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選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8 03:44:00
導語:電視選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傳播角度看“選秀”
電視選秀節目是近年來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的一種新的節目形式。2005年湖南電視臺《超級女聲》的巨大成功,使電視選秀節目迅速崛起,以至占領了電視娛樂節目收視率的半壁江山。在當今各種傳播媒介快速發展的同時,電視仍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據中國科普研究所2006年12月5同的調查表明:在公眾每天接觸的媒體中,選擇電視的公眾比例高達76.2%,其次是報紙雜志18.7%。但是隨著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勢必會出現傳播注意力的離散形式。因此。電視選秀以電視傳播為主導,綜合運用各種傳播媒介與手段,達到了電視傳播更高層面上的要求。
電視選秀是一種新型的電視節目,但同時也是一個大型的電視活動。因此它涉及的活動策劃、傳播途徑、傳播影響力也是值得研究的很好個例。音樂類選秀活動的典型代表——2005年的《超級女聲》,運行低門檻兒一淘汰賽一包裝培訓一企民參與一評委點評的糕本模式,采用電視傳播一網絡造勢一舞臺展現一短信投票等傳播模式,為當時的電視娛樂節目注入新的血液,為平民與媒體提供了共同的輿論平臺。舞蹈類節目《舞林大會》的大眾參與性就相對弱些,但同樣是選秀節目。只是內容上較之其他有些“另類”??梢园阉x為明星選秀節目,展現明星的另外的舞蹈才華,其受關注度仍是很高的。雖然專家是評委的主體,但也有觀眾支持的因素作為評斷的標準。觀眾除對本身平民選秀關注外,對明星的熱衷也是有目共睹的。舞林大會就是以此為傳播的基點。做出了觀賞性、娛樂性同在的節目。從傳播學角度分析,選秀節目的誕生與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以往的單一媒介的傳播方式和參與度過低的節目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要求,受眾需要更加多元的傳播方式和表達途徑。
2選與秀的結合,受與傳的平衡
選秀,顧名思義是選與秀的結合,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去協調選與秀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側重點又應該在哪里呢?選秀節目活動的策劃者便進行了很好的處理,實現“為秀而選”。我們知道,選秀活動中,最初的一步就是“海選”,電視媒體通過海選就可以把傳播中的受眾同時成為傳播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劉京林提出了“‘傳受者’這樣一個大眾傳播心理學的新概念,并指出,傳者和受者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角色是經常發生變化的。”可以這樣說,在選秀節目當中。受眾是一個具有雙重價值的主體,它已經不再局限在接受層面上,不再只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了,而是成為了信息的創造主體,從原來的“我聽別人說”變為“別人聽我說”。受眾在傳播中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每一位選秀的參與者都想對選秀活動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們也許是擁有一個明星夢希望以此為平臺展現自己;他們也許是喜歡某位選手,而希望這位選手能贏得比賽而進行支持活動;他們也許是娛樂節目的喜好者,單純的觀賞節目……但是不管出于何種目的與心態,傳播本能以及對傳播權力的渴望是參與者“參與動因”重要方面。
在大多數傳統的電視節目中,受眾只能是接受者,他們沒有更多的表達機會。傳播的權力掌握在專業的電視媒體手中。在這種傳統的傳播模式下,長久以來的傳受雙方的權力失衡使得受眾的渴望獲得表達的權力更加突出,而選秀節目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因此這也是選秀節目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選秀節目中,受眾充分行使著傳播的各種權力,充分享受著自己作為節目主體的快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當家作主”了。選秀的成功在于重視并利用了受眾資源的巨大傳播效用。而人們之所以對選秀樂此不疲、趨之若鶩也正是對表達權力向往的一種表現。當這種傳播權力握在手中的時候,人們能不為之歡喜嗎?也許有人會說某些節目比賽的結果略顯不公,甚至黑幕交易等狀況的出現。但就傳播層面上來看,傳播之于受眾是很好的嘗試與創新。
3對收視率的關注與媒體注意力的爭議
電視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媒體,其中娛樂節目是重要組成部分,娛樂是電視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電視選秀從開始的“成功狂歡”到后來“同質化”的節目造成的審美疲勞,以至陷入了殘酷的拼殺中……這其中所折射出的問題不得不讓人思考。選秀節目在追求節目的觀賞性、參與性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商業運作,這在市場化時代本是無可厚非的。拿收視率來講,它可以作為評定節目質量的標準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市場問題。據統計數據表明:飛加油!好男兒》2006年8月26日決賽時創F收視紀錄:尼爾森數據顯示,僅上海地區收視率就為10.6%,全國為3.29%;《舞林大會》2006年上半年平均收視率達到9.9%?!边@樣的高收視率體現了大眾傳播時代的一些特點,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兒,但是,由此為了追求更高的收視率和市場份額,某些電視選秀不惜置社會責任于不顧,打道德底線的“擦邊球”,使得傳媒的注意力也發生了偏差,鬧出一出出丑聞……這樣的現象也確實該引發我們對媒體注意力的重新定位。
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瑪羅里·沃伯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個結論:“越不用花腦筋、越刺激的內容,越容易為觀眾接受和欣賞。這幾乎是收視行為的一項鐵律。”某些受歡迎的選秀節目似乎也印證了這句話。沒錯,享受輕松的娛樂是受眾的需求,但是“寧缺毋濫”同樣也是大眾的呼聲,更是電視節目制作與策劃必須遵循的準則。在選秀活動同質化、庸俗化等問題出現的時候,意味著選秀節目開始進入了一個“節點”、一個特殊時期。這種情況下,我們真的該認真思考一些問題了,比如審視我們關注的重點是什么、怎樣才能讓選秀節目更好的走下去等等等等。這才是對電視作為重要傳播媒介神圣職責的執著、尊重。也是對廣大受眾的負責。
二、從文化角度看“選秀”
1電視選秀與大眾文化的平衡
大眾文化是在現代傳媒資本市場策動下形成的一種新興文化產業。在當今社會中,電視選秀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對傳播大眾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間電視選秀的發展速度似乎超越了人們的想象,選秀風暴從2005年開始,以迅猛之勢席卷了原本由主流文化引導的電視傳媒?!半娨曌鳛槊餮廴硕伎梢愿惺艿降拇蟊娢幕菥殘?,已經大規模踏入娛樂文化的追求中不可自拔”,而電視選秀節目已經成為中國電視新生節目形態中的一朵奇葩。
以最初的“超級女聲”為典型代表分析?!俺壟暋弊鳛橐魳奉惖倪x秀節目,由普通大眾參賽的“民星”選秀。是電視選秀與大眾文化文化的平衡的很好案例。其內涵在于將電視文化走向和深入了平民。于是引發我們對大眾文化中“草根文化”的探討。有關草根化,選秀節目的意義在于它最好的發揮了大眾的參與性。而“海選”則真正實現了每個人都有幾十秒的展示,任何人都可以“想唱就唱”。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個節目里獲得均等的機會,都有實現夢想的可能。這是大眾為之著迷的核心,也是大眾文化的重要表現特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在發生著變化。憑借個人的力爭上游,爭取成功的精神成為許多人的奮斗觀。而“選秀”節目中的精神也是此種個人精神的張揚與放大。選手們憑借自己的實力,努力與永不言棄的方式取得勝利,實現夢想。其實這與大多數中國平民的夢想相似。雖然“選秀”實現的是“明星夢”,而普通百姓各有各的夢想,似他們追求的奮斗精神是相同的。有人批判他們想一夜成名,宣傳盲目崇拜的現狀,可誰又能否認選手們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所付出的努力呢?
今天,這種“選秀文化”已經被大家所適應和習慣,沒有了當初的新奇感和當時的“震驚”的體驗,而且像一切事物一樣,在它發展的過程中也肯定開始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但“草根”崛起的趨向和電視與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媒體的融合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安莞蔽幕舱峭ㄟ^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等新媒體獲得了“發展壯大”的機會,擁有了更大更廣的表達空間,因此也被放大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力量。在此,電視選秀與大眾文化也找到了其平衡發展的基點。
2“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的博弈
伴隨選秀的PK,“下旱巴人”和“陽春白雪”也來了場大PK。2007年下半年,以重拍紅樓夢的消息為發點,“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又掀起了盛況空前的“全民入夢”風潮。在此,“選秀快餐”與“國學大典”聯系在一起,霎時間,“褻瀆經典,賺錢陰謀……”等各種言論層出不窮。而這次選秀活動究竟是“賈雨村言”還是“尉為大觀”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紅樓夢》的文化底蘊之深是眾所周知的,其中的金陵十二釵也可謂都是陽春白雪。而他們的扮演者真的可以是普通民眾嗎?在此,便要求我們這些“下里巴人”有對經典的認識,對文化的充盈。而在選秀活動中真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啊!你會把“王熙風”寫成“王西鳳”嗎?或是把“探春”認成是“惜春”嗎?在參加報名海選中的各路美女帥哥當中,可不乏這樣的“經典之作”啊。據調查。參加海選的人有六成沒有讀過《紅樓夢》原著,看都沒看過的人們該如何去演繹這部國學經典??赡苁菬o知者無畏吧,這也算選秀風潮中特定的“無畏文化”吧……
如果說是否讀原著只是“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的文化表層上的博弈,那么接下來的某些荒唐狀況就不得不說是精神意義的撞擊。有人想晉級,出現了刀逼評委的意外事件;有人要“智取”,發生了用錢去買角色的惡劣行為;也有人想入選,花大代價去整容,最終也沒能成功。許多人是基于對明星夢的追求參加選秀,許多人也是對文學經典的熱愛。我們無從去辨別其中味。只是“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的博弈在各個領域都在進行著。一如平民文化與精英文化共存的現狀。用曹雪芹的話來解讀這場選秀博弈吧:“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3選秀中,主流文化的回歸。
選秀文化多歸屬商業、大眾文化。但也有許多選秀節目另辟蹊徑,展現了主流文化與選秀節目良好結合。其中以代表本土主流文化的《中國紅歌會》的屢獲成功,實現選秀中,主流文化的回歸。同時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則是“為選而秀”的范例,它不是普通選秀的范疇,卻也有全民參與的選擇權。它所傳達出來的文化道德精神更是讓我們為之感動,甚至落淚的經典文化。
主流文化寓意于選秀節目中是一種創新,也使主流文化更好的傳播。主流文化與選秀節目的理性結合,正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以紅色經典、主流文化為主題的電視電影作品也受到好評。例如《亮劍》《敵營十八年》《集結號》等優秀的作品。
它們傳播的不只是電視信息,更彰顯了主流文化的影響力。而且紅色文化所蘊涵的革命精神顯示其厚重與崇高。
美國著名大眾文化理論家約翰·菲斯克在談及電視文化的時曾說:“我把電視看成足意義與快樂的承載體和激勵體,而文化則是這些意義與快樂在社會中的生成與傳播。電視是一種文化,是使社會結構在一個不斷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得以維系的社會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意義、大眾娛樂和傳播就是這一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
那么,就讓我們的電視節目在博弈與創新中綻放中國文化的奇葩吧。
三、電視選秀的發展方向
隨著中國電視選秀節目的發展,其低谷與巔峰同在。選秀節目的同質化已經讓受眾對電視文化的庸俗化深感憂慮。電視選秀的發展方向,各類電視節目的良好發展,是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索的。
媒體傳播之所以選擇電視選秀,是因為它可以體現核心價值。那么,電視選秀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呢?電視選秀的核心價值就是它的媒介影響力,它構成電視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力價值。文化活動之所以選擇電視選秀,是因為它的注意力,公信力;但是這種公信力必須通過注意力才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形成媒體與公眾雙贏的影響力文化。經濟活動之所以選擇電視選秀,是因為它廣泛的傳播途徑,較大的傳播范圍,帶來的經濟利益。
電視選秀之路,既需要創新,更需要堅守。
摘要從超女到好男兒,再到舞林大會、紅樓夢中人,以至中國紅歌會的選秀活動,引發了中國電視狂歡,連秀節目也在中國一路飄紅。各種傳播媒介的綜合運用,使得選秀在傳播方式上實現平衡與創新,同時各種文化的交融與博弈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關鍵詞:電視選秀傳播文化博弈平衡
- 上一篇:電視談話節目傳播模式探究論文
- 下一篇:電視劇闖關東的現實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