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學德育多元內涵
時間:2022-11-19 09:09:41
導語:探究小學德育多元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階段的教育發展過程中,小學德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性格基礎的黃金階段,是學校和教師能夠把握的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期。目前我國小學德育中缺乏針對學生這個被培養群體發展過程的認知和分析,不能達到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限制了德育的進一步深化。如果在小學原有的教育環境下,結合發展理論,針對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德育工作者有的放矢地進行全方位德育,就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探索出德育的多元渠道。
[關鍵詞]小學德育;素質;發展理論
發展理論起源于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主要是以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判斷為手段,利用學生在自身發展過程遇到的“道德沖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處于認知養成階段,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認知判斷更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就體現出了結合發展理論進行德育的優勢,針對學生薄弱之處進行引導,拓寬德育的渠道,帶領學生探究德育過程中的多元內涵。
一、結合環境教育,提升審美意識
校園環境作為學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一所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不僅如此,校園環境還滲透著一所學校的教學風貌、文化積淀和教學理念,班級環境也是如此,班級更像一個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發展,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有著極大的正向作用。例如,在全校各班的環境建設中,筆者十分注重構建“自然、整潔、積極”的教室,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給予學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和精神。班級環境建設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教室南側窗臺,每個窗臺擺放兩盆盆栽,統一花盆的大小和顏色,將班級同學分成六個小組,定期澆水、清理花盆,促進學生與自然接觸,感受自然之美。2.黑板右側布置班級公約,公約背景和點綴由班級學生討論提供方案,最終投票決定,利用教室角落的布置給學生提供鍛煉審美和搭配的機會,感受和諧之美。3.后黑板定期設計黑板報,每個月選定一個符合學生生活的主題,如四月的主題為“清明時節”,六月的主題為“六一快樂”等,讓學生參與板報的設計和繪制,并根據不同的主題特點,設計一些古詩詞板塊和科普板塊,讓學生感受文化之美。除此之外,我還鼓勵學生們繪制手抄報,版面設計好的同學,可以負責下一期黑板報的設計工作,以此激勵學生主動鍛煉、提升自己的審美。學生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下,不僅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從小樹立正確的對“美”的認知,思想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受到環境的影響和熏陶,提高對“美”的判斷,學會主動去發現、思考、領悟,提高審美的精神境界。
二、結合法制教育,滲透價值觀念
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尚未養成,對社會中的“是非對錯”還不能有一個準確的認知,教師結合發展理論的要求,將德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采用學生喜愛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法律、道德,從而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例如,我曾經在一次班會課上給學生們播放“90后高年級學生成立‘黑衣幫’”的法制教育錄像,錄像中主要講述了五名90后高年級學生私下組成團伙,在學校周圍圍堵低年級學生,收取保護費,如果拒絕就對其施暴,并恐嚇他們不允許告訴家長。最終“黑衣幫”東窗事發,五名學生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法律的懲罰,也因此給自己的一生留下污點。在觀看錄像之后,我告訴學生:法律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做,哪些事情禁止做。通過定期幾次這樣的班會活動,學生們深刻意識到了,作為一名學生,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他們應該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完成自己的義務,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打下了基礎。教育界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失敗的教育”,這也一直是我的教學箴言,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教師在德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為學生日后能夠抵御社會中的不良文化侵蝕做強有力的鋪墊。
三、結合心理教育,培養健全人格
在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德育和心理教育是發展理論的要求之一,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和引導作用。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礎,正確的價值觀和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幫助學生保持健康發展的最佳助力。例如,我的班級里有一位學生李明(化名),他的家庭比較特殊,母親去世較早,父親在外打工早出晚歸。李明由于從小缺少母親的關愛,非常害怕落單,害怕不受到大家的重視,在學習上自由散漫,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在家中也不愿意聽父親的管教,叛逆心理十分嚴重。我針對這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從德育和心理兩方面對他進行疏導:首先,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盡量避免直接嚴厲的批評他,而是選擇對他進行單獨的思想教育,讓他明白在他的行為中,哪些是不對的,會給身邊的其他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和傷害,幫助他明辨是非。同時,在平時的生活上給予他更多的關注,如下雨天送他回家,六一兒童節為他準備一份小禮物,彌補因為家庭環境對他造成的母愛的缺失。通過這些方式,讓他意識到了身邊人對他的關懷和重視,減少了他對學習的抗拒和,幫助他克服自卑心理,逐漸轉變成一個陽光積極的少年。加強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結合,從教育手段角度來說,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從教學目的上來說,兩者在教育過程中的側重點雖有不同,但最終都是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幫助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四、結合養成教育,形成良好習慣
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未來學習、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更為教師進行德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根據發展理論的要求,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我會有計劃的組織學生朗讀、理解、背誦《小學生守則》,定期進行入學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守則中的每一條和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并以此規范自身的行為規范,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同時,我還積極開展“凈、靜、敬、競”專題活動,讓學生們從入學時就養成良好的習慣:衣著干凈、整齊,落落大方,不奇裝異服為“凈”;教室內輕聲輕語,不嬉笑打鬧,為“靜”;校內校外見到老師要問好,懂禮貌,為“敬”;同學之間公平競爭,相互促進,為“競”。低年級學生剛剛入學,正是進行德育培養和養成培養的良好時期,通過以上方式,從“娃娃時期”就樹立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塑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達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多元發展的目標。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對學生每個時期的成長特點了如指掌,并針對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達到配合學生的發展階段,實現德育的全方位發展,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學生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和成長特點,學校的德育工作要結合發展理論,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進行開展,真正滲透到學生的點滴生活之中,從根本上影響學生的性格培養,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礎,為學生養成健康的品格助力。
參考文獻:
[1]張麗霞.淺談核心素養下如何進行小學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8(1):173-174.
[2]王芳,來春旭.談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56-56.
作者:霍澤棠 單位:廣東廣州市南沙區橫瀝小學
- 上一篇:如何加強有線電視網絡傳輸質量
- 下一篇:“互聯網+”與電視文化產業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