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赤壁故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9:42:00

導語:三國赤壁故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國赤壁故事管理論文

摘要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赤壁》,藝術地再現了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戰爭場面,它以東吳為主要敘述視角重新詮釋了三國這段歷史,影片演繹了吳宇森心中的浪漫時代,打造了三國故事的視聽盛宴,展現了“團結一致,眾志成城,重情重義,其利斷金”的“中國人的精神”。

關鍵詞吳宇森《赤壁》周瑜諸葛亮

2008年7月10日,著名導演吳宇森花巨資打造的歷史題材影片。《赤壁》(上)終于公映了,首映四天票房即收1.08億,突破了中外大片的最高紀錄。《赤壁》中那氣勢恢宏的古代戰爭場面令人震撼不已,超過以往任何一部古代戰爭片,不愧為一部鴻篇巨制。很值得一看。筆者認為,影片主要在三個方面實現了創新。

一、以東吳為主的敘述視角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代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本格局。描述三國這段歷史最有影響力的兩部著作,《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因為晉承魏而有天下,勝者王侯敗者寇:而《三國演義》則以蜀為正統,因為蜀有漢室之后劉皇叔,依托劉、關、張之間亦兄弟亦君臣的忠與義,演繹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三國故事。而吳越之地向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族,所以史籍文學中東吳一貫被矮化,給人的印象基本上是為保守江東軍閥割據。但事實上孫吳政治穩定,謀士如云,猛將如雨,雖遜于曹魏,卻遠遠超過蜀漢。在三國的形成、興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東吳存在的時間比魏蜀都長。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的說法,“孫權具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赤壁之戰時,孫權有江東六郡十萬精兵,而劉備只有一郡兩萬人馬。吳宇森放棄傳統正統價值觀,通過東吳視角重新詮釋了三國這段歷史。可以說恢復了歷史本來面目。

《三國演義》里把周瑜描寫成了一個極度褊狹,忌才妒能的人物,被諸葛亮氣死了,甚至臨死還說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話,讓一代名將聲譽蒙冤。著名學者易中天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第一冤案。歷史上周瑜是一個儒雅風流、氣度軒昂。很有大將風度的人物。赤壁之戰中。聯軍統帥周瑜是主角,諸葛亮是配角。周瑜是孫吳集團主戰派的中堅,孫劉聯合,是周瑜的一席透徹明晰的敵情分析,給孫權吃了定心丸。在劉備走投無路的時候,周瑜以少勝眾,打敗了足智多謀的曹操,挽救了劉備集團,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赤壁之戰周瑜建大功,引起了曹操和劉備的忌憚,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赤壁之戰后曹操曾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用以貶損周瑜。劉備則干脆向孫權進言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幸好孫權不為所動。在蘇東坡的《赤壁懷古》里,“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盛贊的也是周瑜而非諸葛亮。電影《赤壁》忠于史實,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心胸寬廣、文韜武略的一代儒將,更貼近周瑜的歷史原型。他愛民、愛兵、愛小喬,善良、溫柔:他精通音律。知性、感性:他以殺虎激孫權出兵,運籌帷幄,殺敵神勇,智勇雙全。他和諸葛亮的關系也由嫉賢妒能變成英雄惺惺相惜了《三國演義》七實三虛,這虛的部分,諸葛亮一人就占了約三分之一《三國演義》描寫赤壁之戰,諸葛亮舌戰群儒,除了人名,故事全為虛構:火燒赤壁是黃蓋的計謀而非諸葛亮。電影《赤壁》打破了《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的寫法,把諸葛亮還妖于人。影片里沒有傳說中的經典“三氣周瑜”“舌戰群儒”等片斷,展現的是孫權和劉備兩大集團精誠團結,合譜了一首驚天動地的《赤壁》曲。

二、吳宇森心中的三國

西方有句俗話,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套用這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三國。三國的故事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電影不可能把每個人的想法都表現出來,我們從《赤壁》中看到的是吳宇森心中的三國。換句話說,觀眾如果抱著《三國演義》的成見來看《赤壁》,可能會很失望。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看下來,只覺得氣勢恢弘、驚心動魄。吳宇森在影片中呈現出一個充滿豪情壯志的三國。一個充滿男人血性的三國。這里沒有勾心斗角、宮廷穢亂,我們看不到劉玄德摔阿斗時的偽善,也看不到諸葛亮舌戰群儒時的放曠,更看不到周公瑾對永遠的敵人諸葛孔明的處處提防。有的只是各路英雄豪杰的運籌帷幄、氣吞山河。那是吳宇森心中的浪漫時代,充滿人性沖突的時代,那是一個對人的價值勤于探索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建功立業。都覺得自己是天下的擔當。單說核心人物周瑜,他既要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又要解決孫權的猶疑不決,更要對赤壁之戰過后。三足鼎立的局勢深謀遠慮,這是一個在多重夾縫中仍能羽扇綸巾的周郎形象。這其中的家國情懷、鄉愁別恨、兒女情長。不能不令觀眾為之動容。

那么,《赤壁》的文化內涵或者說靈魂何在?吳宇森說,影片宣傳的是“團結一致。眾志成城,重情重義,其利斷金”的“中國人的精神”。影片中的周瑜、孫權等皆一反其在《三國演義》里的自私、自大乃至陰損奸詐,皆情深意重、虛懷若谷、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以和平為追求。在不違背大的歷史史實的原則下。吳宇森不拘泥于小的歷史史實,塑造出嶄新的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歷史意味著一種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事件聯系和‘作用聯系’”歷史精神的本質并不在于對過去事物的修復,而是在于與現實生命的思維性溝通。黑格爾指出,一切歷史都具有當代性。久遠而厚重的歷史沉淀著豐富而寶貴的人類的族群經驗和集體智慧。人們為求得現實的詩意的生存和祈盼美好的未來,總會以史為師,向歷史老人請教,或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諷今。電影《赤壁》起到了借古喻今的作用。團結和雙贏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詞,也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三、打造三國故事的視聽盛宴

《赤壁》讓筆者驚喜連連,如《指環王》一樣反復出現的俯拍拉伸鏡頭呈現出來的畫面令人激情澎湃,壯觀的場景設計實在不比好萊塢大片差。尤其是那場“八卦陣”的戲,可以說是冷兵器戰爭場面的經典之作,畫面陣勢龐大,在漫天黃沙之中,萬人井然有序,幾個來回的鳥瞰鏡頭更是震撼人心。關羽、張飛、趙云、甘寧輪流上陣。各有所長,讓人熱血噴涌,目不暇接。

首次從好萊塢回國拍片的吳宇森說。拍《赤壁》的初衷不是只給中國人看的。他要給全世界講三國的故事。他說,“外國人不懂中國歷史。他們也沒聽遜《三國》,所以我們在劇本上、在設計上都有一番調整和設計”。《赤壁》盡可能淡化文化門檻,從通俗的情節與波瀾壯闊的畫面中讓觀眾得到視覺快感,從放映效果看吳宇森基本實現了他的目標。

影片把現代人的精神融入古代人物角色中,表演人性化、生活化。拉近了古代英雄和現代觀眾的距離。諸葛亮不僅擅用兵法。延續了“傳統”孔明沉穩、睿智的一面:又以“略懂”為口頭禪,懂接生,還給鴿子洗澡扇風,以天真、善良、謙虛的形象取代以往老謀深算的諸葛孔明(恢復了諸葛亮原來27歲的青春形象)。還有劉備給兄弟們編織行軍打仗用的草鞋:關云長給娃娃們講解讀書為了將來有飯吃的道理等細節描寫,把英雄還原為凡人,現代感很強。影片中多處有意為之的幽默對話也給觀眾帶來了輕松的笑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情節設計體現了電影的娛樂特質。此外。電影中服飾、兵器、漢簡以及恰如東漢碑刻般的書法等,都比較真實考究,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歷來是帶有雙重性的。或者說成是歷史事實。或者說成是歷史故事。歷史學之父,古希臘希羅多德認為,歷史是指真實發生的故事,從追求歷史真實出發,形成歷史科學:從敘述歷史故事出發,可以訴諸文學的虛構和想象。電影《赤壁》的編導者充分發揮創造性,取材于歷史,又不為歷史事實所局限,為中外觀眾著想,在畫面、音效、人物等方面設計得美侖美奐、氣勢磅礴。好看才是硬道理《赤壁》給觀眾帶來震撼和新奇,贏得了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

當然,影片也有瑕疵之處,編劇杜撰出“曹操戀小喬,小喬闖曹營”等情節有違歷史史實,有亞洲版的《特洛伊》之嫌。人物表演也與觀眾的期待有一定距離,還有不必要的床戲等。也許是票房需要、市場使然吧,我們不求全責備,期待《赤壁》(下)演繹得更精彩。給電影殿堂增加一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