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藝術論文
時間:2022-01-14 08:39:29
導語:小學德育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真實生動地展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熱情漚歌地民族的偉大精神,也有精彩地描繪美麗多嬌的祖國山河,深刻闡述生命意義。將語文課文中的內容和德育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使得學生在學科教育中,德育滲透無痕。本文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小松樹和大松樹》作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教學體會。
一、“備”之前路———摸索
這是是一篇寓言,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非常驕傲自大,嘲笑山下的大松樹。和藹的風伯伯告訴小松樹不能過分驕傲,要學會謙虛。本文主要通過兩棵樹的對話,突出角色的特點。通俗易懂,是一篇難得的德育滲透教材。為把握教材,理解文本。課前認真修改教案,制作課件。試圖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明白其中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課文融情于理,充滿童真童趣。
二、“備”之行路———探索
陶行知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北疚闹姓Z言描寫較多,兩棵樹的對話是德育滲透的切入點。(一)感受小松樹的“驕傲”比如小松樹的話語:“喂,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就這一句話,我們就能看得出小松樹的心里是多么的驕傲。其中一個“喂”字,在我們平時打電話的時候,也許不能說明是沒有禮貌,但對于一個年紀稍大于自己的人來講,確實顯得不夠禮貌。“你呢?”更能說明小松樹不把大松樹放到眼里,有嘲笑譏諷的意思。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小松樹的話語,通過“喂”“你呢?”感受小松樹的得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中,學生能從自己的角度來談談對小松樹的看法。孩子們說的很好,能結合實際舉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學生說:喂,我借用你的鉛筆!如果我們這樣去向同學借筆,一定借不到,反而還會遭到拒絕。小松樹對大松樹說話實在太沒有禮貌了!一副目中無人、趾高氣揚的樣子,不討人喜歡!作為老師順勢點出“禮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生便若有所思地點起頭來。為了更好地挖掘小松樹這個角色,從這個角色中感受為人禮貌的重要,我講教學中滲透德育放在“演一演”環節上。想象對于兒童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課文中有的更多的語言描寫,對于小松樹說話時的表情體現很少。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小松樹說話時的表情。并試著表演,將自己融入角色,很好的呈現出小松樹驕傲得意的樣子。(二)感受大松樹的“謙虛”有時忽視大松樹這個角色。如果僅僅只是通過小松樹這個角色讓學生明白做人不能沒有禮貌,太驕傲得意的話就太普通了,我們要聆聽的是生命拔節的聲音。教師采用設問,追問的方式來達到教學及德育目標。小松樹驕傲自大,而大松樹……大松樹為什么沒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作為小孩子,天真可愛的他們很難站在大人的立場考慮。通過“沒有回答”讓學生可以體會大松樹的大度、謙虛,和小松樹進行比較。對于大松樹的默默無聞,不予爭鋒,學生逐漸能體會到“謙虛”的品質的魅力。為拔節生命的高度,我繼續深入地挖掘大松樹身上的品質,從而引申到社會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卻為祖國的建設發展及我們的幸福生活貢獻力量的這些可愛的人們。告訴學生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生命。當我看到學生一張張笑臉綻放出特別的笑容,眼神中流露出不一樣目光時,我知道尊重的種子在他們小小的心靈里正在慢慢發芽!我感覺到這就是陶行知先生說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三、“備”之尾聲———思索
故事結尾的一句話“小松樹聽了風伯伯的話,慚愧地低下了頭?!北容^含蓄,怎樣讓學生理解它呢?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以“小松樹”的口吻,把小松樹自己內心的想法和對大松樹的道歉的話說出來。小松樹對大松樹說:。小松樹對風伯伯說:。小松樹對大山爺爺說:,再讓學生評價小松樹的表現。通過此環節,學生知道小松樹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知錯就改,他是可愛的小松樹。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了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孩子總是帶著一定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參與閱讀。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對文本的解讀。因此,閱讀教學中,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
四、“備”之課后———反思
教師要以生活為中心指導教學。在教學尾聲,讓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么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的確使他們獲得文本的教育意義。但回顧整堂課,總感覺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一)深入學生的心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巧用表情圖,激發興趣,加深情感體驗。小松樹站在山上會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圖:一幅得意洋洋、輕視看不起,一幅發怒,一幅高興。讓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后,再體會感情。另外,師生共同商量,通過感情朗讀,配上動作的表演,再現小松樹得意驕傲的樣子。讓情感得到內化,學生與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二)從生活為中心做教學指導思考,聯系實際,實現情感的遷移和拓展,更好的融合德育教育。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層次的教學。除了讓學生體會小松樹驕傲、盲目自大這個淺層次的寓意外。進一步的拓展思維,想象小松樹會對大松樹說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錯就改,學松樹有寬闊的胸懷。樹立集體觀念。在課后設計一些相關的討論話題,或是通過圖片來進行判斷、評論?。ㄈ┍菊n教學思路比較清晰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但如在孩子在讀了小松樹的話后,想象小松樹說話時會是怎樣的神情,并試著表演一下,效果可能更好。還有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語速過快,這對于一個低年紀的孩子來說,不利于學生的傾聽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語文教學重視道德移情能力滲透德育,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發展學生完美的人格,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作者:彭宇虹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
- 上一篇:小學德育有效性實踐論文
- 下一篇:小學德育高效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