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節目配樂思路與技巧

時間:2022-08-01 02:58:35

導語:電視專題節目配樂思路與技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專題節目配樂思路與技巧

一、電視專題節目的界定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專題是指專門研究或討論的題目。電視專題節目過去通常叫電視專題片。電視專題節目,是指主題相對統一,能對主題作全面、詳盡、深入的反映,與綜合節目相對應的一種電視節目。從字面意義理解,這是一個非常簡單明了的名詞。但事實上,“電視專題節目”作為中國電視界一個約定俗成廣泛運用的概念,為電視理論界和創作界帶來了長達數年的爭論,對于電視專題節目,電視界說法不同。如電視專題節目、電視紀實性作品、電視紀錄片、電視專題片、電視專欄節目,還有電視系列片等等,各種提法五花八門。90年代初,針對電視界對節目稱謂使用的混亂情況,中央電視臺研究室邀請全國電視界部分專題節目編導和學術界部分專家,于1992年到1993年間舉行了三次中國電視專題節目分類與界定的研討活動。三次研討活動后商議出了《中國電視專題節目分類條目》,條目中指出不再使用專題片的名稱,而是明確提出:電視專題是電視專題節目的一部分,被涵蓋于其中的報道類,是報道類節目中的主要形式。[1]報道類(含紀錄片)根據其敘述表述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紀實型、創意型、政論型、訪談型和講話型五種。這五種類型基本包括了以前被認為是專題片和電視專題的電視片。至此,關于電視專題和專題片名稱的爭論便暫告結束。以后,電視專題片的概念逐漸淡出,而包括電視專題在內的電視專題節目的概念被業界和觀眾所普遍接受。電視專題節目的類型電視專題節目的類型按照不同的角度、視點和方位的要求可進行以下的劃分。按題材內容來劃分:人文類、社會報道類、自然環境類等三大類。每大類又可細分為一些小類,如人文類又可分為人文類歷史題材和人文類現實題材。按風格樣式來劃分:可分為紀實類與寫意類。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主任高峰將專題節目分為紀實類、表現類、思辨類三種。按操作形式來劃分:臺灣著名紀錄片人李道明劃分為四類:旁白、解說加畫面的“主觀式”;由采訪構成的“采訪式”;既無旁白也無解說和采訪的“純觀察式”;由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互動構成的“反射式”。而按照《中國電視專題節目分類條目簡表》的多標準分類,電視專題節目又可作更加詳細入微的分類。以報道類(含紀錄片)為例,可分為:(一)紀實型1.新聞性2.文獻性3.文化性4.綜合性(二)創意型1.抒情性2.表現性3.哲理性4.愉悅性(三)政論型1.評述性2.思辯性3.論證性(四)訪談型1.對話性2.專訪性3.座談性(五)講話型1.報告性2.性3.禮儀性。采用上面以節目的構成和表現形式為主的多標準進行分類,體現了科學的現代觀念(多標準、多向度是現代思維的重要特點),它對專題節目從類、型、性三級進行了金字塔型的立體分類。

二、音樂在電視專題節目中的作用

音樂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擅于表現具體的概念,但它對一些特定情緒的表達,給人帶來沖擊力,甚至比一組畫面更為強烈。電視專題節目的聲音構成包括:解說、同期聲、音響效果聲和音樂。這里我們所涉及的電視專題節目音樂,主要是指后期音樂編輯所進行的音響效果聲和音樂的配樂編輯。恰到好處、適時添加的配樂能夠增強畫面的真實氣氛和生動氣息,能夠喚起觀看者的聯想,所傳達的內涵甚至比一些信息量大的鏡頭還要豐富,因為感情的深度和強度用畫面是不易表達的。不難想象,在沒有音樂的畫面中難以引起情感的共鳴,因此音樂是電視專題欄目中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選擇好恰如其分的配樂,可起到深化主題,烘托氣氛,抒發情感,形成風格等作用。

(一)音樂深化主題電視專題節目中音樂與主題的互動關系,無可否認是主題決定了后期配樂形式與內容,電視配樂會使節目的主題更突出、更鮮明,更易于受眾對節目主題思想的接受。電視專題節目中,音樂對畫面存在著依附性和參與性,在電視專題節目中一般處在補充、輔助地位,但這并不能理解為存在著從屬性。事實上音樂對畫面存在著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主要表現為:1.它對畫面進行補充,豐富、渲染和強化,闡釋出畫面內在的含意,揭示出畫面所蘊含的思想,與畫面共同來表達主題;2.激發觀眾合理的想象和聯想,營造出升華畫面內容的意境。例如:紀錄片《話說長江》,整部片子以主題曲《長江之歌》為基調,它的旋律雄偉壯闊,高亢悠遠,充分揭示了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來的歷史命運,優良傳統、無窮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樂曲使整部片子具備了厚實的理性深度。

(二)音樂傳遞情感如果說同期聲和效果聲是偏重于表現客觀環境和真實存在的話,那么音樂則是偏重于表達情感。它是電視專題類節目中不可缺少的表達手段。音樂的藝術魅力在于:它具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靈和感染人的情緒上有一種其它藝術難以比擬的穿透力,在表達人的復雜情緒,情感方面的功力是其它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許多用語言難以傳達的情感,音樂都能自如表現出來,使以紀實著稱的電視專題節目洋溢出情感的暖流。例如紀錄片《沙與海》中劉澤運的小女兒獨自在沙丘上玩耍的場景,鏡頭將穿著紅襖的小姑娘襯在藍天上,她跳著、跑著,時兒將鞋脫下跪在沙丘上行進,時兒將鞋仍下沙丘,頭朝下滑下沙坡拾鞋,此時音樂介入,悠長的電子合成器音樂準確表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無邪,并把沙漠中兒童的孤單、寂寞深藏其中。人們的思緒禁不住伴隨音樂起伏,很容易聯想到小女孩今后的生活和命運,達到了全片的情感高潮。同樣像《遠在北京的家》《幼兒園》等紀錄片,都從不同的角度,通過音樂和畫面的和諧渲染,展示出了主人翁的情感世界,深深地打動了觀眾。

三、音樂表現時代色彩與地域風情

在電視專題欄目中一支特定音樂的應用往往勝過大量的畫面語言與文字解說。我國地大面廣,不同地域傳統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方言特征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氛圍。各地的民歌及樂曲是從事電視專題欄目特別是紀錄片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一段有地域特色的曲調往往能引起人們縫緒的鄉土情緒。《龍脊》的編導陳小卿說:他每到一地,總要搜集大量的民歌民謠,他在廣西拍片時搜集的民歌就有幾十首,為后期片子的剪輯儲備了大量的音樂素材。他在《龍脊》中就成功地運用了瑤家傳唱的“節氣會”喻示小寨村的孩子們象禾苗一樣不斷成長。又如紀錄片《西藏的誘惑》,一開始幾個喇嘛在風沙中行進,一首具有西藏風格的歌曲《朝圣的路》回蕩在高山白云間。“我向你走來,捧著一顆真心。我向你走來,捧著一路風塵啊真心,啊~風塵”遠方高聳的喜瑪拉雅山,面前虔誠的喇嘛,這就是典型的西藏風情、風韻,伴隨著音樂不禁讓觀眾肅然起敬。在這里音樂的應用不僅營造了片子空靈的氛圍,強化了主題,也引人進入了那誘人的境界。音樂作為形成節目節奏風格的手段每部片子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音樂風格的差異會對節目風格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樣的畫面如果使用不同風格的音樂,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在電視專題欄目后期的音樂編輯中,音樂編輯在運用配樂手段時,通過有針對性的選擇音樂同時選擇性的對音樂進行切入切出、延續、漸顯漸隱和疊加,有助于節目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風格。如紀錄片《幼兒園》就是通過音樂來制造節奏;優美抒情的童聲合唱《茉莉花》,音樂的出現往往是畫面鏡頭越拉越遠、越來越模糊,漸漸脫離了喧鬧、真實的現實世界,這時,音樂自然飄起,使人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通過音樂,實現了近與遠的對照,同時也是寫實到抒情的轉變、視覺為主到聽覺為主的轉變,形成了影片獨特的節奏。在《幼兒園》后期的音樂編輯上,實際上只運用了兩首曲子,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是不知名的口琴曲。它們在順序安排上體現為非常對稱的結構,同時這兩首曲子風格也不太相同,童聲合唱的《茉莉花》音色明亮、風格淡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帶給人的是一種比較亮的感覺,象征孩子們幼兒園生活的美好,充滿陽光;而口琴曲音色則比較黯淡,旋律也顯得凝重,象征著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有苦悶和煩惱。音樂選擇搭配畫面褐色與彩色的交替,通過音樂與色彩形成了影片特有的風格和意境。

四、音樂編輯在專題節目配樂中的作用

從電視節目的拍攝到電視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策劃、采訪、編輯)——節目(節目前期制作半成品)——人(后期制作)——節目(節目成品)——人(觀眾)”的過程。在這過程當中,音畫結合屬于節目從半成品到后期制作再到節目的這一部分,而其中音樂編輯與其他兩種角色間的關系是“節目采編(節目前期制作)←音樂編輯(了解前期制作,配樂,讓觀眾更好理解)→觀眾(聽著配樂看節目)”,即一個電視節目制作環節中“承上啟下”的人物,是節目制作的主要人員。所以音樂編輯不僅要了解電視的前期制作,還要了解后期制作的設計如音響、與旁白的配合、配樂等,以便節目能以最好的效果傳達給觀眾,使觀眾能更好地欣賞節目。

(一)制作前的計劃階段:參與對主題內容表達的構思與完善電視專題節目通常要求直接從現實取材,記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里發生的真人真事,追求客觀,具有紀實風格。但這種紀實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對真實生活的照搬,它也是經過創作者構思和剪輯過的影片,具有特定的主題和取向,因此在拍攝前期音樂編輯要參與為節目主題內容提出更進一步的構思方案,幫助電視編導得出更開闊的思路完善節目的框架。節目編導會為每一期的框架進行前期統籌,力求做到主題內容的嚴謹以及畫面結構的流暢,而音樂編輯在做每一期節目之前,首先要觀看一遍節目,對節目形式、拍攝手法、畫面的剪接、語言文字的結構作整體了解,進而與節目編導進行溝通,了解編導想要表達的思想以及對配樂的要求。作為音樂編輯,要大量的聆聽各種風格的音樂,聽的時候更要帶著腦子去聽:這段音樂能聯想到什么樣的場景,什么樣的畫面,什么樣的內容什么樣的樂器,什么樣的節奏出來的是什么樣的情緒在節目后期制作工作中,音樂編輯應做到從聲音的角度出發,用音樂為契機轉換時空和章節段落,從而提升電視視聽藝術的整體質量。

(二)后期制作階段:用專業的配樂技巧表達節目主題音樂編輯要有敏銳的捕捉能力和運用聲音的藝術創作力。[4]在理解編導的創作意圖、把握節目風格后,音樂編輯要根據節目的特點加入多元化的聲音元素,使符合節目畫面和風格的情緒、氣氛、形象得以補充。音樂編輯對音樂素材的判斷是至關重要的。這種判斷不是站在純音樂角度上,而是基于對電視作品理解與把握上;基于對電視節目主題立意到風格的確立上;也同時基于對電視聲畫關系的深諳。[5]音樂編輯在后期制作階段要選擇適當的音樂和音效,運用熟練的配樂手段,去豐富節目聲音做到和諧統一,營造出恰如其分的情緒和意境,提升畫面的內涵,使節目思想和畫面空間得以延伸和深化,也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審美通過電視專題片節目的音畫傳達給觀眾,拓展觀眾們更多的想象和創意空間。在節目最后合成階段,要對所有的聲音加以宏觀和總體的調節和控制,不能像獨立的音樂作品那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的調節音量。根據本人的實踐經驗,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等片子做出來以后再讓音樂編輯去見縫插針,找地方去往里邊灌音樂。作為專題節目的編導,應當在前期策劃階段,就讓音樂編輯參與其中,把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創作因素考慮在內,給音樂留下表現的空間,與此同時這也就是給自己的節目留下了抒情和耐人尋味的余地。

五、不同類型電視專題節目的配樂思路與技巧

電視專題節目按照題材、內容、風格樣式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電視專題欄目對音響和音樂的后期編輯要求也大不相同。以目前電視界電視專題節目的發展來看,報道類(含紀錄片)的電視專題節目以其紀實性理念和寫意性手法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得到了多數觀眾的喜愛。以下將主要根據紀實性專題節目、寫意性專題節目和政論性專題節目這三個電視專題節目類型按照題材、風格的不同劃分結合具體的事例對電視專題節目配樂思路與方法進行相應的討論。

(一)紀實性電視專題節目的配樂思路與技巧紀實性專題節目是對社會現實題材的真實記錄。一般反映社會生活中的涌現的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真實環境。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通過影像藝術的“再現”意境,直接展現在觀眾面前。紀實性專題節目是電視專題節目的主要表現形式,成為了創作者最慣用的手段,產生了一批優秀的作品。

1.以反映真實環境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節目配樂以反映真實環境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片不同于單純的風光片,它是把真實的環境用鏡頭把秀麗風光中蘊含的另一層次內容,它們包括地理歷史、人文景觀、民族文化,社會活動等等,把景色背后的故事通過電視反映出來。聲音方面,用同期聲反映每一個地區獨一無二的特色,這些特色有如歌曲、民俗活動場景。用音樂元素的再創作把感受感知的意境形象表現出來,音樂節奏可以是平緩、抒情、流暢,也可以氣聲磅礴、歡快、舒展,可以創造出富于變化的視覺節奏,在這基礎上為畫面提升一個層次。以廣東臺大型電視系列片《祝福珠江》(共22集)為例。《祝福珠江》以電視聲畫紀實手段,展現珠江流域的悠久歷史、兩岸的秀麗風光、各地區的社會風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泛珠三角各方的經濟合作成果。其中《歲月如歌》這一集節目介紹了廣西的多民族特點,其中每個民族都具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習俗。在音樂的處理方面,我們針對特定的場景和環境氣氛,將現場同期聲與音樂穿插使用,使得同期聲更好地表現出民俗的特點,而又讓音樂起到了烘托和豐富的作用中。音畫合一的效果使得觀眾觀看節目的過程不僅是一個認識珠江、了解珠江的過程,更是一種感悟大自然神韻的審美歷程。《歲月如歌》這一集其中一個片段講述了廣西大瑤山瑤族同胞舉行上刀山下火海的“度戒”儀式——瑤族青年光著腳從火塘里走過,爬上插滿利刀的木桿。這個節目片段的聲音僅是單一的銅鼓敲擊現場同期聲,為突出這一極具挑戰性的情景,后期在進行音樂編輯時我們選用了一段與銅鼓同一節奏的、低沉的、有動感的音樂,進一步烘托出緊張的氛圍,渲染這一儀式的古老神秘感,讓觀眾沉浸其中。另一個片段是攝制組進入美麗的侗族山寨,當旁白說到“首先聽到的是侗族攔路歌”時,畫面中出現了美麗的侗族姑娘手捧美酒唱起攔路歌,熱情歡迎遠方的客人。這里我們保留了原生態的歌聲,沒有加入配樂,讓觀眾體會親臨現場的感覺。而當攝制組來到劉三姐的故鄉柳州時,我們采用了一段著名的《劉三姐》山歌對唱段落,“哎,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樓,什么水面撐陽傘,什么水面共白頭”《劉三姐》耳熟能詳的旋律讓觀眾們能倍感熟悉和親切,瞬間產生對主題的共鳴。

2.以反映真實人物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節目配樂以反映真實人物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節目以人物故事為主線,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社會常態,尤其是現在以反映真實人物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節目側重于反映尋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與觀眾息息相關。為突出真實場景的現場感與真切感,這類節目的音效處理多是保留現場同期聲,配樂的運用主要是讓旋律去表現人物思想內心的變化、情緒的變化,擴展影視空間,使觀眾的情緒按照編導設計的節目思路的發展起伏跌宕。以廣東臺《珠江紀事》欄目為例,《珠江紀事》是一檔集中反映廣東人文社會變遷的本土紀錄片欄目,堪稱“中國南派紀錄片”的一面旗幟。[6]每一期節目內容都是以人物故事為主線的獨立主題,記錄獨具珠江流域特色的生動故事。以《珠江紀事》欄目中的《亞運會上的少林小子》這一集為例,這集是欄目編輯在2010年廣州舉辦第十六屆亞運會時跟蹤拍攝開幕式的表演名作《白云之帆》。《亞運會上的少林小子》講述的是《白云之帆》這場表演團隊——少林寺塔溝武校——的學員們平時怎樣在開幕式現場的天幕上,訓練用吊威亞的形式表演動作造型。整期節目聲音設計采用了訓練場上的同期聲,采訪表演團隊的導演的聲音和孩子們實地訓練及業余生活的現場聲,兩部分場景穿插著進行,只是在開篇與結尾需要配樂。在節目片頭30秒的音樂設計里,節目的音樂編輯先采用了與《白云之帆》畫面相吻合的幾小節彩排現場的音樂元素,意在突出現場感,但現場效果采錄地不完整不夠長,便在保留現有《白云之帆》的音樂元素的同時,另編配一段音樂通過后期制作把片頭30秒音樂制作完整。同樣在節目尾聲,畫面是《白云之帆》順利表演結束,作為頭尾呼應,聲音處理方面編導還是延用了幾小節演出主會場的音樂作為畫面的背景音樂,這段音樂不夠長,延續不到節目結束,音樂編輯就要有意識的選配符合原有的音調、形式、情緒的音樂進行銜接,兩段音樂巧妙的融合使《白云之帆》的音樂元素做到了平穩的銜接。音樂編配使畫面形象更加突出和豐滿,讓觀眾看見真實的幕后故事。再例如,大型電視記錄片《志愿者》,是以“廣東志愿者”為題材,以紀錄片人獨有的視角記錄反映各種志愿形態和志愿文化。其中,《用愛牽手》這期節目首先感動我們的是一對中日志愿者,他們在志愿服務麻風老人的工作過程中,相識、相愛;不光是他們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志愿者因愛牽手,他們成立了“愛心工作營”,長期服務在南粵大地東邊的偏遠小村落-嶺后麻風康復村,吸引了更多的中國和日本志愿者,參與到“了解麻風病,關愛麻風老人”的行動中來。在麻風村里,志愿者們用真誠而細膩的關愛,牽起老人們的雙手,讓曾經幾乎與世隔絕了近半個世紀的麻風病老人重新露出了欣慰的笑臉。這期節目的音樂設計方面是以平緩抒情的旋律為主線,作為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橋梁,讓電視觀眾能進入被拍攝者的精神領域,同喜同悲,進而理解并為之感動。有一段是志愿者握著麻風老人的手,摒棄世俗的偏見,拉起家常,老人露出開心的笑容,那一刻音樂旋律從深情到激動,配合人物情感的展開,深入到主題思想發展的核心,音樂的表現方式和感染力,多層次地豐富了畫面。另一片段畫面是相愛的兩位志愿者選擇嶺后康復村這個偏遠小村落舉行婚禮儀式,選配了一段喜慶歡悅的音樂,給平緩抒情為主線的節目帶來了閃光點,鞭炮聲和喜慶的音樂給這個平靜祥和的村落帶來歡樂和生機,使觀眾們融入到這個氛圍中為之喜悅和感動。整期的音樂不能一味的去平緩抒情,更要在主題中捕捉到可以跳躍的閃光點,使音樂主線有起有伏,用音樂的表現力來充實主題內容。

3.以反映真實事件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節目配樂以反映真實事件為主題的電視專題節目是用紀實手法表現真實事件,聲音方面采用現場同期聲,凸顯現場感真切感,但不能事無巨細的“出聲”,成為雜音噪音,要根據節目的主題思想有選擇進行處理,音樂方面要巧妙的依附在主題結構上,與主題共振,如果游離在主題之外,濫用音樂,會使案例戲劇化,破壞了記錄片的真實感。例如,央視的《今日說法》和廣東臺《午間說法》這一類的專題節目,是用案例說話,通過一個個富有懸念與沖突的案例故事,重在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闡述與普及。以廣東臺《午間說法》為例,這里有刑事案件的節目如《石破驚天》,《特警出擊》,《走私大揭秘》等,還有是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案件,民事糾紛,以普法為主的節目等等,編導采用現場跟拍的手法,給觀眾講述的是真實事件,例如《石破驚天》,這個案例發生在2009年,珠海海關人員發現一批大理石暗藏玄機,案情嚴峻,海關緝私與毒販斗智斗勇,順藤摸瓜抓到毒販的真實報道,片中有緝毒警察案情分析、實地采訪的聲音,從跟蹤嫌疑犯的行蹤到追捕毒販,這些過程攝影機都是實地跟拍,現場環境聲音非常雜亂,這時要用恰當的音響音效去渲染、點綴現場緊張、懸疑、撲朔迷離的氣氛,給觀眾看到的是正義與邪惡在較量,緊張、刺激。以上列舉說明紀實性專題節目在后期節目制作中,如果編導只注意視頻的質量,不知不覺就會犧牲創作中的另一重要手段——聲音。要重視現場同期聲的采錄,為后期聲音制作打好基礎。聲音既然作為一個創作因素存在與作品中,那就必須把它納入軌道,不能聽之任之。視聽媒介是立體的思維,就像一個作曲家在譜寫交響曲時,他必須對“總和效果”做到心中有數。所以,這就要求在創作一部作品之前,根據具體的內容同時做出一個全面的畫面設計和聲音設計,以期獲得一個總體的“綜合效果”。[7]作為音樂編輯要對音樂素材有正確的判斷力,平時要熟悉和掌握資料庫里大容量的信息,音樂編配時抓住節目主題的精髓,充分利用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畫面層次更為豐富把節目有限的時空和形象做到延伸、做到完整。

(二)寫意性電視專題節目的配樂思路與技巧對于寫意性專題節目來說,文字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藝術作品,電視編導調動電視影像的藝術手段,集中表現某一環境、某種意念和情感,通過這一表現手法揭示生活中那最有詩意、最富有深刻內涵的情感,把文字變為影像,深入到作者所描寫的情景當中。寫意性專題節目的音樂與其他題材不同,取決于作品內容對音樂風格、音樂手法的框定。以音樂和聲效為契機,為節目的時空轉換作鋪墊,營造一定藝術氛圍和獨特意境,延伸畫面的美感。電視散文片,它是先有藝術性的文字,再通過影像藝術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成起來進行,還原真實的生活環境空間,通過影像的再創作,營造詩的意境,使散文片通過電視的手法得以藝術的升華,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例如,電視散文《木屐》是根據新加坡華裔女作家尤今的散文作品改編的,以童年中有關木屐的日常故事,來表達思鄉情懷。節目首先是恬靜寫意的畫面,音樂清脆明亮的點題《木屐》,接著“嗒啦、嗒啦、嗒啦”一串串、不同的響聲的木屐聲,把觀眾帶入到畫面里,尤其是南方的觀眾聽到這聲音,十分親切和熟悉。在音樂的設計上,我們以廣東童謠《月光光》作為音樂主線,以不同的樂段和不同的配器,襯托不同場景、不同氣氛。還把主線音樂作為畫面的背景音樂,如劇中媽媽哄孩子睡覺唱的搖籃曲也是《月光光》。環境聲里,不光有“嗒啦、嗒啦”的木屐聲,還有收音機里傳出的粵劇聲、媽媽炒菜聲等,這些音效和《月光光》音樂有著典型的廣東地方特色。那娓娓動聽具有詩情和詩意的詩化旁白,隨著童謠《月光光》旋律加上木屐聲,一同進入觀眾的耳畔,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往日的時光又如電視散文片《酒肆風雪夜》(在2004年獲得廣東廣播電視優秀作品一等獎),本人主要參與了節目前期的音樂整體設計,在前期音樂的整體設計上我們根據導演想要傳達的主題,確定了以敘事抒情音樂為主線的定位。節目的開篇和結尾的解說詞是閱讀父親的來信,第一個鏡頭就起音樂,與旁白聲音一起帶動畫面緩緩展開,思鄉之情悠然升起,此時音畫交融。畫面中一艘小船緩緩駛來,“嘩啦嘩啦”搖櫓的聲音,樸素的湘西風情呈現在觀眾眼前。在中段,表現湘西人家過年的忙碌,貼春聯、做年糕,喜慶洋洋,這里采用的是湘西味的輕快音樂,再加入鞭炮聲,增加喜慶效果,與之前的抒情音樂有個對比,用音樂起提示節目段落的作用。影片唯美的音樂增加了散文的魅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展現了節目編輯與音樂編輯共同合作的創作力,提煉出了生活中美的東西,達到了節目的音畫合一再創作,使散文藝術得以升華。這兩期節目展現了節目編導的創作力,在把文字變為影像的同時,也注重了聲音設計,讓音樂編輯參與進來,一同探討節目的音樂主線,使節目成為音畫和諧的佳作。音樂編輯對于能夠傳達片子主題情緒和感覺的音樂素材要有足夠的了解,音樂的效果化,效果的音樂化,讓聲音與現實生活更貼切。

六、結論

電視是多視角的文化,多方面的文化,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電視專題片和其他電視節目一樣,是在視聽藝術的共同感知中展開的,聲畫和諧是電視節目最基本的要求。音樂作為一種具有獨立表現能力的藝術形式,音樂編輯用重新編配的手段,把獨立音樂變為電視音樂,對電視畫面進行補充、深入、烘托和渲染,成為節目創作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隨著音頻技術的發展,為電視專題類節目的聲音創作提供了任意馳騁的舞臺,數字音頻工作站(DigitalAudioWorkstation)的出現和應用更是為聲音的創作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編輯時擁有強大的數字信號處理功能(DigitalSignalProcessor),可對音頻文件進行變調變速、交叉疊變、壓縮與擴展、降噪等處理;作為音樂編輯者應巧妙的使用這些先進的技術工具,充分挖掘和發揮配樂在電視專題節目中的巨大潛力,創作出更加優秀、精彩,為大眾所喜愛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