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德育實踐研究

時間:2022-04-12 10:20:57

導語:農村中學德育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學德育實踐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如今的學校教育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當前,農村的德育工作存在著效率低的情況。文章對當前農村中學德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幾點相應的解決對策:加強德育基礎性課程建設、提高學生的道德自覺性、構建多層次德育方式、改革德育課程內容。

關鍵詞:新課標;農村;德育模式;探索;問題;對策

古往今來,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諸多困難,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著效率低的情況。對此,本文展開具體的討論,并提出幾點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促進農村中學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為社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

一、目前農村中學德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通常是在課堂上自行講述知識———無論是概念還是需要學生理解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價值。在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指導者,所以教師不能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味地講解,不能把學生作為德育知識的傳聲筒,而是應該關注學生的具體需求。(2)忽視德育過程的漸進性。德育過程也是有層次性的,就像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對道德的判斷也有不同的標準。所以,教師應該關注德育目標在實施過程中的漸進性,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螺旋式上升和發(fā)展。教師開展德育工作時,應該準確掌握德育概念、擁有科學的德育觀念、理解德育過程的漸進性。急功近利,會使德育效果適得其反。(3)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在課堂上,為了講解更多的知識點,很多教師不關注學生是否有全盤接受的能力和心態(tài),將德育知識一下子灌輸給學生們。這常常導致德育目標無法實現,甚至起到消極的作用,影響學生人生發(fā)展的方向。(4)忽視德育的實踐性和整體性。任何理論都離不開實踐,包括學校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本來農村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比較少,而道德教育在一些師生眼里并非主要課程,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這導致德育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一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學生雖然理解道德教育的意義,卻無法采取具體的行動來輔助表現,即出現兩種不同的道德選擇態(tài)度,致使德育工作的目標無法實現。(5)德育課程內容陳舊。德育課程是實現道德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但在教育條件和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其德育課程大多還是傳統的教學內容,與新時代學生的需求不相適應,這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或抵制。另外,農村學校的德育教學方式仍然只是通過思想品德課程傳授德育知識,不具備多種多樣的教學途徑和方式。長此以往,學生對德育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就會逐漸降低。

二、對新時期農村德育模式的有效探索

(1)加強德育基礎性課程建設。在農村中學,道德教育主要體現在思想品德課中,道德教育的內容穿插在思想品德課程的知識點之中。在思想品德課程建設上,教育者應該加強建設農村道德教育的基礎性課程,即在原有思想品德課的基礎上適當地多安排一些德育培訓和輔導,并且多關注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2)提高學生的道德自覺性。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道德教育的內容及意義,從而有力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自覺性,也就是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并通過教學方法的革新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或者豐富課堂語言,讓學生沉浸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自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3)構建多層次德育方式。德育是一個宏大的教育工程,也是一個系統的網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構建出合適的教學網絡,讓每個學生都將其作為自己基本的課程。在學校教育中,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涉及道德教育,所以,各科課程教師都應該在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處處有德育的觀念。另外,學校及教師應該適當地組織學生參加德育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4)改革德育課程內容。德育課程包括三種類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對于農村教育來說,學校應該更加注重學科課程和隱性課程,在新課程改革的基礎上,應加強各學科課程的德育滲透,給學生提供道德分析判斷以及選擇的空間,然后利用已有條件安排活動課程,盡量讓學生體會自己在社會復雜關系中的道德選擇,從而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結束語

農村學校德育實效性低下,是當前農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分析了當前農村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相應的解決對策:加強德育基礎性課程建設、提高學生的道德自覺性、構建多層次德育方式、改革德育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蔣紅斌,宋雙.農村中學德育低效的教師問題研究———基于對湖南省湘陰縣的調查[J].教育科學研究,2011(07).

[2]孫青.提高農村中學德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3]林云芬.碩士農村中學德育實效性的實踐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作者:李艷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通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