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臺氣象節目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8 03:12:00

導語:電視臺氣象節目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臺氣象節目分析論文

一、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的開發價值

地方電視臺的生存基礎在于本地化、身邊化,①而氣象資訊與民生新聞一樣,無異是最具本地化潛質的電視資源。

在電視業發達的西方國家,本地氣象是地方電視臺最主要的支柱性節目。以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電視3頻道(WFSBChannel3)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地方新聞頻道,在其全天5個半小時的新聞節目里,正常情況下,每10分鐘插播2至3分鐘的天氣節目,全部是現場直播,遇到惡劣氣候,氣象節目還會增加。②氣象節目的密度之高,篇幅之長可見一斑。

根據研究統計表明,美國地方電視臺,報道最多的前5位新聞依次是:③

1、本地犯罪,占20%

2、本地氣象,占11%

3、本地事故與災害,占9%

4、趣味報道,占7%

5、健康,占7%

這組數據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氣象節目對于美國的地方電視臺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柱性,這與國內電視氣象節目幾近邊緣化的情況產生極大的反差。

美國傳媒界認為,本地的天氣情況是受眾每天最需要獲得的最基本的信息之一,電視臺最主要的贏利模式就是“受眾出售”,或者叫廣告收入,受眾旺盛的需求就是電視氣象節目開發的價值。在美國,以及電視業發達的西方,電視氣象節目都有很高的收視率,高收視率的背后就是巨大的商業價值。調查顯示,在美國45個有線頻道中,天氣頻道(美國有獨立的氣象頻道)入戶率第一,收視滿意度第一,綜合排名第二,廣告收入居第十。在法國,天氣預報播出時間只占整個電視節目時間的1%,廣告收入卻占到了20%。④

我國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的廣告收入,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椐了解,目前地方臺的氣象節目的廣告收入只占整個廣告收入的1%左右,一般不會超過2%。⑤在這廣告收入的巨額差距中,我們看到氣象資訊資源長期嚴重浪費的同時,也看到了氣象節目開發的誘人前景。

除了商業價值,氣象節目的社會價值更是不言而喻的。電視氣象節目是少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備的節目,值得大力開拓。

二、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的現狀

第一,地方電視臺的氣象節目從來未被認真開發過

地方電視臺的氣象節目幾乎與地方臺的新聞節目同步誕生,屬于最“古老”的節目類型,但它出現早卻變化小發展慢,二十幾年來一直裹步不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水平底下

整體上講,地方臺的氣象節目受中央電視臺的影響很深,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視的翻版,不符合地方臺的生存方式,不具備貼近性。從形式上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形式呆板,樣式陳舊。從內容上看,數據單一,蜻蜓點水,差異性小,信息量低。

2.整體缺乏創新氛圍

這幾年,其他電視節目類型創新頻頻,氣象節目卻多年來一片寂靜,即使有大連電視臺的《大連,你早》(室外直播)這樣的節目形態問世,也很難出現象其他節目一樣的全國性克隆風潮,整體嚴重缺乏創新氛圍。

3.播出密度低,時效性差

目前,全國大多數地方臺,氣象節目一個臺(通常擁有多個頻道)一般一天只制作一檔,播出幾次,這不僅與發達國家差距甚遠,也根本無法與中央電視臺相提并論。

目前,中央電視臺8個頻道一天制作27檔氣象節目,播出53次,⑥平均一個頻道3檔以上,這種播出布局,比較符合受眾對氣象資訊的需求。但遺憾的是,除了上海、北京、南京少數地方臺外,全國大多數地方電視臺都沒有這樣做,播出密度低,時效性差。

第二,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電視氣象節目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在地方電視臺長期缺乏對氣象節目深度開發的同時,其他媒體卻加緊對氣象資訊資源的利用,建立健全基于氣象信息的傳播平臺,有效爭奪受眾。

根據1987年9月國家氣象局展開的天氣預報社會調查,有70%以上的受眾以電視為獲取氣象信息的第一途徑,電視在傳播氣象資訊方面具有絕對優勢。

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媒體展開了激烈的氣象信息受眾爭奪戰。廣播經過幾年的沉寂之后,得益于汽車的普及,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平面媒體也不甘示弱,很多地方報紙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信息全面的天氣資訊。一些新興媒體,如網絡,手機短信,聲訊電話等,更是以其隨時隨地的優勢,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我國手機氣象短信用戶,2005年1月約1200萬,2006年1月3300萬,到2007年8月約為8363萬。⑦而氣象網站,上升勢頭更加迅猛,大有成為氣象信息傳播第一媒介的動能。根據最近幾年各地的多組抽樣調查顯示,電視的氣象資訊受眾占有率從以前的70%以上,迅速下滑到目前的40%左右,龍頭地位開始動搖。

這就是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面臨的最嚴酷的現實。沒能大力開發電視氣象節目,已經不僅僅是浪費氣象資訊資源的問題,而是將要失去天氣預報受眾的問題。

三、電視氣象節目的廣闊前景

應該說地方電視臺的氣象節目從來都沒有精耕細作過,是一塊亟待開發的新大陸,一旦僵局打開,氣象節目將迎來一片絢爛的天空。

第一,氣象節目新聞化。

新聞化是電視氣象節目的趨勢,是氣象資訊信息能否成為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支柱性內容的關鍵。

(1)融入新聞版塊。氣象節目在新聞節目中頻繁插入,根據國外的成功經驗,一般每十分鐘左右插入一次,一次1-3分鐘。氣象節目設立分主持人,與新聞主播頻繁對切進行互動,這是國外氣象節目的常態,最大程度滿足受眾對氣象資訊信息的需求。⑧

(2)室外直播。室外露天直播是將氣象節目新聞化的只要手段。不論陰晴雨雪,氣象主持人在室外露天出境,雷打不動。主持人或者打著雨傘,或者戴著遮陽帽,或者在寒風中哆嗦,或者在暴曬下汗流浹背,這些畫面的本身就是新聞——氣象新聞,觀眾通過畫面就可以了解正在發生的氣象情況。天氣預報的室外露天直播,賦予了氣象節目的新聞含義,室外直播的做法在國外的許多電視臺盛行幾十年而不衰,可見其生命了。⑨

(3)氣象新聞充實氣象節目內容。一般認為,氣象新聞只有在災害性天氣情況下才有新聞價值,如臺風,冰雹,沙塵暴等出現時,這類新聞才會大量出現,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氣象新聞是最具貼近性的新聞源之一,非常符合地方電視臺本地化、身邊化的特點。在非災害性的天氣下,只要天氣發生異動,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新聞素材。如,大風、大雨、大雪、大霧,氣溫驟冷驟熱,針對這些天氣情況采制的新聞,只要抓住準細節,都應該會有很高的收視率。氣象新聞的大量播出將充實氣象節目的內容。

第二,氣象信息貼近性

(1)在這點上,地方臺的氣象節目要格外注意擺脫央視氣象節目形態的縛束,摒棄城市天氣預報這種全景式的播報方式,走出一條在時間差異性上做文章的新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氣象節目是地方臺受央視影響最深的節目。可以說,全國絕大多數的地方電視臺的氣象節目,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視的翻版,實際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平心而論,中央電視臺的氣象節目應該是比較到位的。無論是節目的形態,還是播出的布局,都已經接近發達國家全國性大臺的水平。作為全國性的大臺,特別是國土面積遼闊的全國性大臺,各地氣象情況千差萬別,空間差異性大,氣象節目只能是全景式的重點城市預報,這是全國性大臺的生存方式。

這種播報方式影響深遠,以至于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重點城市全景式的播報方式似乎是電視氣象節目的唯一方式,天生如此。于是,幾乎全國所有的地方臺都照搬央視的模版,把地方臺所涵蓋的各個行政區域的氣象信息,不厭其繁地播報一遍。一些版圖較大的省份,這樣做還情有可原,可笑的是地市級臺,甚至縣區級臺,也無不如此。一些縣區,地域及其狹窄,各個鄉鎮之間的直線距離有的不到10公里,天氣差異性近乎于零,也要不厭其煩的全景式播報一遍,信息量低,可看性差。

例如:溫州,晴,6-15℃。永嘉,晴,5-14℃。樂清,晴,5-14℃。瑞安,晴,6-15℃……

這種天氣預報,是目前幾乎所有地方電視臺的常態,這種空間差異極小的天氣預報,看了第一條,后面的不用看也能知其大概,信息量低,可看性差。

對于地方臺,天氣情況在空間差異性趨小的情況下,在時間上的差異價值就凸現出來。一天之中,陰晴雨雪等各種天氣指標,變化很大,受眾也非常需要掌握這方面的資訊。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地方性的氣象預報(那時候各地大多還沒有電視臺,那時候受眾獲取的氣象資訊主要依靠廣播),大多注重時間上的差異性,一般主要針對當地一天中的天氣變化情況展開。

例如:明天白天有時又雨,傍晚前后起,雨止轉陰到多云,后半夜起,冷空氣開始影響我市,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

象這樣把一天的天氣走勢大致勾勒出來,是二三十年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地方性天氣預報的常態,很有實用價值。

國外的地方電視臺正是這樣做的,很注重氣象情況在時間上的差異性。⑩

(2)用圖表的方式介紹預報數據與實際數據的吻合度,這也是許多國外電視臺氣象節目的一大亮點。

例如,昨天的、上一周的、前一個月的實際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實際降雨量,實際風力等級,以及出現的時點走勢,等等,這些實際數據與前期預報的數據進行對比,檢測預報的準確性,很有意思,很受歡迎。在日本,這種對比方式經久不衰。11

(3)說感覺也是國外天氣預報的一大特點。人類的冷熱感不僅僅與溫度有關,還跟濕度、風速、氣壓有關,溫度的高低變化,并不一定與人類的冷暖感相一致。所以在預報氣象信息數據時,就可以附帶說一說明天與今天的冷暖感及其理由,很有意思。12

總之氣象信息數據有很多,如何在眾多的數據中提煉出受眾關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電視人的工作重點。

第三,氣象節目形式多樣。

(1)電視臺應該開出多檔不同風格的氣象節目,滿足各個時段各類群體對氣象信息的不同需求。

(2)節目風格應該多樣化。氣象節目風格既可以輕松活潑,也可以風格嚴謹,可信度高。

(3)在氣象節目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知識性、趣味性的話題,還可以與觀眾互動,進行有獎問答。

以上介紹的是國外電視氣象節目的一些通常做法,這有助于我們看清電視氣象節目的廣闊前景。

注釋

王克誠,《電視地方臺德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研究》,《浙江電視藝術》2005年第一期。

王世農、張曉生,《在美國感受電視新聞》,《青年記者》2003(12)

汪文斌、胡正榮,《世界電視前沿》華藝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秦詳士、倪景春,《氣象頻道建設方案及系統框架設計》,《氣象影視論文集(二)》,氣象出版社2004年3月版。

椐對浙江省部分地市級電視臺的統計。

管晶晶,《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經營模式探析》,《視聽界》,2006年第二期。

據中國氣象局相關統計數據。

汪文斌,胡正榮:《世界電視前沿》華藝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摘要本文對地方電視臺氣象節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就其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壟斷地方電視氣象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