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德育提升思路

時間:2022-04-21 03:08:08

導語:農村中學德育提升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學德育提升思路

一、轉變德育觀念

目前農村中學中大多保持傳統的德育觀:在德育目的上,重社會不重人;在德育過程中,重明理而忽視對學生心理的關注;在德育課程的設置上重視認知而忽視活動、體驗、陶冶、感悟。以此觀念開展的德育成為了限制人、約束人的工具。必須徹底改變這種有悖于社會發展的德育觀念,承認學生的獨立人格地位,關注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德育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限制性轉向發展性,解放和發展人的德行潛能;摒棄那種德育知識化的取向,關注學生文明素質的養成及其身心健康;反對把德育與其他學科教學割裂開來的傾向,把德育貫穿于一切學科教學和學校的各種文化活動中。有教育學者說過:“德育要從天上落到地上,德育要走進學生心中。德育要倡導‘小一點、近一點、實一點,要低重心、零距離’。”農村中學在開展德育工作的時候更要根據當地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學生的內在需求為出發點,根據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學生形成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人格傾向等開展工作,結合農村中學生的具體實踐,樹立生活德育觀、生態德育觀等觀念。

二、改變、充實德育的內容

當前的德育內容是由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的,更多的是從理論上制定出一套合乎規律和邏輯的德育理論。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要從重道德規范轉變為重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因為單純的道德規范教育容易使學生言行不一致。在確定德育內容時,應該以農村的實際生活作為基點,使所學能夠指導所用,真正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豐富德育的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德育工作者應該深入調研。深入了解農村中學生對德育的真正需求,找到什么才是農村中學生需要的德育指導,什么樣的德育才會受到農村中學生的喜愛。第二,挖掘、整合可利用的德育資源。在保質保量、開齊開足《思想政治》課、德育課等課程的同時,學校要加大德育科研的力度,充分挖掘各學科蘊含的德育資源,把德育有機統一到課程中,貫穿于課堂教學和學校各項教育活動中,凸現德育的實效性。此外,還應善于發掘地方民俗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底蘊,引導農村中學生正確看待農村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發揮農村民俗文化的積極作用,幫助他們辨別傳承歷史的文化精華和封建糟粕,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的網絡社會背景下,農村家長對網絡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無法像城市家長一樣對孩子上網給予指導和監督。因此,德育教師加強網絡德育建設、利用網絡德育資源、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打通德育與生活、社會、文化、藝術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通道。在此基礎上,形成生活德育、社會德育、文化德育、藝術德育以及心理德育等,豐富德育內容。

三、改進德育方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教育的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受教育者的內心要求。”確實,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淡化了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的感覺,凸現教育的民主性,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德育工作亦是如此。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德育活動的效果。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怎樣以更生動鮮活的形式來吸引學生參與,是增進德育實效性的關鍵。農村中學生的成長經歷,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年齡特征都決定了他們更適合也更渴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受到教育,而不是在簡單的訓斥中被動接受教育。學校可利用周邊或空閑地段開辟種植園,引導他們隨著植物的成長一同成長,培養他們熱愛勞動、互幫互助、積極樂觀的道德品質。立足于農村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組織以“體驗”、“欣賞”、“感悟”為主要形式的德育活動。因此,在德育方法上要從灌輸與約束為主轉變為以疏導為主,疏、堵結合,采取潛移默化的方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構建完整的德育網絡

農村中學生的教育工作,僅僅依靠教師改進德育方法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學校走出來,走向家庭,走向社會,拓寬道德教育的途徑,營造有利于農村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道德氛圍。在當前農村中,由于家長素質普遍不高,教育能力較低,或者家長經常外出務工,因此,在農村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難度很大,農村中學德育工作中的家庭教育在短時期內仍然會是道德教育的薄弱環節。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風氣尚未形成,還存在種種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消極因素。在得不到外力的支持的情況下,學校應充分發揮農村中學德育主陣地的作用,在學校內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并主動聯系社會、聯系家庭,構建德育教育網絡,形成德育的有效合力,改變農村學校德育教育尷尬的現狀。第一,要在校內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為此,首先要加深校內各部門工作人員對德育工作的理解,形成互幫互助的合作局面。學校領導要首先關心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的表率,能夠主動指導和督促德育教師做好本職工作,并積極聯系各科教師共同協作,把德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其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利用櫥窗、標語牌、廣播、自辦刊物、文體活動(演講及征文比賽等),樹立先進典型。第二,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與溝通。學校可開展“走進家庭,走近學生”的家訪活動,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引導家長與學校同步教育。針對農村孩子攀比成風、不尊重父母的狀況,可以進行換位體驗,通過親身體驗工作的辛勞,體會到父母掙錢的不易和對他們的愛;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家庭互訪,記錄父母對孩子關愛的每一件事,讓他們在輕松的座談交流中認識到父母的愛。這種不露痕跡的德育活動,不僅可使學生提高道德認識,而且也可贏得家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第三,要爭取社會組織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支持。為了有效的提高農村中學德育的實效性,還要爭取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幫助。公益性的社會組織大多數都在城市,他們的幫助往往給農村中學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很多的先進觀念,還傳遞著社會的關愛。這些組織能夠讓農村中學生看到道德力量的存在和能力,強化他們的道德意識。政府部門要積極鼓勵社會組織關注農村中學的教育問題,必要時對關心農村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給予物質上的幫助。這樣從側面優化和鞏固了農村中學德育的外部環境,有利于堅定學生的道德信念,提升農村中學德育的實效性。

作者:鐘麗銀工作單位:大灣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