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生活化探究
時間:2022-04-21 02:36:20
導語:中學德育生活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德育目的:重社會本位,輕個人本位
我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德育的目的都過多的關注集體、社會,而忽視對個人的關注。如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體現了對社會本位的重視和對個人本位的輕視。傳統的德育還存在以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一切,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上形成追求高分數的德育目的,忽視德育的根本指向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過幸福的生活,不僅僅是識記一些概念、原則追求更高的分數。
(二)德育內容:重政治教育,輕“三生教育”
中學德育在內容上存在脫離學生生活的問題。由于受社會本位論德育目的的影響,德育內容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將此德育脫離真正的生活只能走上泛政治化的道路,僅停留在說教的層面,缺乏實踐性及對個體社會行為的有效指導。其結果是違背真正意義上的德育。因此,德育應處理好道德與政治的關系,需要建立人是教育的主體的觀念,德育在內容上應注重“三生教育”,促使中學德育走向生活化的目標。
(三)德育方法:重灌輸說教,輕自主參與
德育方法是指在德育活動中將教師與學生連接起來,使他們在道德信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之間達成共鳴,以實現教師與學生道德的共同發展的德育方式。德育方法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德育活動結果的效率、效果。德育的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很少使用討論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課堂上教育者與受教育的互動次數比較少,導致德育活動中強調灌輸說教,忽視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重純粹的知識傳授,使本應該雙向互動的教學活動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
二、中學德育生活化的路徑選擇
(一)德育目的: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相結合
我國德育目的主要是從社會的需要出發,對個人的需要的關注不夠。從個人的發展看,人是處于一定社會中的人,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從社會的發展看,個人的需要是社會需要的主觀形式。因而德育目的不能將個人的需要與社會的需要孤立起來,德育的目的應同時體現著兩種需要。鑒于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只有在考慮到他們自身發展的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德育目的,才能在德育活動中取得預期的結果。因此,德育的目的應該兼顧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總的來講,德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應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個人本位是社會本位的前提和基礎,社會本位是個人本位的體現和保障。
(二)德育內容:重視“三生教育”
德育內容要體現時代特點,充滿生活的氣息。應加強德育與生活的聯系,重視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不斷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一、生命教育指讓每一位教師和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的價值,關心自己和家人。2011年11月,嚴虎、陳晉東對長沙市2216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調查結果說明,24.2%的中學生、18.86%的男生和30.35%的女生有自殺意念,自殺未遂的檢出率為2.5%。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其二、生存教育強調學習生存知識和經驗,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關心自然和社會,強化生存意識,提高。生存的能力和生存態度。中學生生長的環境也越來越優越,但在面對困難、災難以及外界壓力時,中學生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卻非常令人擔憂,對青少年加強“生存教育”變得刻不容緩。其三、生活教育提倡教育學生珍視生活,了解生活的常識,掌握生活的技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關心他人和集體,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人的生命不僅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體。
(三)德育方法:重視自身體驗
在德育方法的選擇上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僅是對學生能力的肯定也是對教師自身的解放。作為現代德育的工作者,應在傳統教育方法的基礎上,運用以下幾種德育方法。其一、示范法。示范法是指教師用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優異道德行為、道德意志、處理道德事件的方式為學生做表率,促使學生道德轉變的一種德育方法。教師要以身教的方式影響學生良好德育品質的養成。例如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28歲的語文教師張麗莉。美麗的女教師,向學生傳遞著可貴的正能量。其二、討論法。討論法指在教育者的親自指導下,讓學生對一些道德事件、道德現象發表各自觀點、開展辯論、達成共識,使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一種德育方法。討論法可以使學生互相學習,促使學生對道德事件、道德現象形成自己的見解。在對道德問題的討論中,還可以使學生學到民主、合作、平等等良好的品質。其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通過讓學生在某一道德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并按照特定角色的要求思考道德問題、做出道德判斷、采取道德行為,以豐富學生的道德經驗和道德認知、加深學生的道德體驗、推動學生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的一種德育方法。
作者:張倩倩工作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院
- 上一篇: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徑探究3篇
- 下一篇:中學德育課程實踐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