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符號學電視傳播的優越性
時間:2022-02-17 11:56:00
導語:解析符號學電視傳播的優越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符號學角度解讀電視傳播優勢,即語言符號在特定情景下的確定性和非語言符號提供的“場”以及形成受眾在理解過程中的情感傾向和釋義可能的準確性。
關鍵詞:電視;傳播優勢;符號學
傳播是以符號為載體進行的。文字符號具有明示義和隱含義,聲音符號瞬間呈現、易于理解,圖像清晰再現現場,電視傳播較之報紙和廣播優勢在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結合,技術上可稱為“聲畫結合”。電視傳播運用的正是這種復合形式,綜合性是其特征。“電視傳播符號的共時性,使觀眾在觀看節目時很少會有意識的分界傳播符號,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同時訴諸自己的視覺和聽覺。”任何一個元素一旦納入一個系統之中,那么它發揮的作用也遠不是他作為單個元素發揮的作用所能匹敵的。為了進一步從符號學角度分析電視傳播的優勢,我們將電視傳播符號分為文字、聲音、圖像(影像)。這些符號共同作用于受眾,形成強烈鮮明的語意場,傳遞著清晰、準確的信息。
一、文字在電視傳播中增強了表意的準確性
文字符號的隱含義較為豐富,在電視傳播特定的語境及特定的圖像情景之中,文本的意義和情感得到較為明晰的傳達。同時文字在電視傳播中還是解釋畫面以外的東西的一個重要符號途徑。
電視傳播中運用的文字可分為節目提示字幕和當事人話語的翻譯字幕,以及廣告中的廣告字幕。它起到提示、說明情況的作用。電視訪談類節目中的小標題的運用,很好的起到欄目分塊、轉換過渡的作用。廣告中的廣告字幕有各種色彩及變形的字體,對于提起受眾注意,并成為企業標識的作用通過電視媒介的動畫效果或是情景引導得到加強。
二、聲音在電視傳播中營造意、趣空間
聲音分有聲語言、音響(自然聲音、動物的聲音、機器的聲音等)、音樂等。有聲語言通過語音、語調、語序的運用,減少了文字表意的模糊性,但缺少了文字符號作用于受眾的抽象的意義空間。在電視傳播中結合圖像和文字,有聲語言能夠起到營造意境空間、點染情感的作用,彌補了廣播中有聲語言的不足。同時有聲語言在傳達信息和闡釋思想上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聲語言配合圖像能使受眾感受到人際交流的直觀、親近的特點。
一些音響的運用,比如圖像是晨物中的青山,幾聲雞鳴更有“鳥鳴山更幽”的作用,也表達出地點是山村,附近有人家等信息。一些背景音樂的運用可以增強畫面感染力,引發觀眾的共鳴。還有一些音樂已成為節目的標識,如《新聞聯播》的前奏,聽到它便容易引起收視情緒。還有一些音樂起到過渡自然的作用,如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到尾聲沒有主持人刻意的說“今天節目就到這里,觀眾朋友們再見!”,而是采用漸漸插入音樂,淡化主持人與嘉賓們的談話,觀眾有一個很自然的過渡,同時對節目保持了意猶未盡的感覺。音樂的漸進或節奏的轉換也有觀眾盡快切入角色的作用。
三、圖像與聲音文字結合塑造媒介世界
圖像與文字和聲音結合形成的畫面可以說是一種雙重符號。“它既能夠表達信息本身的文字含義,又能夠傳達姿勢、節奏、標示等非語言符號的含義,所構造的世界更生動、更形象,更具仿真效果。”
畫面傳遞信息較為全面和準確,且形象、直觀、現場感強。接收一個信息,看一個鏡頭與讀一篇文章在時效性上就有很大差距,在準確性上電視傳播的優勢更強。電視畫面很好的解決了語言的有限性和事件的復雜性,描繪的片面性與現象繁復性的沖突,較有力地解決了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同時電視畫面可以借助蒙太奇的手法營造過去和未來的時空,相對于純文字描述則更形象清晰。
在展現人物內心世界中,電視畫面不能像報紙文字那么準確地傳達,但是電視鏡頭可以通過人物的一個眼神、一次面部的抽搐,或是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去展現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異曲同工之妙。電視畫面語言的省略功能和銜接功能也是紙面媒體和廣播媒體不容易做到的:語言點到某一部分,圖像可以做很好的闡釋,造成一種語境或是語意場,觀眾就可以很自然的理解了,就不需再用語言解釋了。
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電視圖像又加入了色彩。色彩在營造一種氛圍,顯示一種品味和格調方面發揮著語言表述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圖像處理上黑場的運用,尤其是一些法制節目中黑場的運用,讓人有一個思維停頓的空間,轉向主持人的評述,猶如真空似的停頓,讓人從故事的劇情轉向一種思考,從起伏的情節轉向理智的沉思或是轉向探究新聞背后的原因。這是報紙和廣播及互聯網所不容易做到的。現在電視新聞還使用了連線的方式,運用通訊工具和圖像信號相連,切換畫面、聲音,在時空轉換上做到了自由鏈接,給了觀眾一個更廣闊的視角。
電視傳播圖像符號的直接具像性和聲音結合加上文字,使節目具有信息量大,時效性強,且具審美功能,文本解讀的準確性、直接性、形象性使其受眾階層廣泛,人數眾多。聲畫結合的電視為大眾塑造著一個豐富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張惠建主編.社會視點[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2]吳風.網絡傳播學:一種形而上的透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探討影視作品中英雄形式的發展特點
- 下一篇:闡述美術和電影的內在藝術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