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9 08:45:00

導語:山寨文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寨文化分析論文

一、“山寨文化”的概念分析

目前,“山寨文化”的概念并無權威說法,眾說紛紜。

“山寨”一詞,最初是用于稱謂在市場上沒有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以模仿其他品牌來達到低價行銷自產產品的現象,此現象始發(fā)于中國大陸的低價國產手機市場,受到了中低消費者的關注,于是這個稱謂借助互聯(lián)網廣泛傳播,應用到電子產業(yè)、娛樂業(yè)等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開始用“山寨文化”來指涉這一系列發(fā)生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山寨現象”。

我們不妨把“山寨文化”理解成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其物質層面,即“山寨產品”包括山寨手機、山寨數碼相機、山寨MP3等。這些產品如山寨手機多模仿一線品牌如Nokia、Samsung、Sony-Ericsson等一線品牌的功能以及外觀,甚至有些將品牌名改為Nokir、Samsing、Suny-Ericcsun來求得與模仿原本的相似性。由于這些手機多抄襲手機生產廠家的正規(guī)產品從而節(jié)省了研發(fā)費用,其價格只有正規(guī)產品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加之其雖然材質和做工會稍遜一籌但其功能繁多、外觀新潮,從而得到中低端消費者的青睞,行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而網絡也出現打出“推介國產強機,交流山寨文化”口號的“山寨機網”。第二個層面是精神層面,即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山寨文化”——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其中包括了山寨行為所折射出的主體行為者乃至當前大眾的社會心理、審美取向以及社會思潮的涌現、價值體系的新建等。而這一部分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當前對于“山寨現象”的批判正是基于此,“山寨”究竟會為我們帶來什么?對當前中國的文化發(fā)展有什么影響?但凡深度、理性地看待這場“文化秀”,我們必須從此切入。第三個層面乃行為層面。不僅包括各式具體“山寨行為”,更包括面對“山寨行為”主流文化的應對方式,以及面對山寨產品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管理機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避。社會系統(tǒng)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環(huán)環(huán)相扣,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山寨產品”對當前消費市場的沖擊,“山寨行為”對當前中國當代文化多元并存結構的重新洗牌,無疑都在點滴影響著中國的發(fā)展進程。如何應對,如何使其發(fā)揮積極效應,正是各個層面相關者的當務之急。

在了解了“山寨文化”的結構意義后。我們不妨這樣定義“山寨文化”:“山寨文化”是依靠抄襲、模仿、惡搞等手段發(fā)展壯大起來,反權威、反主流且?guī)в锌駳g性、解構性、反智性以及后現代表征的亞文化的大眾文化現象。山寨文化的行為發(fā)出者多是帶有“小作坊”性質的企業(yè)以及部分追隨文化新興現象的普通大眾,其接受者則輻射到了較廣泛的社會大眾。山寨文化正處于輿論風暴的中心,傳統(tǒng)媒體、網絡媒體紛紛開設專欄討論山寨文化,精英階層、普通大眾站在自己的立場打量著這個新生兒,各執(zhí)己見地猜測著它的未來之時,“山寨文化”已漸漸地被人闡釋出越來越多的含義。

二、“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社會合力作用下的一種結果,折射出當下社會的縮影。作為一種時髦的文化范式,山寨文化的產生必定與當下中國的現實文化語境休戚相關。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傳播技術不斷提高,新聞媒體數量猛增,媒介市場趨于繁榮。繁榮后的大眾傳媒懂得如何取悅受眾,在傳播內容上更趨向于選擇大眾文化這一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樣式,從而帶動大眾文化的繁榮。“山寨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現象,其興盛也與大眾媒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美國大眾媒介專家里索弗爾曾認為:“大眾媒介就是使通俗藝術通俗的原因。但在更基本的水平上講,大眾媒介就是使通俗文化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大眾媒介使通俗藝術成為可能并通俗起來,而通俗藝術又創(chuàng)造了對大眾媒介的需求并離不開大眾媒介的發(fā)展和精致化。”里索弗爾的這段話無疑是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發(fā)展最好的注腳。大眾傳媒是大眾文化發(fā)展的核心,若沒有大眾傳媒,那么今日之流行甚至連鏡中月都算不上。然而在大眾傳媒下流行起來的大眾文化并不總是樣式繁多,反而成為同質化以及標準化的代名詞。大眾傳媒使差異性消失,復制性凸顯。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本雅明預測到“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而阿多諾更是用“文化工業(yè)”來取代“大眾文化”以強調復制的特性。大眾傳媒正是利用復制的手段,批量生產,傳遞給無數受眾,使他們享用同一種產品同一種思想同一種生活方式。于是人們接受同樣的信息。看同樣的節(jié)目,談論同一個話題,自由創(chuàng)造所帶來的思想多元被人們的競相模仿、復制所代替。

“山寨文化”的精髓也在于模仿、復制。離開復制、仿擬,“山寨”不能稱其為“山寨”,“山寨文化”的核心正是對原本的模擬。湖南臺制作的電視劇《丑女無敵》模仿美劇《丑女貝蒂》,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人物的設置、性格都與原本如出一轍,堪稱山寨作品的模本。而作為“山寨文化”傳播手段的大眾媒體,更是充分發(fā)揮了其本身的復制特性。紙質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不間斷、不厭其煩的報道,使山寨行為一時間彌漫在公眾生活的周圍,成為公眾的談資。今有“山寨明星”,明有“山寨熊貓”,處處皆“山寨”。大眾媒介以及“山寨文化”雙重復制特性的疊加共同造就了今日“山寨行為”之名氣。

我國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十余年來,網絡作為傳播媒介的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公眾在苦于無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之時,會選擇網絡來探討事實真相或參與公眾事務或表達自己的文化觀點。這樣一個傳播平臺的搭建,在目前既無嚴格的“限制準入”制度,又無嚴格的“審查制度”的背景下。為與精英文化有疏離性的大眾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了可能性。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認為,“山寨文化能夠出現并且風行,最基本的條件便是擁有了山寨技術,具體而言,就是網絡技術”,“當平民擁有了網絡這樣一個比較方便、便宜的表達技術后,山寨文化的出現是必然的。”他還指出,過去的大眾傳播是由精英主導的,后來經過商業(yè)化后,轉變?yōu)橘Y本主導,“網絡的出現,讓山寨文化這種完全平民化的文化有了傳播的空間,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虛擬世界里,大眾充分抓住這種機會,極盡搞怪之能,“山寨行為”不斷出現。

同時,網絡媒體的聚焦效應也促使“山寨文化”愈演愈烈。當大眾個體的行為被賦予群體的意義時,其聚焦效應就會顯現,從而群體會自動團結,個體行為發(fā)展成群體行為,并依據社會對他們賦予的意義行事以捍衛(wèi)群體聲譽。“山寨幫”的出現并無固定場所,但是因為其被社會賦予的“山寨行為發(fā)出者”的身份,從而不自覺的成為一個主體,并實現信息的互通性,所以會出現打著“推介國產強機,交流山寨文化”口號的“山寨機網”。而當“山寨文化”認同群體出現時,“山寨行為”的流行則成意料之中。

大眾傳媒以市場為導向,使得大眾文化打上商業(yè)特性的烙印。大眾文化低質化現象嚴重,推崇享樂、游戲的態(tài)度,使得大眾文化趨于功利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大眾媒介的擴張,“大眾文化的飛速發(fā)展,必然導致它所固有的交換邏輯和快樂原則的廣泛擴張,這就不可避免地改變以至消解著其他文化的本來樣態(tài)和運作方式。大眾文化和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同步展開,在相當意義上是一個消費社會原則和世俗享樂主義擴張的過程,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tài)的勝利,使得主導文化的崇高和精神文化的規(guī)范都失去了以往所具有的震撼力量”。于是,大眾文化嚴肅感消失,悲劇性消失,快樂原則至上。

“山寨文化”質地粗糙,多半沒有精雕細琢,它雖然無法擊中人心,但帶給人們即時的笑聲,帶有強烈的世俗精神,恰恰迎合了當下中國文化的世俗化。因此,當媒體在鋪天蓋地地漫談“山寨行為”時,大眾并不介意自己的閑暇時間被一些粗俗但卻透著尋常百姓奇思妙想的“山寨行為”所擠占,而這也放縱了“山寨行為”的泛濫。

三、“山寨文化”的功能分析及發(fā)展走勢

“山寨文化”一出現,各派態(tài)度就針鋒相對。支持者看到“山寨文化”對抗權威,“山寨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山寨是追求個性的體現,是對主流文化的一種嘲諷”;而批評者則毫不留情地指責“山寨文化可恥”“山寨讓中國蒙羞”。然而我們力主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任何一種文化,并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其社會功能。因此我們在審視“山寨文化”時既應該看到其在推動社會文化發(fā)展方面的啟示意義,也不應無視其低俗、盜版給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

“山寨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范式的出現有其自身滋長的土壤,它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必然現象。正是其本身帶有的歷史的合理性,使其具有一定意義上積極的社會功能。

首先。是其認同功能。“山寨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屬于普通大眾,一改往日“文化”只與“精英”相關聯(lián)的局面。“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眾性、民間性、娛樂性、自發(fā)性、參與性,使其一誕生便受到大眾的歡迎和追捧。帶有濃重“平民情結”的“山寨文化”是民意的一次集中噴薄。在這場文化狂歡中,大眾的主體意識增強,參與的熱情從而被激發(fā),認同這種現象的群體形成,從而在群體內實現文化程度上的某種自我認識。

其次,是其叛逆功能。“山寨文化”得到大眾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其反權威、反壟斷、反精英的特性。“山寨機”的出現被看作是對“技術壟斷、品牌壟斷、產業(yè)控制和市場控制的反撥”,從而得到相當部分消費者的支持。而大眾之所以對權威、精英有著抵觸心理,是因為多年來主流媒體、精英文化對大眾的愿望、要求的漠視的原因。如北京青年韓江雪曾向央視《百家講壇》節(jié)目自薦,屢遭拒絕后,自費錄制了一段視頻節(jié)目,這段視頻在網上迅速傳播,被稱為山寨版《百家講壇》。同時,“山寨文化”也被看做是對文化產業(yè)缺乏創(chuàng)新的反抗,最貼切的詮釋便是“山寨春晚”的出現。“山寨文化”的出現,無不在警醒主流與精英,文化要親民,文化要體恤民眾,充分尊重民眾的文化權,吸收大眾文化的創(chuàng)意與想法。

誠然,“山寨文化”的負面功能也必須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

第一,逐利本性。“山寨文化”發(fā)端于經濟行為,即小資本生產“山寨產品”。這些本流通在高端消費領域的產品因為研發(fā)費用的節(jié)省迅速流入低端消費領域,成為中低端消費者的心頭所好。然而“山寨產品”卻并非都是合法的。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的特性迫使越來越多的生產者投機取巧,試圖以最低投入贏得最高回報,而“山寨經濟”正是利用法律的空白,模仿、盜用某些知名品牌的科研技術,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

第二,品味不高。“山寨文化”多是對精英文化的模仿,缺少創(chuàng)新力的同時缺少了必要的人文關懷。“山寨文化”發(fā)跡于社會底層,本身帶有強烈的低下特質,從而文化本身缺少人文涵養(yǎng),格調不高,尤其是與網絡的結合,更容易使其娛樂化、低俗化。

四、“山寨文化”何去何從?

通過以上的分析,一方面,我們看到“山寨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用“山寨文化”來取代高端科技與主流文化是不可能的。“山寨產品”的橫行沖擊著目前我國尚未成熟的市場。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完善、成熟的市場體制亟待形成,而涉嫌觸犯“知識產權”等法律問題的“山寨產品”無疑需要相關的規(guī)范。其次,“山寨文化”的傳播內容以及受眾的心理也決定了其短暫的命運。“山寨文化”多是對精英文化的盜版,受眾從起初對新穎的表現形式感到驚訝、好奇,到繼而關注,然而,隨著大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對高品位文化的訴求。加之喜新厭舊的心理,挑剔的受眾將會對“山寨文化”產生厭煩感、疲倦感。因此,“山寨文化”若不進行創(chuàng)新,受眾的審美疲勞勢必將其帶入消亡的境地,而這只是時間長短的事情。

面對這樣一場不曾經歷過的“全民總動員”式的文化,作為其傳播手段的大眾媒介更應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反思其扮演的角色,在深入探究之后正確、理性地引導大眾,正確引導這場“大眾的文化狂歡”,充分發(fā)揮主流文化的規(guī)范與引導作用。

摘要“山寨文化”作為一種新型文化范式,正沖擊著當下大眾文化,其精髓在于模仿,復制,核心是對原本的模擬。其認同功能和反叛精神,使“山寨文化”借助網絡等新媒體的疊加,使“山寨文化”愈演愈烈,“山寨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充分認識他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意義,但“山寨文化”的逐利本性和品味不高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促進和諧社會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山寨文化大眾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