筆者接手該生后,就運用“將心比心、以愛換愛”的方法處理。第一次與他見面時,我特地將兩把椅子挪近,和他并排而坐。談話形式上的這一細節性改變,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和他是平等的,老師希望了解他的心思,解決他的困惑。果然這位學生很快就改變了對老師的看法,從前的抵制情緒也大大減少。在多次交流溝通偶,該生身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僅改正了舊往的不良習慣,還經常主動和老師聊天,積極參加班級的集體活動。美國學者戈爾曼說過:“不能識別他人的情緒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苯處熢趯W校德育工作中,要善于抓住細節,實現“以愛換愛”的目標。綜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只有愛學生,才會產生愛事業的動力,才能獲得教育工作的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項充滿挑戰性又具有愛心的工作,教師準確運用師愛也是一門教學藝術。認識差異,因材施教,真心示愛,平等相待,讓愛心在課堂綻放,讓學生在師愛中健康成長。
作者:胡浩 單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第七小學
- 上一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德育課程的運用
- 下一篇:PPP模式下會計核算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