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視紀錄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03 07:12:00
導語:我國電視紀錄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生存境況并不樂觀,在走過一段繁榮發展的高峰后又開始步人一個低谷,文章就制約我國紀錄片發展的因素和我國紀錄片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生存與發展;市場化
在紛繁復雜的各種影視藝術形態中,紀錄片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貴族。它不像新聞是易碎品,是可以傳之于后世的。為什么?無非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因為它真實、客觀地記錄社會的發展變遷而具有旁觀歷史的價值;二是它本身思想性強、文化底蘊豐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而能經得起歲月之沙的磨礪;三是它理性、深刻的敘述,可以讓廣大觀眾掠去虛浮的、淺薄的、復雜的表象,而直抵事物的本質。這些特點,決定了紀錄片比其他影視形式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遠的影響力。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紀錄片也常常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彷徨,在形式與意義之中糾葛。建構在歷史碎片與影像重現之間的紀錄片,面臨著不少矛盾和困惑。
一、制約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障礙
(一)片面強調國際化,忽視了個性化
近些年來,我國一些記錄片工作者為了能“走向世界”,迎合國際口味,國內出現了突出的“老少邊窮”現象,于是老人題材、少數民族題材、邊遠地區題材、貧窮者(包括殘障人士)生活題材成為了紀錄片創作的主流。但是這些記錄片在拍攝角度上往往停留在對生活形態、自然形態的獵奇點上,缺乏文化上的理解,卻暴露出沒有深度的、沒有歷史性思考的、僅僅停留的淺薄的內容呈現形式。
(二)國際市場的被動地位
目前的紀錄片市場主要是被國外的強勢媒體集團所控制,一些國際級的交流會上一些國際強勢集團常會在會議上談論他們的標準,對于弱勢團體來說,一些紀錄片制作上的標準和規格多是他們說了算,即使不是完全照搬,也會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外的紀錄片起步較早,發展形態比較成熟,長期以來中國的記錄片都是在學習西方的記錄片而進步。另一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記錄片的大部分市場還是被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媒體和相關集團所占有。778論文在線
(三)選題過于狹窄
題材是作品的最基本構成因素。所謂電視記錄片的題材,就是創作者從客觀現實或歷史資料中選擇出來組成作品的材料,具體展示在熒屏上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現象。較長時期以來,我國紀錄片創作題材狹窄,視野不開闊,選題中獵奇現象嚴重。紀錄片所傳達的有效信息越來越少,觀眾通過紀錄片難以把握生活的真實本質。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紀錄片創作的選題中對社會問題關注較多,自然問題關注較少,雖然近年來,自然問題開始引起人們關注(如央視的《探索發現》、《天地人》等),這是可喜現象,但相對其他題材而言還是少了些。比如說,水利、環境污染,人類要維持長久繁榮與長久,必須采取措施維護生態環境,讓人們了解其重要性;在社會問題選題中,創傷性題材過多,過多記錄人的艱難困苦以及現代人所承受的壓力,忽視了人類的自我張力,忽視了對人類潛力的發掘;在自然類選題中,對自然現象記錄過多,對知識探索較少。
(四)表現模式僵化
它一方面表現在:長鏡頭、跟蹤拍攝手法的運用,成了一種程式化的拍攝。以率先采用長鏡頭、跟拍手法而著稱的《望長城》出現以后,長鏡頭、跟拍的運用似乎成為一種定式,這種千篇一律的手法令人啼笑皆非,以至于有人誤以為紀實主義就是長鏡頭的代名詞。另一方面則表現在盲目追求“紀實”,導致自然主義傾向。當前,一些創作者出于對紀實感的膚淺理解和片面追求,一味強調“紀實”無節制、無目的地濫用鏡頭,刻意地記錄庸常瑣碎的事物,給我們帶來的是日常生活片段的重復,風格單一、節奏拖沓、內容雜亂等弊端,毫無美感而言,喪失了紀錄片應有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紀實主義不等于自然主義,不等于紀錄片工作者漫無目標地、不加選擇地記錄毫無意義的日常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直接抓取索材,必然要經過篩選、組織、裁剪,那些有聞必錄的純暴露并不能代表紀實,為紀實而紀實的片子是沒有價值可言的。
二、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策略
在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這樣的西方成熟紀錄片欄目吸引著越來越多中國觀眾的眼球的時候,中國電視紀錄片界心情復雜:紀錄片對電視媒體的重要性逐漸被國內所認識,這應該是中國紀錄片創作者難得的大好機會。實踐證實,市場化道路是紀錄片欄目唯一的生存之道,也是繁榮發展的必經之路。走市場道路,就必須要從制作和運作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對現存的紀錄片欄目進行改革。
(一)制作方面的改革發展
1.注重題材的選擇。對紀錄片來說,題材的選擇非常廣泛,可謂比比皆是。不過要在繁雜的題材中選準切入點,跳出只關注邊緣人的框框,找出能準確反映百姓心聲、社會發展、時代精神的人和事,還需創作者格外的用心。選好題材決非簡單的命題作文,更重要的則是要本著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眼光,帶著問題,在觀察社會、感悟生活、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使人產生思索和升華。如《故宮》中,鏡頭由外向內鉤沉挖掘,穿過故宮的高墻大殿,長巷門闕去尋寶、亮寶,將那些世界級的國寶展示出來,并講出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于是,人們終于可以見到以鮮嫩而淡雅風格曠世古今的酒器極品斗彩三秋杯,也終于知道君臣關系的另一面:在進貢的名家作品面前,貪心的大臣竟敢以卑劣的作弊手段欺上瞞下……另外,還要突出特色。一個欄目、一部電視作品,都應該樹立自己的風格。這就是說首先在拍攝手法表現方式上要有所把握。
2.注重藝術表現模式。同樣一個題材,運用不同的藝術表現模式、不同的鏡頭語言、不同的理念和制作技巧,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聽效果。首先是細節刻畫。一個人物、一段經歷、一種知識,無不是由大量細節所構成,它使得整個節目更加清晰、明了、豐富,印象更深刻。長鏡頭、特寫、同期聲等都是很適合紀錄片細節表現的手法。如《故宮》在制作過程中,積極借鑒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大量采用了延時攝影,耐心細致地捕捉到了光影移動的明暗變化留在紅色宮墻上的軌跡、風云際會行走于角樓上空的絢爛圖畫、四季更替歲月籠罩故宮時轉瞬間的繽紛景象,巍然凝重的故宮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了難得一見的動感,在自然的變幻中有了令人難忘的表情。這種有意識地在一部紀錄片中大量采用同一攝影技巧的做法還不多見,表現了《故宮》的攝制者濡染故宮歷史文化之久獨出心機的智慧和堅持創新的勇氣。當年《望長城》普及了長鏡頭、跟蹤拍攝、同期錄音等技巧,豐富了中國紀實性紀錄片創作的手法。如今《故宮》又讓人們認識了延時攝影的功用和妙處,探索出一條拍攝歷史文獻紀錄片的新路。單純的表現技法無所謂好與壞,只有合適才是最好。
(二)市場化運作方面的改革發展
市場化作為紀錄片欄目扎實生存根系、擴大發展空間的命脈,已被業界普遍認可。雖然部分強勢媒體對此已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但對于一個欄目欲保持旺盛生命力與持久魅力而言,還遠遠不夠。要想讓紀錄片欄目走得更好、更遠,就必須加大改革力度。
1.加快欄目紀錄片制播分離的步伐。網臺分離、制播分離,是美國三大電視網的基本運作制度。節目的制作、營銷有專門機構負責,電視臺不直接參與,這更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制播分離應該是中國電視紀錄片市場化的關鍵詞。在把握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應把相當一部分節目的制作權轉移到節目制作公司。我國現有大大小小幾千家制作公司,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影視劇、娛樂節目和信息類節目上,競爭慘烈。如果開放紀錄片市場,允許一些制作公司、中介組織、非媒體機構如企業參與
生產和經營,就可以盤活資源,在融資、制作、營銷等方面獲得商業經驗和動力。目前在這種體制創新上做得較好的是鳳凰衛視的《DV新世代:中華青年影像大展》。他們完全沒有自己的創作力量,而是從一開始就以播出平臺的身份與廣大“中華青年”合作。這樣不但欄目播出的作品活力十足,而且購買作品的播出權每期只用1500~2000元人民幣,實現了欄目的低成本運作。
2.多種銷售手段,跨媒體經營。電視紀錄片并不是“寂寞”的產業,要講究營銷策略。這方面,國外的電視紀錄片給我們提供了諸多借鑒。在目前中國電視紀錄片播出價格比較低的情況下,得有一種新思路。比如,取得企業贊助,做貼片廣告。同時,注重紀錄片本身的廣告宣傳,利用紀錄片的內容資源,做成相關書籍VCD、DVD等,多次銷售,媒體互動,跨媒體經營。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最近深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就是這么做的。該片在未開拍前就召開新聞會和研討會,在制作同時又做了大量的宣傳,播出時同步出版了相關的書籍,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轟動效應。
3.集約化生產。電視產業化進程中,慢工細活的那種“創作”式的紀錄片制作方式已經難以滿足規模要求。同時,為節省成本、應付播出,欄目化的紀錄片更要探索制作模式、經營模式,這比探討紀錄片的屬性、類別等話題更現實。電視紀錄片欄目要想實現流水線制作,必須建立適合自身特性的多快好省的模式。超越(而不是舍棄)以往中國紀錄片創作的小作坊方式,向流水線批量生產的模式靠攏,至少是紀錄片市場化初期的主要策略。
實踐證明,我國獲得國際大獎最多的依然是紀錄片,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探索、創新,電視紀錄片必將成為熒屏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它的影響力也將惠及每個人。
參考文獻
[1]肖文.國產記錄片,敢問路在何方?[J].戲劇文學,2006,(8).
[2]高憲春.電視紀錄片“真實”再闡釋[J].山東視聽,2006,(1).
[3]李蔓.電視紀錄片的戰略突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危機與對策[J].聲屏世界,2006,(2).
- 上一篇:電視廣告對消費文化物質影響論文
- 下一篇:電視連續劇香審美品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