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學生德育培養思路
時間:2022-06-09 08:34:20
導語:農村中學學生德育培養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是有名無實的德育。當前農村部分學校,紙質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名單,貼在墻上最顯眼最醒目的地方,看起來一目了然,德育工作計劃更是洋洋灑灑、頭頭是道躍然紙上,可都是紙上談兵、一紙空文,實質性的工作絲毫沒有起色,沒有落實更何談進展。如褪色的國旗下面從來沒有進行過升旗儀式,團隊活動的開展有名無實,家長會不正常開,所謂的法制副校長更是難見人影。
二是重智育輕德育的片面認識依然較嚴重。在中考、高考招生政策的驅動下,致使德育工作只有投入無產出。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家長、教師、學校乃至社會都未曾改變以分數作為評定學生發展、教師教學水平、學校辦學質量以及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觀念。學生的學習成績好,教師就有業績,學校就有光彩,這些現實的、看得見的東西往往成為趨之若鶩的對象;而思想品德總是呈隱性狀態存在,其效益短時間很不容易凸顯,因而,學校特別在農村中學不愿把精力和時間更多地花在德育上,學校德育工作出現“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教學時間要多少有多少,德育時間剩多少是多少”的尷尬被動局面。
三是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較多的矛盾沖突越來越嚴重。目前農村平時的主人公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輕人基本都出外打工了,孩子的教育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到隔代老人的身上。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道德上,都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陷與問題。思想品行問題較多,依賴心理較強,人格發育不健全。
四是網絡文化對學生的誘惑力越來越強。信息網絡的出現,無疑為各方面的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方便,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術、新條件,但是也增加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網絡對學校德育、對學生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正日趨明顯。
二、思考與對策
一是與時俱進,轉變德育觀念,創新德育內容。農村中學德育必須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基礎上,樹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德育觀念。要遵循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德育的總體目標,科學地規劃中學階段各年級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要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學生,有區別地進行德育。這樣,才能使農村中學德育工作擺脫“跟著感覺走”“圍著問題轉”的窘況。在教育要求上既要有科學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內容上要從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實現相互轉化和滲透;在教育方式上要抓住主渠道,凸現主環節。
二是齊抓共管,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中學的教育投入,改進教學設備,提高農村學校現代化水平,實施科學的教學手段,增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加強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創建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作用。打破“唯分數”判斷學生才能的做法,建立以學科學習目標和包括道德品質、創新能力、個性情感和審美能力等并重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一定要使德育的目標和要求在人才培養和選拔、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師教育業績評價中得以體現。
三是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創建育人環境。校園文化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校園是學生成才的陣地,更是實施學校德育地方。目前,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盲目追求時尚,追求品味,其結果適得其反。本人認為,學校要立足實情,合理規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整治和管理好校園,杜絕臟、亂、差的現象。同時,應用好櫥窗、畫廊、黑板報、廣播、電視等宣傳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以此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四是充分發揮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的作用。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就如同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水分和陽光。因此,學校德育工作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配合,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成為整體育人的系統工程,三者相互依靠,協調發展,擰成一股繩,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加強農村中學德育工作,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結合起來,創建適合學生成長的良好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學生成才。
作者:成龍工作單位:甘肅省通渭縣寺子川初級中學
- 上一篇:中學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研究3篇
- 下一篇:紀檢監察宣傳教育工作要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