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舞蹈與大眾傳播綜述

時間:2022-05-30 11:14:00

導語:電視舞蹈與大眾傳播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舞蹈與大眾傳播綜述

電視舞蹈”一詞在當今新媒體層出不窮的時代,無論歐美國家還是中國舞蹈界都已不再陌生。于世界范圍來說,電視舞蹈可算是舞蹈與活動影像技術結合之肇始,是現代舞蹈編導們對于新的編舞理念與編舞技法的跨界探索;于我國而言,電視舞蹈的活躍發展時期是從1998年中央電視臺由白志群領軍創建《舞蹈世界》欄目,推動全國電視舞蹈作品創作的熱潮,再至2000年創辦CCTV電視舞蹈大賽,廣泛傳播普及舞蹈藝術。中國電視舞蹈的主體創作力量一直生存于主流電視媒體之中,對舞蹈的大眾傳播影響巨大。北京舞蹈學院將四年本科舞蹈編導專業電視舞蹈方向設立于藝術傳播系,且不論該專業藝術理念定位可能更傾向于新媒體藝術的前沿實踐,僅僅觀其專業所屬系別,就可看出創辦者對于電視媒體傳播舞蹈的功能認識頗深。故而,本文探討電視舞蹈更傾向于從傳播功能角度,對于電視舞蹈的界定也暫且拋開技術與美學層面,聚焦于傳播意義之上。“電視舞蹈”是以電視媒介為載體,傳播、表現舞蹈藝術的藝術形式,這里強調的電視媒介,是由電視臺通過電視機傳播,進入家庭收視環境的電視媒介。這種藝術形式,專指電視舞蹈本體,是經過舞蹈創作與電視創作,傳播于電視媒體的文本。本文關注的是大眾傳播對于舞蹈的發展來說有何意義,電視舞蹈的大眾傳播對舞蹈的大眾傳播有怎樣的影響,并希望通過對電視媒介傳播與接受的分析觸摸電視舞蹈的大眾審美一二。

一、舞蹈的大眾傳播

舞蹈伴隨人類起源而產生,其發生發展與生命緊密相聯,與民眾緊密相聯,民眾是舞蹈枝繁葉茂的沃土。自古,雅士階層舞蹈大都汲取自田間地頭的民間舞蹈,無論是源自漢代西南少數民族“板楯蠻夷”的《巴渝舞》,因劉邦贊賞而進入宮廷,繼而于后世發展成雅樂舞;還是興盛于魏晉南北朝的《白纻舞》,文詞由民間的質樸漸漸趨向文人士大夫的雕琢,無一不在描畫著從民間到宮廷的軌跡,無一不在彰顯著民眾推動舞蹈發展的力量。新中國建國以來,舞蹈發展經歷著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蓬勃發展與格局變化。舞蹈的教育與傳承從沿襲千年的師徒相傳,迅速讓位于現代高等舞蹈專業教育,“學院派”舞蹈應運而生。“學院派”推動舞蹈向藝術的“高、精、尖”發展,舞蹈演員的技術技巧越來越高難,舞蹈教學的結構框架越來越精細嚴謹,舞蹈作品的形式感越來越精致雕琢,舞蹈作品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代表著知識分子階層的世界觀。于是,舞蹈機體的運轉也打上了“學院派”的深刻烙印:舞蹈教育從體制到觀念已完全被“學院派”壟斷,絕大部分舞者的出品都經由專業院校的打磨,規范嚴謹的同時卻個性缺失;舞蹈作品的推出均經由專業賽事的品評,話語權掌握在出自“學院派”或生存于“學院”的專業評委手中;舞蹈作品的傳播高踞于劇場之中,劇場傳播范圍的局限與劇場消費的高額費用等因素漸漸將舞蹈“塑造”成為一種小眾藝術。在舞蹈高度發展的當下,一方面舞蹈在技術與藝術、形式與內容、本體美學上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峰,另一方面,卻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因為看不懂舞蹈而離席,選擇了其它更為明晰易懂的藝術種類。舞蹈,在華麗身影的背后卻尷尬地成為了圈內人的孤芳自賞、自說自話。舞蹈被稱為與音樂、美術并駕齊驅的“原藝術”,顧名思義這三種藝術孕育產生了后世眾多的“子藝術”。所以作為一種能生發新的藝術種類的藝術,健康的、可持續的舞蹈機體應該是多層面并行發展并相互作用的:既有代表著高度的精英層面,又有代表著生命力的大眾層面。從創作角度而言,當下的舞蹈創作缺乏草根階層來注入新鮮的活力,并且,即使草根階層進行創作,創作的作品更多時候顯現出對于“學院派”審美觀念的追求與模仿,顯現出創作的趨同性與單一性。而舞蹈需要大眾傳播,它的發展需要大眾的堅實基座,它的創作需要注入不同的鮮活的聲音。同時,大眾傳播也是舞蹈實現“市場化”的必經之途。當音樂、電影等藝術已經在關注過度“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時,舞蹈距“市場化”的形成還有相當距離。羅斌先生指出:“中國舞蹈的創作、演出,至少在目前尚不具備成熟的文化市場品格,因為它的從業人員尚缺乏基本的競爭意識,它的市場機制的建立更是在遙遠的未來。但它已經暴露出上述單一性和本體、自足造成的孤芳自賞,實質是一種文化上的‘自閉’心態,是以動作和技術遮蔽浮淺,將復雜簡化為單純,導致從業人員缺乏‘挖掘’的信心、能力和毅力,尋求操作和理念上的安適和頭腦的惰性。[1]”舞蹈建立“市場化”,實際上是將舞蹈的選擇與評價交與大眾,實際上是敢于突破創作觀念的單一模式,實際上是激活舞蹈機體的健康持續循環。

二、電視對舞蹈大眾傳播的影響

電視的產生發展為舞蹈的大眾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電影電視技術從誕生到至今,電子傳媒以其不可比擬的覆蓋率成為具有世界廣度的最有效的傳播工具。目前,電視機已經成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件普通家具,據調查,早在2007年全國電視觀眾已戶均擁有電視1.2臺,全國各地有線公共網普及率為64.26%,其中城市為89.94%。[2]舞蹈通過電視,進入了千家萬戶。由此,舞蹈的傳播與接受發生了質的變化。舞蹈的傳播對象由劇場小眾轉為電視媒介大眾,由“專業化”接受主體轉為“非專業化”接受主體,與此對應,舞蹈的審美取向相應由精英文化轉向了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電視文化的突出品性,電視的傳播手段特征鑄就了這種必然。[3]”電視舞蹈生存于電視文化生態之中,必然要站在大眾接受的立場追求大眾文化的審美取向。舞蹈生存于電視的話語時空中,是一種“電視化”的存在方式,所以電視舞蹈需要主動適應電視媒介的特性。換言之,正是電視與舞蹈二者之間不斷地選擇與適應,才能真正完成電視舞蹈的最終生成。音樂的“電視化”生存,形成了電視音樂;相聲的“電視化”生存,形成了小品;戲劇的“電視化”生存,形成了電視劇。這種受電視影響形成的“變身”,一方面是電視語言特性所致,就電視舞蹈而言,指的是很多研究者曾經關注過的電視語言中的取景、角度、運動方式等對舞蹈語言的解讀;另一方面則是電視的大眾文化特性的影響,在舞蹈的題材與風格的選擇上順應了電視大眾文化特性的舞蹈創作往往在電視傳播中容易獲得成功。所以,舞蹈若想借助電視更好地保持或拓展大眾傳播,若想在電視的話語時空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了解電視媒介的特性。以下,筆者通過對于電視傳播介質和電視傳播環境的粗淺分析,發現電視傳播與電視觀眾接受舞蹈的某些特性。

三、電視傳播介質與傳播環境

電視舞蹈通過電視的物質載體去表現、傳播舞蹈,現代藝術的發展中,物質載體與技術手段的進步已經越來越占據藝術革新的重要基點,電視其獨特的傳播介質與環境對電視觀眾的審美心理產生深刻影響。在接受美學理論中,接受的“場效應”得到特別的強調,而構成“場”的因素,既有作品本身,也有接受者和接受環境。三者之中任何一個條件的改變,都會影響到接受的效果。同樣的藝術文本換了不同的接受環境,接受主體的心理狀態、情感變化將會大相徑庭。電視機的主體為屏幕部分,這也是電視觀眾的接受焦點所在。電視畫面迄今為止無論是多機位拍攝還是多符號傳播,最終都要呈現在具有固定長寬比的平面的、橫向的矩形“畫框”內。與傳統的劇場舞臺相比,從大小來看,劇場舞臺可以容納不同人數的舞蹈表演與各種大型舞美道具,家用電視機從最初的9寸屏幕到現今最大已突破100寸的液晶屏幕,對于電視而言已是突飛猛進,而相比碩大的舞蹈劇場或者電影銀幕,這種變化卻微乎其微。從傳播介質的空間來看,劇場是真實的三維空間,舞臺不同位置的表演對于觀眾情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電視屏幕是虛擬的二維空間,只能通過色彩、構圖、透視等原理構成人們視像中的立體感,只能通過不斷運動的鏡頭語言從不同視角展開時間序列上的連續畫面。從兩種介質的燈光、音響效果來看,顯然劇場舞臺相比電視都更具有震撼力。另外,電視遙控器深刻改變了電視觀眾的接受行為。頻道的更換只是指尖的輕輕一點,甚至成為了一種習慣。現代社會快速的生活節奏,人們浮躁而焦慮的生活狀態,讓電視接受行為變得焦躁而游離。電視節目每時每刻面臨著觀眾的重新選擇,并且這種選擇對于電視觀眾而言構不成任何的消費消耗,節目稍嫌無趣就會瞬間被指尖淘汰。

從傳播環境而言,劇場將觀眾置于了一種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環境中,觀眾暫時遠離外界的喧囂繁忙,其它主觀活動極度縮減而視聽覺感知亢奮,主動地進入接受狀態。同時,劇場接受是公眾場所的集體活動,群體的審美活動無形之中形成“集體氣場”,他人對于文本的認同或否定會有意無意對個體接受造成波動,使受眾處于同喜同悲的情緒變化中,這種集體接受的凝聚力使得接受個體更易于投入到舞蹈的情感氛圍中。而電視的傳播環境通常為家庭,是典型的日常生活私人環境,在這樣的生活空間里電視的接受狀態呈雜亂、斷續的特點。家庭的整體居室空間與觀眾共同存在于接受感知“場”中,“場”內的觀眾不可避免地受到“場”內其他因素的影響,因而導致電視觀眾注意力的分散。而私人環境也使得電視觀眾很難受到限制和約束,沒有了任何限制和約束也就意味著松懈和散漫,意味著注意力難以高度集中。電視機在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的“備受矚目”后,已經越來越成為家庭中“活動的糊墻紙”與“背景聲”,電視觀眾的接受行為完全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

四、電視舞蹈的接受特征

由上得知,電視在觀眾的接受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利于審美活動的因素,然而,電視卻成為了最廣泛的大眾文化形式,這并不是無因之果。電視能夠帶領你穿街越巷周游世界,電視能夠讓千里之外的人與你同在,電視能夠放大人類微妙的情感活動引起觀者的共鳴,電視像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帶給人們瞬息萬變的世界,帶給人們輕松愉快的娛樂,帶給人們社會認同之感。從事電視舞蹈創作,應首先了解電視傳播與觀眾接受的特點。由于電視傳播介質和傳播環境的特殊性,形成了觀眾接受的特殊感受。首先,家庭環境的熟悉感和私人化,觀看姿勢的舒適性與多選擇性,電視節目的隨手可得與持續不斷,造成了電視接受感受的隨意性與接受注意的持續力低;其次,電視天生具有的親民性使觀眾欣賞舞蹈時更懷有親近感,電視觀眾看待電視舞蹈演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舞蹈女神,而更愿意是那個能歌善舞的鄰家小妹。所以,2002年第二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的參賽演員伍晶晶在表演雙人舞《老伴》時,由于褲帶在演出時出了問題影響到了評委判分,一時間觀眾來電如潮,很多人都來關心這個臨場失誤的女孩,有人要求節目應該重新表演一遍才公平,有人認為伍晶晶臨場不亂堅持比賽的精神可嘉,評委應該給高分。因此,基于電視傳播與接受的特點,成功于電視上傳播并實現廣泛影響力的舞蹈創作逐漸顯現出一些共同的特質:其一,作品創作突出呈現用身體形態構筑鮮明而獨特的“造型”。舞蹈在展開之時就呈現出迥然異趣又直指主題的身體形象,在瞬間緊緊抓牢觀眾的注意力,引起觀眾的審美期待,使觀眾全情投入審美過程,并且這一獨特的“造型”在審美結束后往往令人過目不忘。頗受觀眾喜愛的《雀之靈》、《千手觀音》、《小城雨巷》、《飛天》都是具有此種特性的成功之作。其二,作品創作呈現出鮮明的“人物與敘事性”。希望“看懂”藝術作品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鳴”是中國傳統自有的大眾審美趨向,而能夠“看懂”的舞蹈對于中國大眾來說更多偏向于具有具體的人物角色與簡練的故事情節的作品,這類作品更容易使觀眾的情感“融入”。由湯成龍編導,湯成龍、張婭姝表演的雙人舞《回家》作為2007年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唯一成為“觀眾最喜愛節目”的當代舞作品,投票比例竟高達72.58%。這正是因為此作品的題材涉及到了當下社會熱點,描述了一對農民工夫婦辛苦工作到年終,坐火車返鄉過年,卻沒想到在外拼打一年所掙來的工資被偷了的故事。

五、結語

筆者希望籍由此文初步探索舞蹈所適合的電視生存之路徑。誠然,電視的大眾傳播特性對于舞蹈而言只是影像媒介的功能之一,但大眾傳播對于舞蹈的發展影響深遠,并且大眾傳播也絕不僅僅是通過電視機將舞蹈播放出去如此簡單,它會隨之帶來舞蹈創作上一系列審美觀念的改變。相信舞蹈與電視經過雙方的合作與碰撞,定能實現真正的融合,形成成熟的電視舞蹈,并由此更好地實現舞蹈的大眾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