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電影藝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9 02:36:00

導語:美術電影藝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電影藝術管理論文

[摘要]電影是一種訴諸聽覺、視覺、感覺的綜合性藝術,人們對一部電影的欣賞已經漸漸從單純的故事情節擴展對音響、音樂、色彩、畫面、造型、光影的細節層面上來了。不管是西方好萊塢的大片,還是我國本土的大制作電影,制作者們都越來越喜歡選擇從這些細節層面大做文章,來增強電影的藝術性和欣賞性。美術在電影色彩、光影、造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本文主要對美術與電影之間內在的藝術聯系進行闡述。

[關鍵詞]美術電影藝術聯系

一、美術與電影的藝術淵源

相對于歷史悠久的美術傳統,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繪畫一直被認為電影藝術的母體藝術,是不同時代和流派的美術作品為電影的視覺造型提供了足資借鑒的養分。彼得·格林納威曾說:“我從來都深信,幾個世紀以,無數在電影家之前的畫家們對絕大部分問題已經提出并解決了,大批載著問題與答案的繪畫作品構成了我們集體的記憶,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一切關心畫面,渴望制作畫面的人都應回過頭來挖掘這座不斷更新的巨大寶庫。”一部電影的視覺風格由構圖、色彩、光影、運動等元素構成。優秀的電影導演在影片視覺結構的處理上獨具匠心,創造出極富藝術表現力的影像畫面,并體現出獨特的視覺風格。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于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后,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鐘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鐘,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于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制成功了“攝影槍”,并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制造的“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可以說電影的產生是繪畫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與光學技術、攝影藝術共同結合而生發的產物。

因此,電影在視覺造型、色彩、光影上吸收、融合繪畫藝術的觀念和表現手法,在中外電影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同時,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電影藝術觀念的變化,電影表現語言也日益豐富。世界上一些有著美術經歷的電影大師更是恰到好處地將自己的美術修養和技巧體現在自己的創作里。例如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早年學畫,深受日本傳統美術影響。他的影片的視覺風格洗練,純凈而古樸。黑澤明為了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他的許多影片都是先畫好鏡頭畫面。僅《亂》和《影子武士》就分別畫了好幾百張,充分體現了他深厚的美術素養。在實際拍片時,他甚至要求演員按照構圖中指定的位置來表演,不能因偏離造成構圖中的不均衡。日本著名電影評論家佐藤忠男指出:“……黑澤明的作品同日本古代美術的傳統深深地連接著。”被譽為前蘇聯最后一位天才導演的格拉杰諾夫同時也是畫家,他的影像結構奇特而均衡,色彩含蓄、明凈,艷麗而和諧。由于畫面中沒有大的透視與景深,所有的事物都仿佛呈現在一個平面上,如同一幅幅中世紀的壁畫。格拉杰諾夫把自己對繪畫、宗教、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融匯成詩化的電影語言。其影片的視覺風格獨樹一幟,具有超凡脫俗的品質。法國電影大師布萊松在做導演之前是畫家,有著相當高的美術造詣,因而他的影片中顯露出法國悠久、獨特的美術傳統造型韻味。

與以上幾位電影大師相似,英國著名導演彼得。格林納威早年受過完整的美術教育,對美術理論和實踐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精通藝術史,17歲時就開始舉辦繪畫展覽,曾一度為自己是做畫家還是做導演猶豫不決,后來卻成了“電影圈里的畫家”。格林納威對西方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繪畫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力,并且一直從事繪畫創作,因此他在導戲時美術傳統深深地影響著他,他的許多影片中常出現藝術大師繪畫的影子。

二、電影本質屬性對美術手法在作品中展現的要求

在一部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它的美術屬性的體現被看作使整個影片水平的重要標志,每一部電影都有專門的美術師在掌控作品光影、色彩、造型等元素。美術師在拿到劇本進入構思階段,在把握主題意念的基礎上,確定基本情調的基礎上,要探討影視作品的總體造型結構并形成造型基木框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在于要對不同主題、不同結構影視作品的設計要采用不同光影、色彩、造型形式,要“量體裁衣”,找到恰當的、獨特的造型結構和形式及落實構思的途徑。

首先,電影美術屬于時空藝術,是視聽綜合的藝術,對于電影美術來講更突出了綜合性、兼容性的特點。銀幕造型形象的時間因素和運動因素、色彩因素是構成電影藝術性的重要元素。蒙太奇、長鏡頭、表演手段、美工手段、造型手段等,攝像、表演、光影、色彩、字幕、布景美工、道具、化裝、聲音等表現手段最后融匯在流動的畫面與伴音中,電影造型形象成為一種在時空流動過程中展現的空間造型,具有四維空間造型的特點。這就要求電影美術師在場景設計上要樹立運動觀念,并且,要使立體空間環境符合劇情要求,符合攝像機鏡頭特性,符合鏡頭角度和運動變化。

其次,電影美術設計的創作方式以劇木為造型構思的基礎,各種造型手段的設計均要以劇本為依據。一部電影在劇作結構、情節安排、人物關系、場景設置等方面會有許多差別,而且都會涉及和影響到電影美術設計的構思和處理方法。電影除了文學劇本之外,還有一個導演的分鏡頭劇本,導演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和總體構思與意圖明確化、具體化。

第三,電視和電影美術所創造的銀幕和熒屏的造型形象和畫面效果都要求達到視覺的逼真性。電影的熒屏形象的逼真性,是由電影特殊的傳播方式,攝錄手段造成的,所以電影美術已經不僅僅是平面的繪畫,而是受著傳播、制作方式制約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數字傳播手段,先進的攝像機械、錄音設備及編輯電子化系統、激光視盤等的采用使熒屏的仿真度、清晰度越來越高。

對于同為視覺、聽覺綜合藝術形式的電視劇來說,電影在美術制作、表現、傳播等方面存在著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物質材料、制作方式、傳播途徑及審美方式等方面,因此,必然會影響到電影美術和電視美術創作的不同。

首先,電視劇與電影在美術形式上存在制作方式上的差異。制作方式的差異首先是媒介材料,攝錄工具的不同。電影的媒介材料是膠片,而電視的媒介材料和傳播工具是攝像機和磁帶。電影的樣片是要經過洗印才能看到結果,如要重拍技術要求很復雜。但電影的銀幕放映效果、清晰度要大大優于電視劇。而電視劇的制作方便快捷,在攝錄現場通過監視器就可以直接看到拍攝效果。

其次,電視劇和電影的觀賞條件和方式不同。電視劇是通過電視機的傳播傳達給觀眾,是一種家庭化,公開式的藝術欣賞和娛樂方式。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是隨意的,無任何限制的,可以走動著看、交談、躺臥著看,也可以邊喝茶邊飲酒看……觀眾可以由著自己的性情隨意看。專門看電影,隨便看電視”一點不錯,看電影觀眾去電影院是一種目的明確的藝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公眾性的社會活動。看電影和去劇院聽歌劇、看話劇、芭蕾舞,到音樂廳聽音樂或到美術館看展覽等藝術活動是人的一種審美心理體驗。因此電影制作者、消費者對作品造型、畫面、色彩的藝術性的要求較高,甚至將作品的美術屬性提高到電影靈魂的高度。

三、美術在電影藝術中的主要形式

繪畫藝術的基本元素主要是線條、結構和色彩,這些反映在電影藝術中就是造型、色彩、光影等因素,這些也正是電影美術屬性表現的主要形式。

(一)造型。總體造型觀念是現代影視造型觀念的重要特征。電影美術師的造型觀念尤為重要,這是影視藝術發展的必然性。雖說電影視覺和聽覺的綜合性藝術,但視覺更為重要,因為電影是需要觀眾看的。在電影的創作中,美術師要與導演、攝影師等主創人員在創作上取得統一意見和認識上的一致性,這是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在實際的工作中,意圖的統一,往往是以導演意圖為主的統一,這是為使影片形成完整而有特色作品的必由之路。美術師在分析劇本確定造型觀念進行設計之初要先做一次導演探索,然后再進行設計。美術師只有從導演的角度審視全部作品,從全局出發,考慮演員的空間調度,攝影機伴隨的工作空間,最后落實在有機的造型處理才是正確的創作之路。有經驗的美術師都是從抓劇本的主題思想入手,集中形成自己創作的構思,為體現中心意念進行造型設計。前輩電影美術師韓尚義談到:“許多優秀的布景設計,是作者從劇木主題思想中引出自己有關的生活積累和全部智慧,通過集中提練、勞心焦思、多方探索,最后以鮮明、生動、富有魅力的藝術形象表現在銀幕上。”

(二)色彩。色彩在任何藝術中都非常具有表現力,電影當然也不可能例外,色彩是表達濃烈感情最有效的無聲語言。色彩的基調、變化往往是劇情、感情產生張力的有效手段,同時它對于作品的背景,制作人的審美特點、表現習慣有著深層次的反映。我國被稱為“第五代”的大腕導演們對于色彩的應用是相對比較成功的。《紅高粱》的色彩以紅為基調,將黃褐色的土地、綠油油的高粱和大紅、雪白的衣褲放在一起,造成了鮮明的原色對比,粗獷而強烈,很有視覺沖擊力和中國西部農村景色美感,奏出了燦爛熱烈、生機勃然的紅色交響,紅高粱,十八里紅,顛轎中的紅轎子,最后是天、地、人全部沐浴在血與太陽的色彩空間中,創造了符合影片生命主題的粗獷、濃郁、騷動不安的生存環境,貫穿于其中的紅色基調體現出影片“豁豁亮亮,張張揚揚”的氣質和自由奔放如烈馬奔騰的情緒。電影畫面色彩表現力和敘事性也經常體現在服裝和道具等方面,如《花樣年華》是運用服裝顏色來表達女主人公豐富多彩內心世界的一個樣板,《雷雨》中繁漪服裝紫色的越來越深正與她心靈中越來越多的絕望相吻合,《我的父親母親》中青瓷碗的清麗無華則是純樸愛情的一個象征,它很好地參與到了影片的敘事過程—特別是人物情感發展過程中去。正如巴拉茲所說,映現于電影畫面上的各種色彩,不僅是再現性的,還必須是具有藝術表現性的。

(三)光影。與電影畫面明暗密不可分的是它的光影效果。在著名與電影畫面明暗、光影密切相關的是色彩。以彩色電影來說,各種色彩的恰當運用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沖擊,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敘事功能。電影經常用黑白片部分來表示過去時內容,用彩色片部分來表示現在時內容,如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為了特定的表達需要,張藝謀則用黑白片部分來表示現在時內容,用彩色片部分來表示過去時內容。不管在白天還是夜晚,不管在月下還是燈前,不管在室內還是野外,物質世界的明暗總是無處不在的。然而,“四圍山色中,一鞭斜陽里”,“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電影畫面所具有的明暗,既有它的自然屬性,又有它的特殊功能。陳凱歌在《黃土地》敘事中為了讓觀眾很好地感受到顧青與翠巧的話別具有“說者有心聽者無意”的效果,就讓有心的說者翠巧坐在明亮的窯洞門口,而讓無意的聽者顧青站在黑暗的窯洞里。對于任何藝術創作來說,除了選擇的因素之外,還有安排的可能,電影畫面的明暗效果,也可以被做出很好的安排來幫助影片進行敘事。王家衛《花樣年華》的大部分畫面都拍得很暗淡,既符合故事發生的時代氛圍和生活真實,也切合那些場景和那份心情。

發展到今天的電影,早已不再像從前是其他藝術形式的附屬品,它借助先進的機械技術、電子技術,已經開辟除了屬于自己的甚至令美術、音樂、戲劇等藝術更加絢爛的天地,但電影總歸是在上訴藝術形式發展成熟以后產物,也還是各種以上各種藝術表現手法特殊表現形式的綜合,美術依然是電影構架的基本元素,因此,電影的發展還是要建立在對美術的重視、關注以及美術藝術的發展基礎上。

參考文獻:

[1]王瑞君.《電影電視劇中的美術造型觀念》.[M].劇作家.2006第一期,

[2][日]佐藤忠男,《黑洋明的世界》[M],李克世、崇蓮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版

[3]桂小虎,《美術傳統與電影的視覺風格研究》[J],當代電影,2005年第三期,

[4]夏曉春,《從電影美術的角度試述“第五代”電影人電影創作的流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第四期,

[5]黃會林,《中國影視美學建設芻議》[M],中國影視美學叢書一總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