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類節目研究

時間:2022-03-27 03:10:33

導語:電視文化類節目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文化類節目研究

一、文化類節目的興盛原因

近年來,一些“現象級”的文化類節目陸續出現。如CCTV的《中國漢字書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河南衛視聯手愛奇藝打造的《漢字英雄》,黑龍江衛視聯合實力文化推出的《見字如面》……此外還有《中華好故事》《最愛是中華》《中華好詩詞》《唐宋風云會》《中華百家姓》《詩書中華》等節目陸續出現,不斷推動文化類節目的熱潮,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直擊人心的強大力量。文化類節目的繁榮,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1.政策導向。2013年11月在山東曲阜考察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廣電總局多次出臺文件和規定,加強對電視節目的管理,打擊電視追星炒星現象,抵制電視節目低俗化,鼓勵文化類節目的創制和傳播。2017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進一步強化電視衛星頻道的公益屬性和文化屬性,鼓勵制作和播出弘揚中華文化的原創節目,倡導電視臺積極邀請優秀的文化學者、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做嘉賓,而不要沉迷于邀請演藝界明星,充分發揮節目的教育引導功能,積極倡導電視臺弘揚傳統文化,為文化類節目的制作播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2.媒體生態。目前,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電視節目的娛樂功能已經不具優勢。僅2014年,國內五大主流視頻網站便累計上線150檔網絡綜藝節目,之后更呈“井噴”之勢;而一些定位娛樂八卦的微信公眾號、自媒體也依托娛樂大潮,吸引了眾多網民,一時間,娛樂節目同質化現象明顯,缺乏核心競爭力。與新媒體相比,電視在文化方面具有更強大的資源優勢和整合能力,打造高品質的文化類節目成為電視突圍的正確選擇。3.受眾需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開始激烈競爭,綜藝節目是極重要的競爭武器,然而當電視屏幕完全被內容形式相似度很高的娛樂節目所占據后,觀眾就極易形成審美疲勞。當那些蘊含“文化”、“懷舊”、“真情”等元素,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以傳統的載體依托,讓人或會心微笑,或淚流滿面,或陷入沉思的高質量文化類節目出現后,正如酷熱中的一股清流。這也是電視文化類節目走紅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類節目的爆紅,體現了中國電視從娛樂至死到理性回歸,這種回歸也是傳媒文化功能的回歸。二十多年來中國電視過于偏向娛樂功能,最重要的一些功能卻反而被弱化。文化類節目是社會遺產傳承功能的理性回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在文化類節目中得以弘揚,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二、文化類節目的成功原因

筆者以《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為例進行分析,發現這些節目有一些共性:1.創新。三檔節目都扎根傳統文化,凸顯文化回歸,節目風格樸實平靜,如靜水深流,與喧囂的電視綜藝節目形成鮮明的對比。《朗讀者》朗讀經典書籍,《見字如面》朗讀歷史信件,《中國詩詞大會》比拼古詩詞,其核心內容均為傳統文化?!独首x者》《見字如面》的嘉賓身份多元化,包括導演、詩人、運動員、歌手等各個行業;《中國詩詞大會》則是普通人的舞臺,大腕與普通人一起在舞臺上拋卻光環,褪去鉛華,回歸樸實,表現出一個純粹人的真實情感。這與電視綜藝節目的明星逗樂耍帥、或者草根歌舞競賽等相比,具有一定的新意。2.情感。直擊人心、樸實深沉的情感是許多電視文化節目打動人心、吸引粉絲的利器?!独首x者》以“朗讀打動人心”,將嘉賓的人生故事和情感融于朗讀之中,注重真情表達,向觀眾呈現出親情、愛情、知遇之恩等多重情感,賦予原作強烈的感染力,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兑娮秩缑妗芬悦餍亲x信為主要形式,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觀眾穿越到書信的時代場景,把握歷史的脈搏,感悟書信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吨袊娫~大會》帶領觀眾欣賞中華詩詞,尋找中華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帶動全民重溫古詩詞,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懷。3.融合。新媒體時代,電視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媒介,與新媒體攜手聯盟和深度融合,是當前媒體生態下電視發展的必由之路。如《見字如面》就是由實力文化、黑龍江衛視聯合出品,在騰訊視頻網絡進行獨播。同時,深度融合還普遍地體現在節目的傳播途徑上,不僅能夠依靠電視熒屏播放,同時還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視頻網站、音頻平臺等整合傳播,形成強大的合力。以《朗讀者》為例,該節目開播后三個月內,#CCTV朗讀者#新浪微博話題獲得超過14億的閱讀量,網絡視頻、音頻播出總量超過10億,并產生持續的影響;截止2017年9月28日,《朗讀者》在喜馬拉雅FM上的播放次數達到5.3億。媒介融合,多媒體協同作戰,使得電視節目產生了最大的傳播效果。

三、地市級電視臺文化類節目的創辦

在中央電視臺和省級衛視的夾擊之下,地市級電視臺步履艱難。即便如此,一些地市級電視臺仍然迎難而上,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類節目,其影響力雖不能與央視和省臺媲美,卻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差異性。衡陽電視臺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近年來該臺推出兩檔文化類節目《石鼓書院大講壇》和《才高八斗》,成為當地電視節目中的品牌,對外形成較強的輻射力?!妒臅捍笾v壇》于2008年開播,九年共錄制350余場,每場受眾1000余人,直接受眾達40萬人次,通過電視覆蓋達700余萬人。王蒙、余秋雨、于丹、王立群、閻崇年、于連海、劉和平、李肇星、熊繼柏等全國知名大家和學界巨擘紛紛應邀登臺講座。2015年該欄目進行創新升級,推出《石鼓書院大講壇•國學講座》,以湖湘文化為重點,挖掘和講述歷史,力求將其打造成為南方的《百家講壇》,講壇從虛擬演播室走進全市七縣五區的學校、社區、企業和廣場,在各個現場舉辦講壇近90場。2016年衡陽電視臺推出的國學知識電視爭霸賽的文化競技類節目《才高八斗》,首先在全市各區縣的社區、企業、學校、工地和商場進行海選,吸引十萬余市民現場參與,場面火爆;隨后是場內精英晉級賽,增加嘉賓現場點評環節;最后是總決賽階段。這檔節目在全市迅速掀起一股“國學風”、引發“國學熱”,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衡陽電視臺的《石鼓書院大講壇》和《才高八斗》扎根湖湘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和鮮明的差異性,在地市級電視臺的節目中頗有特色。在播出渠道上,實行臺上臺下聯動,節目不僅同步在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播出,而且還直接拉到田間地頭,從臺上到臺下,從線上到線下,與觀眾進行面對面傳播,大大提高了節目的傳播力,在地市級電視節目中頗具創意。

四、結語

近年來文化類節目遍地開花,主要受政策導向、媒體生態、受眾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既是中國電視從娛樂至死到理性的回歸,也是大眾傳媒社會遺產傳承功能的回歸。電視媒體不能只注重娛樂功能,而應該加強環境監測、社會遺產傳承等其它重要的社會功能,精心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文化類節目。同時還要加強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如果過度喧囂,盲目上馬,仍會重蹈娛樂節目泛濫的覆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作者:肖雄 王淑林 單位:衡陽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