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傳評析論文
時間:2022-09-22 03:33:00
導語:武林外傳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近年來,包括情景喜劇杰作《武林外傳》在內的眾多影視作品熱衷于使用方言,以制造喜劇效果、真實效果,打造作品的地域色彩和個性魅力。方言劇的盛行,干擾了普通話的推廣,傷害了部分觀眾,也影響了演職員的藝術追求和創作能力,存在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影視作品還是不用方言為好。
80集古裝情景喜劇《武林外傳》是2006年上半年最風光的作品,央視索福瑞收視報告稱,該劇開播第一天收視率只有1.95%,第二天迅速攀升到4.26%,第一個周末達到9.49%。直到2007年,不同頻道還在輪番重播。
《武林外傳》在內地創造了收視奇跡,在臺灣的播出效果卻不佳。很多臺灣觀眾對片中的方言不理解,看不懂,因而不好笑,建議重新配音。而該劇導演尚敬不同意重新配音,認為“重新配音以后對于人物的個性多少都會有所改變,也就喪失了該劇原有的魅力”。
似乎原來使用的方言決定了《武林外傳》的成功,而重新配音使用的方言決定了《武林外傳》的失敗。如果真是這樣,《武林外傳》一開始就不應該使用方言,不管使用的是哪里的方言。
我們認為。包括《武林外傳》在內的影視作品不應該使用方言,不用方言會更好。
一、《武林外傳》的成就和方言運用
《武林外傳》是時尚的,成功的。
內容上,《武林外傳》選取了我國特有的武俠作為題材。這在我國情景喜劇的歷程上是絕無僅有的。但《武林外傳》真正想說的不是武林江湖,它的故事其實是當代我國現實問題的投射,是“主旋律”作品的新版本:反暴力、反傳銷、提倡環保、尊重知識、誠實納稅等。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對現實的諷喻和影射達到了新的高度。
形式上。《武林外傳》借鑒了我國古典章回體小說的敘事框架,連每集的名稱都借用了章回體小說采用的對仗工整的文言體的樣式,但卻把天馬行空、穿梭古今的故事情節裝在了這個傳統的框架中,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游戲式地改造。成功地運用了拼貼、戲擬等“間離”手法。劇中大量運用了“間離”手法,從傳統相聲到綜藝節目,從流行歌曲到網絡語言,從轉英文到念廣告,似乎沒有什么是不能出現在《武林外傳》里的。
《武林外傳》最吸引觀眾的還是臺詞。它大膽跟隨當代我國流行文化的發展脈搏,基本上包含了對如今所有流行文化和社會現象的解構和嘲諷。劇中人會突然唱起王菲的歌。還會來一段《開心辭典》的智力問答:英語和各地方言更是頻頻出現。無厘頭風格的臺詞是它區別于國外情景喜劇及以往我國情景喜劇的一個重要特色。
《武林外傳》時尚的一面還體現在方言的運用上。老板娘佟湘玉一口陜西話,“盜圣”白展堂是東北腔,女俠郭芙蓉說閩南普通話。捕頭老邢用山東話、小六子用天津話。沒臉沒皮的乞丐小米、“淑淑淑,芬芬芬”作暗號的賊首、偷稅漏稅的怡紅樓老板娘“賽貂嬋”同講河南方言……這在方言影視作品如雨后春筍般瘋狂生長的今天是很普通的,也是很時尚的。
二、影視中運用方言的狀況
不可否認,近年來的影視作品,采用某種方言,或以某種方言為主,或雜用各種方言,或某些角色用方言作對白的方言劇很多,出盡了風頭。著名導演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等,馮小剛的《天下無賊》、《手機》等,以四川方言為主的《瘋狂的石頭》、《紅顏》。河南方言的《孔雀》《雞犬不寧》,山西方言的《小武》《站臺》、《任逍遙》,保定話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上海話的《茉莉花開》等等電影:趙本山的《劉老根》系列、《馬大帥》系列,四川方言白勺《山城棒棒軍》、《傻兒師長》、《王保長新篇》等,廣東方言的《情滿珠江》、《外地媳婦本地郎》等,《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大宅門》等等電視劇。影視劇中人物講方言的越來越多,方言已成為這些作品對話語言的主要構成元素。
我國內地最早的方言影視劇是上世紀60年代以四川方言拍攝的方言電影《抓壯丁》,但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大環境下,方言電影在銀幕上銷聲匿跡。隨著電視劇在內地的產生,早在1982年,宋學斌導演拍攝的四川方言劇《人與人不同》。成為最早把方言戲劇成功搬上我國電視媒體的方言電視劇。而真正廣為國內觀眾喜歡和認可的方言電視劇,是1989年到1994年由劉德一主演的《凌湯圓》、《傻兒師長》。與此同時。1992年,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角色用的是陜西話,方言電影從此越來越受到我國電影的青睞。這之后。方言劇開始了長盛不衰的創作,各種各樣的方言都被引入到我國的影視,方言成了我國內地影視的新“救星”。
影視劇中哪些角色說方言呢?會說普通話的“今人”可以不說普通話,不會說普通話的“古人”必須說普通話,難道要“古人”去做“推普”先生?為人師表的成人可以不說普通話。咿呀學語的少兒必須說普通話,難道要少兒去“引導”成人?低微的“草根”可以不說普通話。偉大的“領袖”必須說普通話,難道“領袖”還不夠偉大?這種“奇特”現象與2005年廣電總局在《關于進一步重申電視劇使用規范語言的通知》中要求,“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以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話,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要使用普通話”,是相關的。
盡管我們認為,領袖是我國革命的歷史見證。在我國人民心目中刻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領袖的鄉音是其整體形象的一部分,去掉鄉音就與領袖的距離更大。會讓觀眾視覺中再現的形象失去親切感。盡管有“領袖情結”的很多觀眾非常希望給“領袖”的鄉音留一席之地,即使說普通話也應該有點方言的味道。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更真切、更完整地認識領袖,讓心靈也得到一種慰藉,況且前些年的“領袖”不是也說方言嗎?但面對廣電總局的規定,“領袖們”還是紛紛說起了普通話。標準的普通話。影視劇為什么熱衷于使用方言呢?1、能制造喜劇效果。一種方言對其他方言區的觀眾是陌生的。有新鮮、刺激、驚奇、有趣的感覺,從而能制造出喜劇效果。小品首先挖掘出了方言的喜劇功能并獲得成功,影視劇借鑒小品的成功,在商業化、娛樂化的驅使下,自然也要引進能制造喜劇效果的方言。2、能制造真實效果。方言更貼近生活,是還原真實的重要手段。表現特定地域時,只有用方言才有原汁原味的感覺。才能使影視劇更具有個性。而有的影視劇大量使用當地演員和群眾演員,這些“演員”用方言演戲的自信度遠遠好過他們說普通話。方言讓人們覺得親近、自然,有真實感。3、有可觀的經濟收入。方言劇永遠是當地收視最高,而且投入低,產出高,《瘋狂的石頭》以30055元的投資獲得了2200萬元的票房。
不僅國產影視如此,2004年以來,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一下冒出了陜西、蘭州、東北、北京、上海等多種方言版本,并且相繼出現了《虎口脫險》《摩登時代》、《憨豆先生》等多部譯制劇的方言版。方言評書、方言小品、方言相聲、方言歌曲、方言彩鈴,甚至方言電視欄目,更是塞滿了我們的娛樂生活。
方言,正強勢介入我們的生活。
三、不用方言會更好
方言影視的影響是不同的。我國5.6億的城市人口,人年均看電影僅為0.2次,北京常住人口年均看電影是0.78次,2006年,35歲以下的電影觀眾雖然占了80%以上,但其中85%以上是男女相伴而去的,方言電影的影響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記。而2006年的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了94.61%,有線電視用戶超過1億,電視成為我國觀眾。包括未成年人,日常文化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方言電視劇的影響不可小覷,更何況動輒就是幾十集的連續劇。
影視不是舞臺劇,受眾面特別廣。方言影視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其一,不利于推廣普通話。1956年。我國開始推廣普通話:1982年,《憲法》正式確立了普通話的法律地位:2001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施行。今天。人類社會交往更加頻繁,語言的隔閡已成為人際溝通、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礙,推廣普通話就顯得更為重要。更為緊迫。而方言影視逆潮流而動。不利于推廣普通話,尤其是對未成年人學習普通話極為不利。即使方言影視搞“小眾化”傳播,節目不“上星”,把受眾“限定”為方言區的某些人群,也消除不了負面影響,因為不可能做到絕對的“限定”。方言影視的產生、火暴,也都引發了爭論。反對者都會如本文一樣批評方言影視不利于推廣普通話。支持者誤認為推廣普通話會“扼殺”方言。并從方言繼承、保留了傳統文化,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以及延續文化的多樣性等角度力挺方言,對推廣普通話產生抵觸。這種誤解和抵觸也同樣不利于推廣普通話。
其二,存在地區歧視的嫌疑。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反面人物,賊首、沒臉沒皮的乞丐小米、偷稅漏稅的怡紅樓老板娘,都使用了河南方言:郭德綱在電影《落葉歸根》中扮演說河南話的劫匪……把“壞人”集中在某一個省份,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有的招聘打出的“不要河南人”的招牌。有的商人發出的“不要和河南人做生意”的呼聲,深圳掛出的“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條幅……方言影視在制造喜劇效果的同時,也制造了“悲劇”效果,傷害了另外一部分人。
其三。引發藝術性和創造力的下滑。方言畢竟有地域的局限性,方言影視如果依賴字幕才能讓人看懂,那么它的藝術性就會大打折扣:如果依賴方言的喜劇功能。那么演員的表演能力、編劇的創作能力就會被掩蓋,就會下滑,而且觀眾的新鮮感會降低,最終導致審美疲勞:如果依賴方言來增強作品的地域性、真實感、親和力,展現作品的個性和獨特魅力,那么藝術創作就誤入了“歧途”。電影、電視劇不是紀錄片,不是記錄當地人們當時說的話的。而且。人們除了口音的差異之外,還有社會環境、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生活細節等無數差異,是否都要如實地展現出來?不錯。趙本山是東北人,“劉老根”也是東北人,但劉老根只能說東北話?藝術形象所追求的應該是語言的性格化而不是腔調的性格化。擺脫了聲音這個條件的束縛。才能更好地去揣摩人物的內心。
用普通話同樣可以把角色塑造好。1999年,唐國強在《開國領袖》首次進行了領袖完全講普通話的嘗試,其后又在多部影視劇中依然讓完全講普通話。唐國強塑造的形象超越了很多特型演員。完全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贊賞。2007年。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受到“追捧”,劇中的青年說的也是普通話,而當時的真正是只會說湖南話,不會說“普通話”。簡單模仿偉人的一招一式的階段結束了。讓“市井人物”濫說方言土語也該結束了。讓“人物”都說方言是不可能的,是不真實的。畢竟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只說普通話。絕不說方言:而讓有的“人物”說方言,有的“人物”不說方言,是很搞笑的舉措。
影視劇不用方言會更好。
- 上一篇:稅務局誠信演講稿
- 下一篇:黨員先進性經驗交流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