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堅守與創新

時間:2022-03-29 09:33:58

導語: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堅守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堅守與創新

摘要:當前,電視綜藝文化節目普遍存在著泛娛樂化的傾向。在泛娛樂化形勢之下,如何既維持收視率,又保持一檔節目的獨立品格,山東衛視的《我是先生》探索出了一條頗有特色的道路。《我是先生》是一檔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展現優秀名師為特色的電視綜藝文化節目,在選題上表現出了獨特的堅守和擔當。它秉持“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精神,發掘諸位教師身上的故事,展現不同教師的風采,弘揚了傳統文化,塑造了中國風格。《我是先生》既是一檔“真人秀”節目,同時也融合了演講、訪談等多種元素,其中“好學團”嘉賓的對話和相聲演員高曉攀的相聲推介,使節目本身表現出“混搭”的特點,在節目形態上展現了多種探索和創新。

關鍵詞:《我是先生》;師道精神;“真人秀”;“混搭”;綜藝節目

面對大眾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多屏時代,電視傳媒如何利用自身的媒介優勢來實現電視節目的文化堅守和創新,山東衛視的《我是先生》電視節目,走出了一條既堅守了傳統文化,又實現了探索與創新的新路。2015年10月28日,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泛娛樂時代電視文化節目的堅守與創新——《我是先生》節目研討會”在北大舉行。與會學者們對《我是先生》在電視節目泛娛樂化形勢下挖掘文化內涵、探索節目創新的努力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它打破了文化節目叫好不叫座的魔咒,成功實現了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我是先生》是山東衛視聯手唯眾傳媒共同打造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宣導真人秀節目。該節目于2015年6月21日開機,于2015年7月5日首播,其后每周日晚21:20播出,在各大衛視真人秀節目扎堆的周日熒屏大戰中,它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嚴肅的主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又獲得了相當高的收視率。它的成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電視文化節目的堅守與擔當

在國際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雙重夾擊之下,電視節目的生存空間遭到了空前壓縮。為了爭取收視率,拓展電視節目的生存空間,中央電視臺和各大衛視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真人秀”綜藝文化節目。這些節目看似樣態繽紛,實際雷同不少,品質參差不齊,有的也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活力,但普遍存在著浮躁、淺表的傾向。山東衛視的《我是先生》是一檔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展現優秀名師為特色的電視綜藝文化節目。該節目第一季邀請國內72位優秀教師開壇論道,為觀眾開課講授,展現當代師者風范。這些名師,有被譽為“東方舞蹈女神”的陳愛蓮老師、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李淼老師、為保護古建筑四處奔走的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柳肅老師、視傳播國學為己任的古琴大師行者先生、能將英文歌詞翻譯為優美古詩詞的中南大學“女神老師”孔瑋,等等。節目播出后,這些名師在網絡上積攢了眾多人氣,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這些教師展現了師道風采,展示了可貴的教育精神,體現了寶貴的師道傳承。在當下的電視文化節目中,《我是先生》無疑是一檔有特質的節目。談及《我是先生》的節目初衷,山東廣播電視臺臺長呂芃表示,為了響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山東衛視決定重點推出一檔傳揚歷史優秀文化、弘揚優秀名師的節目,于是就有了《我是先生》。呂芃認為,在今天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弘揚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師道文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這促使我們把《我是先生》作為匡正世道人心的一個具體切入點。”《我是先生》秉承“有先生,中國強”的理念,遍邀全國人氣名師,拓展三尺講臺,將一堂堂“別人家老師的課”請上熒屏,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為人們展示了當代教師風采,顯示了電視節目的堅守,被人們譽為“一檔有擔當的電視節目”。不同于明星扎堆、泛娛樂明星充斥熒屏的其他綜藝節目,《我是先生》另辟蹊徑,它從傳承文化、教誨眾生的出發點去做節目,匯聚全國各領域建樹頗豐的“大神級”人氣名師,或莊嚴論道,或展示風姿,對冷話題做熱思考,在選題上表現出了獨特的堅守和擔當,給泛娛樂化的電視節目現狀帶來了一股清風。當然,這個節目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注意講好故事。在這些登臺的人氣名師背后,都凝聚著一個個有意思的中國故事: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講授量子物理的李淼教授同時又是一位詩人,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柳肅教授一直致力于古建筑的保護,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邱新會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從事殘疾兒童教育,荷蘭樂安東先生則不遠萬里來到景頗山寨為少數民族孩子開辦培訓學校……每一個人物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我是先生》在把不同領域的人氣名師請上熒屏的同時,實際上又在發掘這些教師身后的故事,既傳承了文化,又講述了一個個中國故事,展示了這些教學名師身上的中國風格,使得節目“有笑點、有淚點、更有亮點”,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獨特傳承。在電視節目快餐化時代,《我是先生》保持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冷靜思考。中國傳媒大學苗棣教授稱《我是先生》體現了“不拘一格下的文化堅守”。

二、“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精神

如今,一檔電視節目要想贏得電視行業的認可和觀眾的收視率,在于這一檔節目的獨特價值,它需要避免與其他電視節目的同質化,尋找自身的獨特定位。《我是先生》電視節目的獨特價值,在于它在當前普遍娛樂化的綜藝節目當中,獨辟蹊徑,以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展現優秀名師風采為己任,這既是在選題上的突破,更顯示了它在當前電視節目娛樂化現狀中的精神操守。《我是先生》電視節目的精神堅守,在于它弘揚了中國文化尊師重教的傳統。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孔子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其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韓愈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說,中國古代的這些思想,體現了傳統的教育精神。《我是先生》抓住了“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精神。《我是先生》節目中的老師們,大多工作在教育領域的第一線,他們在三尺講壇上傳道授業,在教學工作的不同領域默默耕耘,他們來到《我是先生》節目的舞臺上,把優秀的教育文化和教育經驗通過電視熒屏展現給大家。這中間有在大學講堂講授傳統文化的大學教授、有致力于素質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有宣傳保護古建筑的教學專家、有傳播中國傳統曲藝的古琴教師、有在特殊教育行業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員,也有從荷蘭來到景頗山寨教育少數民族孩子的外籍教師……他們在教育教學領域默默奉獻,以傳道授業為己任,他們有著在教育領域的獨特堅守,更有著在教學領域的獨特理念和精神風采。《我是先生》節目把國內教育領域教師的不同風貌加以展現,弘揚了傳統文化尊師尚教的精神。在節目中,不同的教師以各自的登臺論道為觀眾展示了不同的教育精神。北京大學的趙冬梅老師以楊家將傳說與真實歷史之間的差別,為大家展示了教育的求真精神,她和馬未都先生就“司馬光砸缸”展開的對話,更是體現了教育對話和教學相長的一面。山東大學的單大卯教授,則讓觀眾看到了以生命激情講課的風采,他的“教師有激情,學生才會有激情和熱愛”的表達,讓人們感到了教師從業人員的拳拳赤子之心。紅燭育人工程學校盧穩子老師和聾人博士鄭璇的熱舞教學,更是讓觀眾看到了老師們在不同教育領域的默默奉獻。《我是先生》的這些節目,展示的是不同教育領域教師們的辛勤耕耘和精神風采。與才藝比拼類“真人秀”不同,《我是先生》節目沒有過分追求炫目的熒屏效果,而是側重師道精神的傳揚。參加《我是先生》節目的各位老師,平時大多默默耕耘于杏林,不具有其他達人秀類節目參加人員炫人的才藝,他們在舞臺上的展示,大多是平時在講臺前的本色展示。它因循每位老師的特點,不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包裝效果,大多根據老師自身的特點自然展示,形式質樸,甚至可以說粗糲無華,節目“真”而不秀,引人動容。與其他綜藝類節目走年輕化路線不同,《我是先生》節目登臺的教師大多有一定年齡,有的學有所成,有的卓有建樹,有的在教育教學行業默默奉獻五十余年,雖然節目也有不少年輕教師,但節目中大多數教師有一定的歲數,這與節目注重于展現優秀名師的欄目定位有關,也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宗旨相稱。在節目中,有不少教師身穿漢服等傳統服裝登場,他們在教學和生活中也身體力行,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這也與《我是先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求相一致。盡管如此,《我是先生》也不是簡單的優秀教師總結大會,它遴選的教師都是不同領域的人氣名師。這些教師或振道于杏林,或擔當于一隅,或激情滿懷,或有過人之才藝,展現了各自的卓越風姿。制作方唯眾傳媒總裁楊暉表示:“我們選擇先生有四個標準:講課有實力、教學有成果、表達有特色、為師有情懷。”可見,這些登上《我是先生》節目的人氣名師,都有著各自的執著與擔當,展現了不同的風采和精神。節目中不乏有教師以才藝展示的方式亮相舞臺,這些展示大多結合不同教師的特長,與教育內容密切相關,大體是不同教師在三尺講臺前的本色展示,既寓教于樂,也讓觀眾看到了教師對不同教學方式的激情和追求。

三、在節目形態上的探索與創新

《我是先生》由山東衛視和唯眾傳媒共同擔綱推出。唯眾傳媒曾制作央視《開講啦》電視節目,《我是先生》由唯眾傳媒原班人馬打造,從《明星開講》到《我是先生》,兩檔節目既一脈相承,又各有不同,既體現了傳媒人對文化傳承的思考與擔當,在節目形態上也有很大的創新。《我是先生》是一檔特殊的“真人秀”節目,它雜糅了演講、訪談、表演等多種節目元素,如“好學團”嘉賓的對話和相聲演員高曉攀的相聲推介,使節目本身表現出“混搭”的特點,山東衛視當家花旦董姝的主持風格,也為節目增色。《我是先生》在節目形態上有多種探索和創新,增加了節目的豐富性和可看性。《我是先生》每位老師登場“真人秀”的方式,沒有刻意追求嘩眾取寵的炫目效果,有不少先生登場質樸真實,其師者風范令人動容。諸位先生的展示方式,有普通的講課、發表演講、具有一定才藝的先生秀、師生團隊合作演示等多種形式,大多根據每位老師自身的特點,不過分追求節目的包裝效果。盡管如此,在節目形式上還是表現出了相當的探索和創新。與其他綜藝節目的導師制、評委制等不同,《我是先生》根據節目需要,第一季由文化大家馬未都、主持名嘴李詠和學霸女神寇乃馨三位嘉賓組成“好學團”。“好學團”嘉賓,以求學問道的形式,“不做導師指教,只求好學聞道”。“好學團”嘉賓不是做導師或評委,而是以求學者的姿態,既有虛心的求教,也有與各位先生的切磋論道。以往嘉賓團成員的評委制,評委往往高高在上,有時會產生對節目參與者的刁難或尖刻的評論。嘉賓團成員的導師制,節目參與者的表現會因導師指導的因素產生差別,也會因導師的個人因素對節目的展現形態和最終結果產生影響。《我是先生》的“好學團”形式,改變了導師制對“真人秀”的扭曲和人為影響,也沒有出現評委制對“先生”的刁難和尖刻評論,以求學問道的方式,給節目提供了一個平等溝通、教學相長的平臺,三位“好學團”成員從不同的角度發問,促進了人們不同角度的思考,這既實現了節目形式上的創新,也弘揚了中國古代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在節目中,引入山東評書的說書人角色,既傳承了傳統文化,也為節目做出了改良性的創新。相聲演員高曉攀在節目中擔當說書人,他身穿長袍馬褂,用傳統說書的曲藝形式,用結合現代感的時尚表達,為一位位先生的出場蓄勢鋪墊,既給人懸念,又令人耳目一新。山東衛視當家花旦董姝的主持風格則充滿現代感的莊重和清新,這些以多元素整合的方式,為節目形式的創新做了有益的探索。總之,《我是先生》在快餐化、泛娛樂化的當下情境中,通過弘揚傳統文化、展現優秀名師的方式,為當下電視綜藝文化開辟了一方天地,為當下教育領域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實現教育創新提供了多元范本和思考。山東是孔孟之鄉,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山東衛視的《我是先生》扛起了一面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它以深厚的文化內涵、積極探索創新的節目形式,展示了在泛娛樂時代電視文化節目的堅守創新

作者:俞虹 李蕊 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