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品練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1 01:38:00
導語:電影小品練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北京電影學院編劇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編劇的時候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并非一開始就學習寫作大的劇本的。因為一個能夠拍攝90到100分鐘影片的劇本是個很龐大的工程,人物多,情節線索交織,事件過程復雜,因此結構也必然復雜。初學編劇的同學尚不具備駕驛它的經驗,如果從它開始,就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比如,劇中的某個人物性格構思還可取,但另外一些劇中人物卻缺乏個性;一條情節線索尚構思不錯,但當它與其它情節線索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卻一團混亂;顧及了高潮,卻忽略了足夠的鋪墊;故事本身滿有戲劇性,但由于結構安排失當,寫出來卻拖泥帶水顯得很枯燥……
所以,初學編劇的學生最開始學習的是電影小品的構思和寫作。在第一學年里,他們每個人都要完成10個小品的創作。每個小品只有三、四千字,如果拍攝出來,大概也只有10到20分鐘的長度。然而我們知道,一部完整的電影雖然有100分鐘左右的長度,但如果將它的結構作一下劃分就會發現它依然是由一個個敘事段落組成的,每一個段落就是電影的所謂“一場戲”。而我們所作的電影小品練習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劇本中“一場戲”的長度。學會了寫小的,大的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這樣的做法反而比較扎實,比急于求成地盲目上馬大劇本能夠更快地掌握電影劇本創作的規律。今天我就根據自己近二十年來的教學實踐,給初學電影劇本寫作的朋友們簡單地介紹一下電影劇作小品創作的要領,希望對大家能有一些直接的幫助。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電影小品:
電影小品《妞妞》
一、胡同外日
這是一條典型的北京小胡同,五十年代初期的北京胡同里還不似今天這樣雜亂,秋日下午的陽光斜斜地照到胡同里那株老槐樹的樹冠上,本來已經變黃的樹葉便象染上了一頭金發。
俯拍的大全景,灰色的屋頂錯落有置。傳來陣陣的鴿哨聲和女娃娃們的兒歌聲----
“小汽車,嘀嘀嘀,
里邊坐著,
掛紅旗,
氣得美帝干著急。”
鏡頭順著老槐樹的樹梢搖下,搖出一伙在樹下游戲的小孩子們。女孩子在起勁地跳著皮筋,男孩在一邊撅著屁股扇洋畫。
妞妞的皮筋跳得真好,圓圓的臉跳得紅撲撲的,兩個羊角小辮上下躍動著。
畫外傳來呼喚聲∶“妞妞!”
妞妞管自跳著,唱著。
畫外∶“妞妞,快回家!”
妞妞還是跳著。
在妞妞不遠的一側,她家的院門前,妞妞媽媽朝跳皮筋的女兒喊著。
妞妞媽∶妞妞乖,快回家看看小姑穿上新娘子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妞妞跳壞了,生氣地跺著腳。
妞妞∶人家就再玩一會兒嘛!(轉身對伙伴們喊)剛才不算!剛才是我媽搗亂!
妞妞媽∶看你把衣服弄臟我怎么收拾你!
她無奈地回轉身走進院子。
二、妞妞小姑的閨房內日
一張年輕女孩的臉,化過妝,梳過頭,頭上還有朵鮮紅的絨線花。她是妞妞的小姑,此刻正一個人坐在炕沿上發呆。從她的神情,看不出一點點新婚的喜悅。
屋里很靜,聽得到遠遠的妞妞他們的嘻鬧聲……
三、大門外的胡同
妞妞他們仍然開心地玩著。
這時遠出傳來了小販的吆喝聲∶“換小泥人啦——換小公雞兔爺啦——”
胡同那端,一個挑著擔子的小販向這邊走來。孩子們立刻歡叫著迎了上去。
四、泥人擔子前
孩子們跑過來,把擔子圍住。
擔子上泥人的特寫——花公雞、搖頭晃腦的媒婆、胖胖的泥娃娃……
小販是個頭戴小圓帽的老漢,他對孩子們叫著∶“不許亂動!摔壞嘍!”
妞妞看著面前的花公雞,眼睛瞪得溜圓。
一個男孩∶(指著花公雞)這個拿什么換?
小販∶十個牙膏皮!
男孩∶十個!
孩子們向各家跑去了。
妞妞也向自己家跑去。
五、堂屋內
妞妞媽和妞妞奶奶在看小姑的嫁妝。
妞妞媽∶媽,您老就放心叭。您看這衣裳夠多體面,這被面可是真正的瑞福祥的緞子哩!
妞妞奶奶∶嫁這老疙瘩,不能讓人家笑話。
這時妞妞急火火地從外邊沖進來,一撩簾進了里屋。
妞妞媽∶妞妞,你瘋跑什么?
六、里屋
小姑看見妞妞進來,眼睛亮了。
小姑∶妞!
妞妞∶小姑好漂亮呀!象仙女一樣!
小姑∶妞,過來,小姨教你玩花繃子。
妞妞∶(猶豫)我還有事哩,等會兒好不好?
妞妞拉開抽屜亂翻,又把八仙桌上的膽瓶里的東西倒在桌上,可那里除了破梳子和一些頭發卡子之類的小物件,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了。
小姑∶妞,你翻什么?
妞妞把手指放在唇邊,示意小姑小聲∶“噓----”
她一撅屁股,爬到了床底下,只把個小屁股露在外邊。
七、泥人擔子邊
孩子們拿著各種各樣從家里找來的小東西圍著老漢叫喚著。
“這著行不行?”
“我這個能換什么呀?”
老漢從一個男孩的手里拿過一個空牙膏皮看了看,給了他一個小泥哨。男孩高興地吹著,跑了!
“我也要!我也要!”
孩子們吵著,伸出一張張小手。
妞妞跑來,擠近了擔子。她的手里舉著一把黃燦燦的大銅鎖。
妞妞∶我要大公雞!
老漢拿過銅鎖細看了一回。
老漢∶你拿這個跟家里人說了沒有?
妞妞∶說了!
老漢把大公雞給了妞妞。
妞妞一把搶過大公雞就跑。
妞妞把大公雞的屁股對著嘴用力地吹,那雞立刻發出“喔喔”的叫聲。
八、妞妞家院子里
妞妞跑進了院門,嗚嗚地吹著公雞。
九、堂屋內
妞妞吹著大公雞跑進來。
妞妞媽∶妞妞,這東西哪兒來的?
妞妞一愣,看著媽媽,她的嘴邊都是大公雞染上的紅綠顏色。
媽媽一把把公雞搶過去,妞妞嚇得“哇”一聲哭了。媽媽一下子拉著妞妞就向外走。
十、大門
妞妞被媽媽強拉著出了大門。
妞妞∶(哭喊)我要大公雞!
十一、泥人擔子旁
妞妞媽拉著妞妞向老漢沖過來。
妞妞媽∶她拿什么換的這個?
老漢看了妞妞一眼。
妞妞不哭了,怯怯地看著老漢。
老漢拿出了那個鎖頭。
妞妞媽一把搶過了鎖頭。
妞妞媽∶啊?一把銅鎖就換你個這呀!(把公雞向小販的擔子上一敦)你這不是騙人嗎?我說你這么大歲數了,怎么騙小孩呀,你虧心不虧心呀!
老漢看著妞妞,眼神里是抱怨。
妞妞不敢看他的眼睛。
妞妞媽拉著妞妞邊斥責著老漢,走了。
妞妞回頭看。
老頭可憐巴巴地低著頭……
十二、小姑屋里
妞妞趴在床上哭。
小姑∶好啦,妞妞不哭,以后小姑給妞買。
妞妞∶小姑嫁人了就不回來和我玩了。
小姑∶誰說的?小姑才不嫁人哩!
妞妞∶騙人!
小姑∶誰騙人誰是小狗。(挑起花繃子來)來小姑教你挑個新花樣。
妞妞∶(哭)我要大公雞!
十三、胡同的全景俯
天色向晚,屋頂罩上了炊煙。
十四、胡同里傍晚
老漢的擔子。上面的泥人已經不多了。
老漢默默地收拾起東西,準備走。他覺察到什么,抬起頭來看——
大槐樹后面露出了妞妞的小腦袋瓜,雖然只是一閃。
老漢嘴角動了動,挑起了擔子,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朝妞妞那里招了招手。
妞妞探出小腦袋,看著。
老漢又朝他招招手。
妞妞抿著嘴不肯從大樹后面出來。
老漢拿出那個花公雞,向妞妞晃著。
妞妞還是不動。
老漢把公雞放在地上,離開了。
妞妞看著老漢消失在胡同的盡頭。
那公雞正靜靜地擺在當街地上……
十五、堂屋內傍晚
妞妞進來,她的衣襟下鼓著,里邊當然是那只泥公雞。
她把公雞拿出來,藏在屋子的角落里。
十六、同上一景夜
電燈亮著。
一家人在燈下吃著晚飯。
妞妞奶奶向小姑碗里夾菜。
奶奶∶多吃點,過了門就得給人家做飯了。
小姑滿臉的不高興。
妞妞很香地吃著。
妞妞∶奶奶小姑不想結婚。
妞妞媽∶又胡說。
妞妞∶我才沒胡說呢,是不是小姑?
小姑對妞妞笑了笑。
妞妞卻說∶小姑真傻,妞妞就想結婚!
“喲!”滿屋的人全笑了。
妞妞媽∶真沒羞!
妞妞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妞妞∶結婚多好呀,能穿新衣服。
小姑笑著問∶可妞想嫁給誰呢?
妞妞∶(堅定地)嫁給賣泥人的!
全家人又是一陣噴飯大笑。
十七、胡同夜
黑黑的胡同里傳出妞妞家的笑聲。
老槐樹在晚風中搖曳……
這是一個規模比較標準的電影小品,我們現在根據它來看一看電影小品的特征和創作時所要注意的地方:
1、電影小品要突出一個“小”字,不能洋洋萬言,所以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內容不能多。通常,情節圍繞著一個小小的事件展開就夠了。例如《妞妞》就是緊緊地圍繞著妞妞用銅鎖換泥人這個小小的事件展開的。不少初學寫作的朋友常常會把小品的構思搞得過于龐雜。例如有個朋友構思的是一對男女青年從相識到結婚再到分手的故事,這樣的內容足夠寫出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了,硬將它塞在10來分鐘的小品里表現肯定是做不到的。相反,象《妞妞》這樣的一件小事,講起來比較從容,就有足夠的篇幅來描寫細節,塑造人物性格。這個小品中的妞妞性格鮮活可愛,與筆墨集中就有很大的關系。情節集中當然和人物集中有直接的關系。通常,我們應該將筆墨集中在一兩個人物身上。例如《妞妞》就集中描寫了妞妞和賣泥人的老漢。其他人物都是一筆帶過的次要人物或作為環境背景出現的人物了。
2、電影小品篇幅小,所能承載的主題思想有限,不可能將過于復雜的思想內涵交給一個短短的小品來完成。那樣的做法只能造成什么都想說卻什么也沒說清楚的結果,弄不好,容易出現令人反感的說教氣或故作高深的感覺。《妞妞》并沒有很多的思想,但追求了情調和趣味。我們看過之后能感覺出一種質樸的老北京味兒,它象一首具有懷舊感的小詩,體驗到一種溫馨人際關系。一個小品,寫出一件事情并不難,但寫出點情調和趣味卻不太容易。
3、電影小品創作應該努力塑造人物鮮活的性格。我們知道,創作一個完整的大劇本最最重要和最最困難的就是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小品雖小,卻也能向一幅小小的速寫畫一樣將人物的性格勾畫出來。老舍先生是個塑造人物性格的大師,他有一個非凡的本領就是能在了了數筆之間將人物的性格勾畫出來。例如《茶館》中那個松二爺,在全劇本中老舍先生只給了他400來個字的臺詞,卻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性格印象。這就是功力!如果我們也想有這樣的本事,就得在做小品練習的時候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在《妞妞》中,妞妞天真活潑又有幾分淘氣的性格表現得很突出,而這些性格又都是通過人物的行為揭示出來的。在我們當老師的看來,一個學生會生動地刻劃人物性格比他擁有一肚子“深刻的”思想重要得多。因為任何深刻的思想在電影中都只能通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來體現,如果你不會刻劃性格,也就必然不會表達思想了。
4、要用電影的方式寫作,文字描述的應該是你電影思維的結果。有經驗的人不難看出,《妞妞》是個很有電影思維水準的小品。它里面的所有文字都能通過視聽造型體現出來,文字很有鏡頭感,場景的銜接也有蒙太奇經驗。例如,在第十四和第十五場之間,作者省略了妞妞走過去從地上拿起老漢留給她的泥公雞的過程卻突出了她藏泥公雞的細節。而第十七場將第十六場中快樂的氣氛延伸作一種優美抒情的詩意。很多初學的朋友常常對“如何寫得更象一個電影劇本”感到為難和無從下手。當然,電影思維的經驗是慢慢建立的,但也并非那樣神秘。您最初可以作這樣一些事情來提高您電影思維的水準:比如找一些電影劇本來讀,看看人家是如何用文字表現視聽造型的。不要害怕“照葫蘆畫瓢”,最初,哪怕模仿一下人家的行文格式也是好的。也可以找來一部影片,從中間選擇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段落,用電影劇本的方式將它記錄下來,然后對照原劇本看看有哪些差異。總之,只有堅持實踐,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就會不斷進步。
5、在電影小品的練習中,可以在視聽方面有不同的側重。比如,用一些小品練習視覺造型的能力,而用另外一些小品來練習人物對話。我以為,最開始還是應該先訓練自己的視覺表現能力。盡可能通過人物動作和其他視覺造型因素來講述故事,而盡量減少對話。《妞妞》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品,其中對話的數量并不多。要知道,對話是一個十分難以掌握的手段,如果一開始就將對話作為自己的主要敘事手段,常常會阻礙視覺手段的發揮。當然,寫一些小品來專門對話也是必要的,但我們不妨將它放在靠后一點的時候。在《妞妞》中,作者注意到了環境造型的重要性,無論胡同還是天空的鴿哨都給故事帶來了一種濃郁的北京味道。核心道具泥公雞也很有民間特色,都是構成作品風格不可缺少的因素。看了《妞妞》您一定也會發現,電影小品和戲劇小品有一點很不同:戲劇小品通常都集中在一個固定的場景中,而電影小品卻可以而且經常是多場景的。盡管您不能也沒必要設過多的場景,但有場景更換卻能鍛煉您的蒙太奇思維能力,因為在場面轉換中省略不必要的中間過程是電影時空的重要特性,是一個電影編劇必須掌握的。
小品最重要的是構思,第二步才是用文字把它表述成劇本。一個好的構思固然不一定能寫成一個好的電影小品,那中間確實還有個寫作功力的問題,但一個構思很糟糕的小品,無論你有多么好的文字表達能力也創作不成好的作品。我常常看到學生在學習小品寫作之初易犯過于著急的毛病,他們常常不在構思上下功夫,卻草草地編上一個毛病很多的故事就急急忙忙開始寫作了,其結果是將寶貴的時間全都浪費在寫字上,很是得不償失。所以,電影小品創作的首要環節是少寫多想,通常,在一個題目下構思出五個到十個故事來,然后再從中選出自己最最得意的那一個寫出來。
通常,我們是由命題小品逐漸過渡到自由命題小品的。所謂命題小品,大概就象學習作文那樣,先有個規定好的題目,如后再根據這個題目展開構思。例如,我的學生常常會面對這樣一些題目:《朋友》、《他與她》、《告別》、《相逢》、《失落》、《報復》、《傘》、《燈》、《照片》、《信》、《帽子》……所謂自由命題小品,就是您自己決定小品的題目,而這些題目常常是先創作出一個小品然后再為它設個題目。例如《妞妞》這個小品就是先有的小品后有的題目。您會發現,其實找到一個有趣的題目并不太難,難的是如何在這個題目下寫出有情趣的內容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些很有趣的電影小品構思:
《朋友》
拿到這樣一個題目我們不要急忙寫作,而是要分析一下題目。很多人一看到“朋友”二字,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男女朋友,然后就只能在這個小小的圈子里打轉轉。其實,“朋友”包含的內容很廣泛,比如說,一老一少之間、兩個殘疾人之間、一個闊佬和一個電梯工之間……都可以是朋友。您應該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對生活的觀察來選擇一對獨特的朋友來展開構思。比方說,在某個人和某種動物之間能不能成為朋友呢?請看下面這個構思:
阿弟6歲,剛上小學。他最好的朋友是一只他叫作“黑子”的大公雞。這只鳮是他從小雞崽養大的。阿弟每天一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召喚他的“黑子”,然后把放學路上捉到的蟲子喂給它吃。然而,這雞卻給大人帶來了麻煩。因為雖然他們家住在北京的大雜院里,但那里也有“八不養”的規定。更何況天一麻麻亮黑子就叫,吵得鄰居們睡不好覺。所以,那一天阿弟的媽媽就同阿弟商量,要把黑子宰了。阿弟一聽就哭叫起來,抱起黑子就跑。可他哪里扭得過大人?再說抱著黑子也不能上學呀!終于,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把家里的菜刀藏起來!這樣媽媽就沒辦法殺雞了!阿弟把刀放在書包里,帶到了學校。放學回到家后媽媽已經把飯做好了,阿弟吃得特別香。飯后,他四處找尋黑子卻不見蹤影,他這才知道,剛才他吃的那菜就是用黑子的肉炒的。阿弟“哇”地躺在地上大哭。從此不肯再吃雞,連過去他最最喜歡光顧的肯德雞大門也不肯進了……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構思:
這個單親家庭里只有爸爸他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可兒子不知道什么心理原因,任何心里話都不肯對爸爸說。爸爸用盡了辦法也一無效果,他因此很傷心。但是一天,兒子突然在學校里接到了一封奇怪的來信,寫信的人叫“波波夫”,是他最愛的卡通人。那“波波夫”似乎很同情這個沒有媽媽的孩子,甚至很知道他內心的苦惱和秘密。兒子開始和“波波夫”通信,他和從沒見過面的“波波夫”成了好朋友。他把自己最最隱秘的事情對“波波夫”說,而“波波夫”總是在回信中樂呵呵地給他出主意。由于“波波夫”的指點,他開始理解自己的爸爸,這使爸爸非常驚訝。兒子甚至成了爸爸的好朋友。可是兒子生日的那天,他卻有點傷心,因為他無法把蛋糕送給他最好的朋友“波波夫”吃。爸爸一點辦法也沒有。后來,爸爸病了,住進了醫院。孩子在爸爸的抽屜里翻出了很多“波波夫”給他寫信時用的那種帶有卡通形象的彩色信紙。兒子立刻明白了!在醫院里,他抱著自己的爸爸感動地說:“你這個壞爸爸!我其實早就知道‘波波夫’就是你呀!”再后來,爸爸的病好了,可兒子卻總叫他作“波波夫”了。
您看,盡管這個小品構思規模大了些(估計要充分展開這個故事怎么也得30分鐘膠片),但很有點動人的溫情。而且它的內涵也比較豐富,它告訴我們,即使在父子之間若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真需要下點功夫。
《燈》
這個題目本身有一個核心道具,那就是燈。有經驗的朋友一定會感覺到這個題目很利于電影小品的構思。因為燈是一件很利于進行視覺造型的道具,燈光具有很浪漫的色彩。在電影作品中人們經常會在燈光上作文章。再說,即便是燈,也還有汽車燈、路燈、手電燈、燈籠、油燈……各種各樣的燈。這些燈用在不同的情境里就會出現不同的故事。電影小品構思本身就有著這樣一個重要的作用——開發作者的想象力和富有個性的創造思維!其實,燈這個道具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通過這個道具揭示出人物的性格、他的內心活動和人物之間的關系。請看下面這個小品:
一個十分年輕的出租車司機每天一到傍晚十分,無論遇到多么“甜”的活他也不再拉了,而是急急忙忙地開車回家。他家里只有個老奶奶,不管有人沒人總是在嘮叨著。可司機已經習慣于聽她嘮叨,就好象沒聽見一樣。小伙子徑直穿過門廳,進到自己的屋里,就在窗前等待著。不久,路燈亮了,就會有個漂亮的女孩出現在路燈下靜靜地看書。他用望遠鏡看她,那是夏季,她穿著白色的裙子,就象悄然開放在他家窗外的一朵玉蘭花……
再一天,路燈壞了。這可急壞了小伙子,他顧不上出車,整整一天都在找人來修理路燈,可家委會推供電局,供電局又推街道……眼瞅著太陽已經偏西還是沒人來解決。小伙子決定再也不等了,他自己找來燈泡,艱難地爬上高高的電線桿。可是就在他把電燈安好以后,自己卻一個不留神摔落下來。
小伙子的腿打上了石膏,但當他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還是在華燈初上的時候等待那女孩出現。那天,女孩又來了,還是那樣恬靜地在路燈下看書。小伙子很入神地看著,是他的燈光為女孩子著涼了書本,他很高興。但就在這時候,一個男孩出現在他的望遠鏡里!那男孩很親熱地與女孩擁抱……他看傻了,片刻,他拉動了窗簾繩,窗簾便象舞臺幕布一樣漸漸地合攏了起來……
這個小品有點戲劇性。它圍繞著一個路燈描寫了一個小伙子暗戀一位陌生女孩,但最終失敗了的故事。構思很集中,過程也很有趣,最重要的是燈光的運用很有創意。這盞燈似乎成了小伙子心靈的延伸。我們可以看出小伙子的性格特點來,他肯定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他說話不多,嘮嘮叨叨的老奶奶不僅僅是個家庭環境中必須有的人物成員,也反襯了小伙子的寡言少語的性格。看來他的性格在感情表達和人際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困難,但他木訥的性格下面卻有著一種對情感的渴望和執著。這個故事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息,象一首具有幽默感的抒情小詩。小伙子最后拉上窗簾的動作設計得也很有創造性,這時也許我們看不到小伙子,只看到了兩扇窗簾在緩緩地向中間合攏,但窗簾的節奏卻使我們看到了小伙子失望的和戀戀不舍的心情,甚至能體驗到他與世無爭的溫柔性格。窗簾關閉的狀態很象舞臺徐徐拉上的大幕,它在那對青年擁抱的“表演”中合攏,很具有幽默感。您看,這個小品也沒把過多的思想內含看得那么重要,但它很有味道,不是嗎?我們國家的教育,有過很左的時代,總企圖給人們以抽象的道德教化。可是我們的教育中間卻缺少對美的能力的教育,缺少對人情表達和體驗的教育,缺少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訓練。這樣的情況也嚴重地影響著中國的電影創作。我們的很多影片太象一本正經的教師爺,承載了太多的哲學,然而卻缺乏機智幽默和微妙的人情。在創作小品的時候,有意地放棄思想說教,有意地追求情趣,將對一個初學者有很大的好處。
《信》
這樣的題目構思是很困難的。大家知道,電影講究的是造型,而如果一封信文字太長,就沒有辦法有鏡頭拍攝出來給觀眾看。在看初學者作業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作者根本不考慮最后畫面如何表現,就將大段的書信文字寫滿一頁紙,并規定用特寫來表現。試想,如果這樣多的文字都用鏡頭拍攝下來觀眾需要讀多長時間呀?當然,有的朋友在這時候會用畫外音的形式把信讀給觀眾聽。這是個可行的辦法,但也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那個作品的風格是否允許使用畫外音,一般說來畫外音具有主觀色彩,不適合在紀實性較強的劇作中運用;另外,在使用畫外音的時候很多初學者常常不構思與那畫外音同時出現的畫面內容。比如畫外音在讀信,而畫面上微妙看到卻依然是那信的特寫,這時的畫面就沒有了任何存在價值,因為它沒給觀眾提供任何信息。這時作者應該采取的是聲畫蒙太奇的方式,使畫面內容與聲音成對位關系。例如下面這個小品就有很好的構思:
這個小品的作者是個上海籍的學生,作品的特點是分為天南地北兩個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動作交叉起來進行敘事的。一個場景是在上海一戶普通家庭的臥室里,天色已晚,萬籟俱寂,屋子里亮著一盞橙黃色的臺燈,一個母親在指揮著她上小學的兒子給遠方的父親寫信;另一個場景卻是在遙遠的西藏高原,那里也是深夜了,但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在一個兵站里,戰士們已經睡熟,只有軍營靜靜地站立在大雪中。前一景中那孩子的爸爸就是這個運輸連中的連長。孩子的媽媽不是不會寫信,因為當孩子寫不出字來的時候她總是告訴他怎么寫,她是因為上次去部隊探親的時候與丈夫鬧了別扭,不好意思給丈夫寫信,便借著孩子的口氣。例如她對孩子口述道:“親愛的爸爸,上次媽媽回到家以后很傷心,我看得出媽媽很后悔和你吵架,她天天在盼著有信來……”后來我們知道,那次鬧別扭的原因是妻子希望丈夫能早點復原回家。
當妻子的聲音還在繼續的時候,畫面卻切到了高原,集合號響了,丈夫集合了戰士緊急出車執行人物。大雪紛紛,丈夫象老媽媽一樣檢查每個戰士的行裝,這時我們始終聽到的是妻子指揮孩子寫信的畫外音。
鏡頭再次回到那個上海的家庭,妻子還在借孩子的口述說著對丈夫的思念,她說:“你對爸爸說說老師是怎么表揚你的吧。”
當畫面再次切到西藏高原的時候,軍車已經開出了軍營,迤邐行駛在崎嶇的上路上。我們仍然可以聽到妻子的畫外音。
就這樣,妻子說了很多,鏡頭也一次次地切到高原。妻子期待著丈夫能早日回家,象別的家庭一樣,周末的時候全家一起上游樂園,帶孩子去吃漢堡包。可是畫面上我們看到的確實汽車在風雪之中走不動的情況。到故事結束的時候,丈夫的汽車翻到了深深的陡坡下面,很多戰士向下面跑去……而這時,妻子也指揮著孩子把信寫好了,他們把信貼上,就上床幸福地關上燈,睡覺了……
這個構思是相當有特色的。本來,一個妻子給丈夫寫信也許沒有什么。但是當作者采取了兩個空間的兩個動作平行表現的時候就出現了感人的詩情畫意。上海那家人的臺燈造成了溫柔的暖色調,與西藏高原的青藍色的雪夜的冷色調形成了對比。當畫外音落在高原雪夜的畫面上的時候,我們更加感覺到了丈夫默默的奉獻精神的可貴。使本來很嚴肅的歌頌主題有了一層自然質樸的人情味。整個作品就象是一首輕聲吟唱的搖籃曲,其中蘊含的深情讓人信筒……
可見,對于電影小品構思說來,找到一個好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如果沒有足夠的電影修養和經驗,在這一方面要想有所創造也是很困難的。
今天,我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了電影小品構思一些基本規律。我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對于初學的作者說來,“磨刀不誤砍柴功”這話是個真理。小品練習是個“磨刀”的過程,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地找些題目來作小品訓練。有趣的是,這樣的活動不僅活躍了我的思維,而且積累起來的小品有的時候會成為我后來創作大劇本的一個部分。您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就拿起筆來試試看吧。
- 上一篇:旅游發展與文物保護關系論文
- 下一篇:電影劇作模式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