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紀錄片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1:56:00
導語:海外紀錄片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與臺灣電影長期低迷徘徊的境況不同,近年來,紀錄片成為臺灣原創力強勁的創作形式,一枝獨秀。從《歌舞中國》、《跳舞時代》、《生命》到《無米樂》、《翻滾吧!男孩》,臺灣紀錄片作品接力上場,美譽不斷。講述老農故事的《無米樂》以及關注小體操選手的《翻滾吧!男孩》分別創下了400萬、500萬臺幣的票房,而紀錄“九·二一”災后重建的《生命》更是突破了1000萬臺幣的票房大關。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灣紀錄片出現上揚發展態勢也并非偶然,它是各種因素長期影響、共同作用、合力促成的,是臺灣紀錄片人踏實耕耘、厚積薄發的結果。筆者認為,造就今日臺灣紀錄片繁榮局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紀錄片專門人才的培養、數字技術成熟對紀錄片創作普及化的支持、相關激勵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及紀錄片文化普及計劃與推廣等等。
(一)專門的紀錄片教學為臺海紀錄片發展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
臺南藝術學院紀錄片研究所是臺灣第一所專門訓練紀錄片制作人員的機構.有7位老師。從1997年開始,該機構每年從兩百多位應考者中精挑細選出12名左右的學生。人學頭三年,學生須學習基本課程,比如紀錄片史、美學、田野調查、社會學、經濟學等等,最后一年主要是實踐創作,但之前每年也都必須提交作品。畢業考核包括畢業作品和畢業論文,論文要闡述其紀錄片創作理念。作品不一定在媒體上播出,但學校每年都會辦一個聯合展,也在校外搞放映會,請業界專家來做講評。
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特色使得臺南藝術學院紀錄片研究所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紀錄片人才。他們活躍于臺灣紀錄片創作領域,各種獎項和影展上常常能看到他們的作品。科班出身的他們奠定了臺灣紀錄片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是推動臺灣紀錄片不斷向前發展的生力軍與中堅力量。
現任臺灣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楊力州就是從臺南藝術學院紀錄片研究所走出來的。他長期致力于紀錄片的拍攝與發展,作品眾多,并屢獲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肯定。從《我愛050)、(畢業紀念冊》到姐妹作《飄浪之女》與《新宿釋,東口以東》,楊力州被稱為“臺
灣當代最重要的紀錄片導演之一”。②
(二)科技的不斷發展與日益成熟為臺海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數碼、數字技術不斷更新、成熟,為臺灣紀錄片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與保證。藉著科技發展的力量,臺灣紀錄片直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空間。80年代后期,小型錄像機的出現就極大地推動了臺灣紀錄片的發展。它價錢便宜,操作也不復雜,大大降低了紀錄片拍攝的門檻,用它來拍攝紀錄片的人大量涌現。臺灣紀錄片創作開始普及化。而90年代以后出現的數字化小型電子攝像機更為臺灣紀錄片的發展注人了強勁活力,價錢上它也相對不貴,在技術上卻比小型錄像機更為成熟,影像效果更為接近Betacom。小型電子攝像機的出現無疑是推動臺灣紀錄片最近十年普及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技術條件有了保證之后.紀錄片不再是導演和專業人員的專利,只要有興趣,只要手中有一臺DV機,人人都可以拍攝紀錄片。水漲船高,臺灣紀錄片優秀之作屢現,紀錄片的發展插上了翅膀,開始飛翔。
(三)紀錄片創作的鼓勵機制不斷完普—臺灣紀錄片發展的助推器
拍攝紀錄片需要投人較高的經費和大量的精力,不是一般人能夠承擔的。資金短缺是很多獨立制片人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勢必會遇上的難題。為鼓勵紀錄片的創作,鼓勵競爭,提高紀錄片創作的質量,臺灣設置了許多專門獎勵紀錄片創作的獎項和基金會。它們成為臺灣紀錄片創作資金的一大來源,大大幫助了臺灣紀錄片的發展。不斷完善的紀錄片創作鼓勵機制給了臺灣紀錄片工作者前行的信心與勇氣。
1、金馬獎。臺灣最重要的電影獎。每年舉辦一次,設有最佳紀錄片獎等與紀錄片相關的獎項。得獎者可獲得獎金新臺幣20萬元和獎杯一座。從1962年到2000年,金馬獎共舉辦了42屆(1968年和1974年停辦),其中28屆里設有與紀錄片相關的獎項,已獲獎個數累計達46個之多。
2、金穗獎。由臺灣新聞局主辦,臺灣電影資料館承辦,每年評審一次,獎勵優秀紀錄短片和紀錄錄影帶。最佳紀錄短片獎獎金新臺幣20萬元,最佳紀錄錄影帶獎獎金新臺幣五萬元,各有獎杯一座。
3、年度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由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臺灣電影資料館承辦。專門獎勵記錄臺灣本土文化的紀錄片。每次評出杰出紀錄片三部、優等紀錄片五部和佳作十部,獎金級別依次是每部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和5萬元,獎杯各一座。
4、聯合報文化基金會贊助。從1997年開始,民間的聯合報文化基金會每年拿出新臺幣二百萬元的基金,贊助四到五位創作者拍攝紀錄短片計劃。
5、紀錄片雙年展。為了拓展紀錄片的國際視野,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撥款兩千萬于1998年舉辦了第一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之后,每兩年舉辦一屆。雙年展專門設置了一個臺灣獎項,三個得獎名額,以鼓勵臺灣紀錄片工作者的創作熱情。
6、國家文藝基金會資助。該基金會在“廣播、電視及電影”類別中,每年分四期補助紀錄片制作。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獎項不只一定程度上為臺灣紀錄片創作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它們還給臺灣紀錄片工作者搭建了學習的窗口、交流的平臺,讓臺清紀錄片創作在學習與相互交流中日臻成熟。
(四)紀錄片訓練與推廣計劃—臺海紀錄片發展的.種機當紀錄片不再是導演和專業人員的專利,當人人都有條件拍攝紀錄片之時,臺灣紀錄片人適時啟動了紀錄片的普及推廣與訓練計劃。
1995年,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贊助由全景傳播基金會執行的“地方紀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劃”。六套攝像機,六組剪接機,每半年一個地方,每期培訓18到28人。訓練計劃要求學員半年交出一個作品,參加過培訓的人基本具備了用攝像機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而在參與培訓的人當中,很多原住民積極參與,他們對自己文化的審視眼光更獨特,感受更真切,使得紀錄片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一面。從1995年到1998年,全景傳播基金會培訓的74名學員當中,原住民有11位。
此外,文化建設委員會還開展“文化紀錄片推廣與研討計劃”。從1996年開始,舉辦過“文化資產紀錄片觀摩研習營”、“文化資產紀錄片巡回觀摩研討會”。截至1998年,就已舉辦過120場次研討會,參加活動者累計達1749人。參加學習的許多是社會人員,他們后來都成為紀錄片的熱心工作者。
“一個學員就是一顆種子”。臺灣紀錄片的民間推廣與訓練工作,猶如一臺播灑紀錄片文化種子的播種機,彼時辛勤播種,此時收獲滿眼金黃。
紀錄片風潮方興未艾,臺灣紀錄片人趁勢大力推行紀錄片文化普及與教育,擴大紀錄片觀影群體。此舉可望為臺灣紀錄片培養長期受眾,開拓紀錄片的潛在市場。
由中華電信主辦,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協辦的“嚴選臺灣紀錄片大賞”巡回影展于2儀巧年5月3日在臺灣輔仁大學拉開帷幕。③影展網羅了40部紀錄片.幾乎囊括了近年來所有的臺灣優秀紀錄片作品。影展深人臺灣13個校園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巡回展出,每場皆吸引近百名學生參加,反響熱烈。校園巡回展之后,影展進人社區巡回展階段。
為達到宜傳效果,主辦單位費了不少心思,專門請來曾擔任金馬獎頒獎典禮主持人的蔡康永為影展傾情代言。另外,適逢母親節,影展特意策劃了六部女性紀錄片,題材跨越不同年代,提出“帶著媽媽一起欣賞紀錄片,回味屬于她的年代的故事與感動”的口號,讓紀錄片帶著濃濃的人情味走近人們的心。
影展協辦單位—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力州表示,免費巡回只是第一步,先放接受度高的片子,讓觀眾去習慣紀錄片是好看的,第二步才是更重漸進的,就好像要先讀一年級才能讀二年級,最后當然要走到沒名的或獨立制作的紀錄片。他稱他們在做紀錄片的通識教育。
注釋:
①②《嚴選40部臺灣紀錄片5月起巡回饗影癡》,黃文正/專題報道,原載2006年4月23日(中國時報》D4星辣話題版,h即:///eh切df/documenta-ry/6182916?p=3。
③嚴選臺灣紀錄片大賞活動官方網站,活動博客網站。
- 上一篇:電視頻道績效管理論文
- 下一篇:百家講壇內容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