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課程改革困難的應對措施論文

時間:2022-10-20 03:21:00

導語:中學德育課程改革困難的應對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課程改革困難的應對措施論文

論文關鍵詞】改革;中學德育課程

【論文摘要】本文將改革開放后的中學德育課程改革分成改革試驗階段、改革調整階段和改革深入階段三個階段進行研究,通過回顧這些改革的主要舉措和特點。分析改革存在課程工具化傾向明顯、應試教育傾向嚴重、方法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重點背道而馳、活動課程被簡單理解和運用等困境。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2l世紀的競爭,不僅表現在知識、智力方面,也表現在理想、道德方面。重視道德教育已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趨勢。

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年輕一代德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而學校作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解決新課題的關鍵場所。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學生對德育課程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并不高。中學階段是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對整個教育體系的道德教育的影響最大,一方面它關系著小學道德教育的成果能否鞏固.另一方面它決定著高等教育道德教育對象的道德基礎。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德育課程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改革,探索其特定的軌跡有助于時人對當代的德育課程有更全面的認識,也有助于時人對德育課程改革的未來有更科學的探究。

一、改革歷程(1985年至今)

中學德育課程改革并不是從1978年就開始的,因為粉碎“”后黨中央著手進行的是德育課程的恢復和重建。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到1984年中學德育課程得以全面的恢復,課程體系與前相比變化不大。

以1985年黨中央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為開端,中學德育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改革階段。為了探究方便,筆者將改革分成了三個階段研究,分別是改革試驗階段(1985—1992年)、改革調整階段(1992—1999年)、改革深人階段(2000年至今)。

改革試驗階段的最大成果是課程設置的改善和逐步穩定、教材編制實行“一綱多本”、德育大綱的頒布。課程設置逐漸完善和穩定下來,課名不再頻繁變動;德育大綱的頒布,改變了建國以來德育課程一直缺綱少范的局面,義務教育法的實施也使德育有了法律保障;課程內容開始較多的回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課程從為國家政治生活服務逐漸轉向為國家經濟生活服務。

改革調整階段突出的變化之一是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轉變在德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提高德育的主體性意義重大。突出的變化之二是將九年義務教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設計。通過這次改革,開始構筑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內容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體系,也開始吸收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成果,尤其是心理學研究成果.開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將德育目標進行分層要求。

改革深入階段把調整階段開始統籌考慮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把思想政治課的總目標定為“一個中心,兩個重點”,即整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為中心,其中,小學初中階段以公民品德教育為重點,目的是培養學生如何做一個好公民;高中大學階段以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為重點,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這次改革的主要成果是修訂了新課程標準,而修訂的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設計形式、教學內容、教與學要求和評價體系更加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通過修訂,德育課程中的生活化氣息更加濃厚,更加符合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并體現他們的生活經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同時,教材也更加開放,提高了教師發揮教學主體性的積極性。

二、改革困境

如前所述,改革開放后我國中學德育課程一直處于改革變化中,這些改革變化從總體上講是進步的、發展的,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2.1我國中學德育課程工具化傾向明顯

內容體系比重不當,如2o05年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中對中學德育內容進行了規定,主要有17項,其中關乎學生個人發展的3項,關乎公民道德的3項,而關乎國家、民族的達到11項。

教材變動還是比較頻繁,2007年秋季剛有更多的地區進入高中新教材的實驗區.2007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就下發通知,要求馬上根據十七大精神進行教材修訂,2008年秋季就必須全部使用修訂后的新教材。

筆者認為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對德育課程功能的認識不夠正確。我國曾經將德育功能理解為單一的政治功能,這一理解在時發展到極致。改革開放后通過改革,人們已經克服了單一(政治)功能觀的片面性。但又產生了多元功能觀的片面性,把德育當做是“什么都能往里面裝的大籮筐”。這種無邊際的功能觀和德育工作者遵從慣性的做法,使得課程的內容體系還是偏重于政治,教材則圍繞政治主題、跟著形勢發展一變再變。

2.2我國的德育課程應試教育的傾向十分嚴重

德育課程評價重分數輕素質,衡量學生德育水平高低的標準是“智育化”的。新課程要求中對知、情、意、行都作出了要求,而且提出了很多新的評價理念,注重“發展性評價”“過程評價”等,但現實中我們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的考查卻只是對學生的道德認知作出測量和評價,即所謂“知識目標的評價”。而所謂“對能力目標的評價”與“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則由于缺乏相應的科學的、可量化的測評體系導致實際上無法評價。教學中,學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關心的還是考試,一切以分數來衡量,在這種壓力下,不管教師還是學生被迫以老辦法來對付新課程。我們課程中提出了完備的德育目標。卻缺乏一個適用于課程要求的評價機制和標準,這無疑削減了課程標準本身應有的“標準”作用。

2.3德育方法存在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重點背道而馳的問題

首先,理論上思想教育方法和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實證研究。細細梳理我國德育方法研究成果,會發現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成果較為完整,而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偏重于抽象、理論層次,具體的、實證的研究成果很少,很難在課程教學中直接運用。

其次,實踐中我國中學德育課程的授課方式經常簡單用理論教育法——也稱灌輸教育法替代。灌輸教育法本身是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灌輸”的本意是系統的傳授和學習之意,但過多地使用這一方法,而且不分年級和內容,就容易帶來“強制灌入”的弊端,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這也是中學德育課程經常受到詬病的原因之一。

2.4活動課程存在被簡單理解和運用的問題

在新課改過程中.很多人已經在學科課程中采用活動課程的組織形式,喜歡組織實踐活動。但我們的很多活動都是“有組織”的.即在教師或班主任或學校有關部門的安排、指揮下進行的。如果沒有人進行組織或強制要求.這樣的活動基本上沒人參與。這種形式主義的活動,與活動課程的精神實質是背道而馳的。

三、改革對策

上面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改革的意義和積極作用,相反的,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入,而且必須抓住問題的實質加以解決,筆者認為今后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努力。

3.1科學理解德育課程功能,繼續調整和穩定課程內容。不要把德育當做是“什么都能往里面裝的大籮筐”,加大道德教育比重,科學規范編制教材。建議在初中內容中加大道德教育比重、在高中內容中設置道德教育主題。將已經成熟的內容編成相對較“硬”的教材,爭取若干年不變,將容易變動的內容放在形勢與政策課或時事政治課中加以體現,盡量避免教材變動,等到這部分內容已經穩定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后再編人教材;教材的呈現方式更多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為出發點,同時加強對授課教師的培訓。

3.2將評價體系落到實處。新課標頒布后評價體系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建議讓這一評價機制真正發揮效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字規定上,改變德育課程用期末考試定成績的辦法,加大過程評估和道德實踐能力的比重,擴大評價主體,除了專門的德育課程教師,還應該包括學生本人、班主任、家長甚至群團組織。

3.3平衡方法的研究和運用。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應把理論的、抽象的和實踐的、實證的研究相結合,要加大課程方面教學方法的實證研究,并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有選擇性地進行研究成果的試點,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廣。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加大運用道德教育方法研究成果力度,同時配以相應的評價體系確保它愿意被運用、運用得有實效。公務員之家

3.4正確認識和使用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一味依賴它。實踐活動的設計要求很高,需要活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活動中有適時的指導和幫助、在活動后組織學生及時總結、評價活動過程和結果以及予以恰當的鼓勵。

所以,我們并不否定改革,相反,我們認為中學德育課程必須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改革不僅僅是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更關鍵的是對于課程本身的認識的轉變和制度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