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課程化研究

時間:2022-09-15 11:43:00

導語:中學德育課程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課程化研究

一、什么是德育課程化

中學德育課程是學校為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而建立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從1993年起,我國中學德育課程就分為了學科性德育課程和活動性德育課程這兩大類正規課程。其中,學科性德育課程是德育教育的基礎課程,而活動性德育課程是德育教育的主導課程。德育課程化,簡單地說就是將德育形成課程,改變傳統德育教學散亂、漫無目的的形式,充分整合學校的德育資源,利用這些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德育教育,形成類似課程一樣的規范體系。德育課程化是實現個體道德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個體學習、把握道德價值與規范,追求生命與生活質量的重要渠道,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實踐德育課程化的途徑

針對新課改的要求,德育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安排應以學校的總體培養目標和德育目標為基礎,抓住兩個平臺:一是學科德育課程平臺,將德育貫穿、滲透、整合于所有學科的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精神;二是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平臺,以社會實踐活動和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教育、接受教育。

(一)學科性德育課程設計

學科性德育課程是學校實現德育課程化的重要體現,包括社會科學課程和自然科學課程,都是學科德育建設的載體,都應當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以課堂教學作為德育的切入點,將各學科的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下面介紹XX學校自然科學類課程中學科德育的實踐情況。中學的自然科學類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課程具有求真性,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認識真理從無到有、從單個到整體,最終形成系統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中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應當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類資源,包括科學家、科學成果等德育資源,使得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從中汲取更多的德育知識。比如,中學生物在講到人的大腦結構時,老師可以適時地指出,人腦中有一種叫做類嗎啡肽的物質控制著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吸毒后,中的類嗎啡肽會進入人的大腦,阻礙人體本身正常的分泌,最終形成了對的依賴。不僅如此,還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對心血管、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有致命性傷害,使人精神頹廢、壽命縮短。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麻痹了我們,外國殖民主義掠奪了我們的財富,侵犯了我們的領土。進一步,可以通過安排學生以寫研究報告的形式,加深對危害的認識,使得學生們勿忘國恥,好好奮斗,從而激發出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珍愛生命的意識。很多學科都有可以挖掘的德育資源,學校在開展學科德育時,應當準確把握學科德育的基本特征,不斷提高它的規范性和實效性。學科德育課程設計應當根據本門課程的特點,針對德育目標、教學方法、德育內容等方面開展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以教材為中心,以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科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以此為基礎,改革教學內容、教法、學法,全面推進中學學科德育的整體改革,真正開展好學科德育工作。

(二)活動性德育課程設計

學校德育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平臺是活動性德育課程。學校應當精心組織、大力發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德育實踐活動,使得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下面舉例介紹XX學校活動性德育課程的開展情況。

1.升旗儀式課程

每周的升旗儀式是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固定課程,針對如何創新常規德育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枯燥的升旗儀式變成學生喜愛、形式多樣的德育課程,學校采取了班級或年級承辦的形式,真正讓學生成為升旗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每周的升旗活動,每一個參與升旗儀式的學生都感受到了光榮與驕傲,都獲得了自信與收獲。升旗儀式變成了學生們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們通過親身參與、體驗,不僅更好地接受了愛國主義、理想主義的教育,而且鍛煉了學生的進取精神,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這樣的設計很好地貫徹實踐了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也逐漸成為XX學校師生良好精神風貌的一道風景。

2.志愿者服務

XX學校定期安排高中部的學生給社區的敬老院開展志愿者服務,每周一次,一年之中從未間斷。學生們在課余時間不忘關心老人,主動給老人寫信。學校對參加過學校社區志愿者服務的809名高中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中學生參加社區志愿者服務“很有益”并且“十分愿意參與”的占到總人數的78.4%。在問卷中“社區志愿者服務在哪方面對你產生影響”一項統計中:在復選的情況下。總之,將校內外文化活動與德育課程相結合,體現出“德育與文化”的精髓,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前提,文化氛圍是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支撐。

三、德育課程化促進學校管理模式改變

德育管理是學校遵循德育發展的目標,依照學生身心發展和德育學習的基本規律,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學校的德育資源,組織、協調學校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管理活動。實踐證明,學校的德育管理體制的完善、健全是實現中學德育課程化的前提。在對中學德育課程管理體系進行調研的過程中,作者發現很多學校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德育管理觀念存在偏差;德育管理者的素質與能力需要提高;重學校教育、忽視家庭和社會的綜合力量,此外,德育管理方法簡單低效也很常見;現行的中學德育課程實施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原則性強,靈活性差。作者以XX中學為例,研究分析XX中學在實踐德育課程化的過程中,為了使德育工作形成全員合力的局面而對學校的德育管理模式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改變,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

學校的管理模式和組織形式應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在德育課程化工作過程中,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方針應堅持以人為本。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需要做引導者,課程設計要摒棄傳統的以說教為主的模式,要以行動為主;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意識到自己所需學習的行為規范。當學生意識到這些后,就能夠實現自我管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要及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能及時改正缺點,發揚優點。

(二)對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學階段,班主任對中學生的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如果學生與班主任之間關系融洽,也就自然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導。班主任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尤其是德育行為規范方面;此外,班主任應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學生在德育課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多溝通交流,才能幫助問題學生盡快走出困難。在此基礎上,德育課程化對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是德育課程化形成了許多新的課程,XX中學嘗試將教師的工作時間分為彈性和剛性兩類,使得教師能夠根據班里的具體情況更好地分配工作時間,實踐證明,這種柔性管理模式使得班主任的業績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德育課程化要求學生參加的活動范圍更加廣、數量更加多,如果仍采用原有的教育式管理,中學生很可能會在思想上出現問題,如何做好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工作是提給班主任的新要求。為了做好這一方面,XX中學一方面組織加強班主任德育管理能力的培訓,另一方面使學校的德育課程體系更加有目標、有計劃,從而減輕班主任的管理壓力。

(三)學校課程管理模塊化

德育課程化工作形成了中學德育的新內容,德育課程主要分為學科性德育課程和活動性德育課程兩大類。學校德育課程的結構發生了變化,領域發生了變化,方法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在課程管理過程中,出現了類似大學的選課制,模塊化突現。校園實踐活動類課程升旗儀式、科技競賽等,最具學習性和挑戰性,可以將這些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規范持續地進行下去。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可以根據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學生的時間靈活安排,采用類似于選修課的管理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這些課程獲得一些學分。

(四)重視家庭、社會力量在德育課程化工作中的作用

德育管理不是學校自身的工作,而是一項全面、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管理、家庭管理和社會管理三種手段的良好配合。德育課程化將學校豐富的德育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管理,并且在管理過程中結合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體現出校本特色,這些問題是建立德育管理體制時應該詳細考慮的。XX學校為此成立了校外德育委員會,專門負責校外的活動安排、安全管理、財務預算、評價工作。同時,為了在家庭生活中強化和鞏固德育課程化的作用,學校施行了家長委員會制度,督促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提升學校德育課程化工作的效果。學校應把家庭和社會的德育力量納入學校的德育隊伍中,作為學校德育課程化工作落實的重要基礎,構成完整的德育管理體系,對于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作者:李長富 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