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社會學視角下體育電影歷程

時間:2022-06-08 01:31:00

導語:影視社會學視角下體育電影歷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視社會學視角下體育電影歷程

1945年英國J-P?邁耶發表的《電影社會學>一般被視為電影社會學研究的開端。電影社會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有四個方面:電影與社會經濟、作為社會組織的電影體制、電影與文化工業、電影對社會的表現。電影與社會的這些關系總是以影片為中介表現出來,和其產生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特定社會環境和社會價值取向。其中體育電影與社會環境及體育電影對社會的表現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一、民族存亡時。內憂外患下的中國體育電影

20世紀初的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頻發,在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下。電影和體育都不能稱為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但為數不多的體育電影仍然在那個貧弱的年代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袊娪皩w育題材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就是說實際上從中國人開始自制電影之初就已經開始了對體育所包含社會價值的思索。在統治中國社會數千年的封建體制最終瓦解后,民族資本得到壯大。促成了中國體育電影最初的發展。成立與1918年的“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攝制的多部紀錄短片中都包含體育題材的內容,如<東方六大學運動會>(第五次遠東運動會><約翰南洋比賽足球>(女子體育觀>等。121至此,人們開始用“強體”的視角去了解世界、審視自身命運,探求國家、民族的歷史存亡問題。“欲強國,先強身”是這一時期愛國人士的共識,從魯迅先生“棄文從醫”的經歷便可見一斑。中國體育電影的社會價值得以初步體現。1933年10月。當時電影業的綱領性文件<電影事業之出路》中指出:“電影要用來宣傳推動全民的體育運動,用體育使全中國的民眾人人‘強健”’。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落后貧窮使得拍攝體育電影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以孫明經先生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人還是創造出《健身運動》<女子體育>l:國術>等用于“喚起民眾”的體育電影佳作。第8屆遠東運動會上中國運動員取得的佳績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志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被喻為中國體育電影開山之作的《體育皇后》應運而生。這部攝制于1934年的影片表現了“短跑皇后”從沉醉于燈紅酒綠的迷醉生活到回歸自己所愛的短跑事業所經歷的心路歷程。影片所宣揚的體育精神,實際上就是“體育救國”信念的具體凝練和細化。影片中的很多場景都利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影射當時政府的“對日妥協政策”,受到了社會進步人士的推崇,為宣揚階級斗爭和促進民眾革命意識覺醒提供了重要載體。從1937年到抗戰勝利.民族抗戰時期的特殊社會環境使中國電影人都失去拍攝體育電影的機會。

二、新中國成立之初,民族復興中的中國體育電影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局面復雜多變,“鼓舞國民士氣、凝聚民族精神”成為當時社會主導價值觀的要求,而體育所蘊含的拼搏、奮斗的精神與之非常契合,振興體育也成為民族復興的代名詞。體育電影也因此被灌注了集體、民族、國家的精神氣質。這一時期的電影銀幕上涌現出了一批藝術品質不俗的體育影片。‘女籃5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等作品都在當時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影片將中國體育史作為素材,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運動員不同的遭遇和命運,突出“國家落后勢必體育落后,弱國無體育、國強才能體育強”的深刻意蘊。p3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在背后支撐他們的是強烈民族尊嚴與感情,通過人物命運的不同境遇反襯出新舊社會變遷的差異.也是這一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社會文化內涵?!杜@5號》堪稱這一系列體育電影中的巔峰之作,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電影的代表作品。影片曾于1957年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1960年又獲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該片將體育比賽與民族精神緊密地聯系在~起。影片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前的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只能輸、不能贏。而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并在比賽中戰勝外國球隊的田振華從身體到精神上都遭到了殘酷的報復。片中的主人公努力用體育比賽上的勝利來挽回舊中國“贏弱”的民族尊嚴。影片反映了當時特定社會環境下“拯救”的社會主流意識,也影響了之后幾代中國體育人。“”時期是中國一代人具有的集體性創傷記憶,社會文化發展幾乎停滯,在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下,體育電影自然也無處容身。

三、改革開放后,社會轉型中的中國體育電影

1976年“”結束之后,體育事業也開始得到了全面的振興和發展,中國電影事業也開始復蘇。1984年我國重返奧運賽場并取得優異的成績,中國女排連續三次加冕世錦賽冠軍,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激發了民眾對體育的熱情。同時國家更有開始推廣全民健身計劃,在國內掀起了體育運動的熱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一時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體育電影,涉及眾多體育項目,L4]如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曲棍球、擊劍、花樣游泳、自行車、拳擊等都作為電影素材被搬上銀幕。那個時代優秀體育電影的代表有<沙鷗》(1981年,張暖忻導演)、《劍魂》(1981年,曾未之導演)、《一個女教練的自述》(1983年,詹相持導演)、《高中鋒和矮教練》(1985年,李文彥導演)、《拳擊手》(1988年,劉苗苗導演)、<球迷心竅》(1992年,崔東升導演)等。中國體育電影在當時進一步體現出自身鮮明的時代特征?!渡锄t》在這一時期的體育電影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影片講述了女排運動員為實現打敗日本女排、奪取世界冠軍的目標,雖然不斷遭受打擊,但仍然頑強拼搏的故事。影片把中國女排的奮斗與中華民族復興、祖國騰飛緊密聯系在一起,表達了中華巨龍必將騰飛的堅定信念?!?o由于影片的影響,曾經異常冷清的圓明園遺址對那個時代的青年人產生了獨特的吸引力,在圓明園的斷壁前留影甚至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時尚。由此足見體育電影傳播的精神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力?!綢20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歷史時期.涉及社會各方面的轉型與發展。體育事業的改革也在發展的同時進行著艱難的探索,很多體育運動項目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也出現了假、賭、黑等一系列黑幕。1999年上映的<女帥男兵>是一部以籃球為題材影片,片中人物不再是充滿理想化的單純、簡單,涉及“打假”等陰暗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陰暗面。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如<黑眼睛><跆拳道>等體育電影作品,但由于沒能抓住時代的主線,這些影視片都沒有能在觀眾中產生大的反響。由于當時處在特定的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人們價值取向日趨多樣和多變,民眾在社會規范重建的過程中面臨著種種矛盾和困惑。體育電影單純的激勵作用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需要.這也是當時中國體育事業和電影事業共同進入思索與變革的一個真實寫照?!?/p>

四、邁入新世紀.中華騰飛中的中國體育電影

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我國近10年涌現出的一大批體育電影:‘防守反擊>(2000年,梁天導演)、‘女足九號>(2001年,謝晉導演)、‘女帥男兵>(2002年,戚健導演)、<跆拳道)(2003年,麥麗絲導演)、‘乒乓小子>(2005年,謝銅導演)、<亮亮的夢>(2005年,白羽導074目田隧圈日匹圜演)。新時期的體育電影數量不可謂不多,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這些體育電影中真正能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屈指可數。伴隨全面奧運的高潮,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而誕生《初夏》<大山里的拳擊手》《隱形的翅膀》《大灌籃》《夢之隊》《扣籃對決》《閃光的羽毛》<買買提的2008)<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等影片。臚’在全社會上蕩開了一層漣漪。例如《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一片中描述了主人公劉長春的遭遇和國人以其為寄托的“國富民強”的百年奧運夢想終于實現。新舊中國的對比令觀眾感嘆不已,也使觀眾為當代中國的強盛感到自豪。隨著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體育電影漸漸失去了原先承擔著“宣傳”“教化…引導”體育精神和民族責任感的社會重任,其地位逐漸被邊緣化。體育電影也逐漸失寵而讓位給商業化特色明顯的娛樂電影。日益國際化、商業化、社會化的體育與后工業時代的影視如何找到新的結合點并使體育電影再現輝煌是中國體育電影發展所需解決的全新課題。

五、結語

中國體育電影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受到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和體育事業發展的影響,反映了當時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體育電影不僅僅提供了觀賞性極強的電影作品,同時也提高了體育的社會影響力。但如今我國體育電影的創作與我國體育事業以及電影事業的發展并不相稱。體育電影發展的相對滯后,不利于體育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如何深入挖掘深刻的精神內涵與特征,贏得更多觀眾,實現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體育電影的社會功能,不僅是體育電影同時也是整個中國電影需要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