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論文

時間:2022-03-29 10:13:28

導語: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論文

摘要:一個完整的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不僅僅包括前期策劃和中期錄制,還有后期編輯,且后期編輯的質量對電視節目的整體質量能夠產生極大影響。基于此,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展開分析,簡要介紹后期編輯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進一步探究具體應用對策,包括將文稿作為基礎、精心選擇新聞畫面、聲音與字幕處理、整體包裝等。

關鍵詞:媒介融合;后期編輯;電視新聞節目

在新媒體時期,社會環境的變化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嚴謹性、真實性、多樣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個高水平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十分考驗后期編輯的專業性,尤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中,后期編輯的方式與效果將會對新聞節目的傳播效果產生極大影響。因此,探究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對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社會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類型、內容以及傳播形式等,均呈現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對于不同類型的電視新聞節目,其所需要的后期編輯方式、水平也有一定的差異。例如消息類新聞節目和調查類新聞節目,兩者的操作手法存在明顯的區別,其中,調查類的新聞節目需要新聞記者對相關事件及當事人進行跟蹤調查,不斷挖掘事實真相,相關后期編輯應重點保持新聞呈現過程中的調查感和長鏡頭的完整性;而消息類的新聞節目,主要是圍繞一個事件,展開多角度的分析、對比、討論,后期編輯過程中,應將編輯的重點放在豐富新聞的視覺信息上。由于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工作的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相關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期編輯過程中,操作者應以電視新聞節目的實際內容、形式等為依據,適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手段,在明確主題、風格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包裝,形成一個完整的節目成片,從而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這就需要操作者達到“一專多能”的技術水平。例如,大部分省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中心中,后期編輯環節的工作內容包括對單條新聞的精細編輯、調解音頻、字幕、包裝等,然后再參照當天的節目串聯單合成一個完整的新聞欄目。相關工作內容具有較高的復雜性,但由于各個電視臺并不會配備過多的后期編輯人員,所以需要每一個后期編輯人員都能具備“一專多能”的專業素養,能夠充分利用最新的理念、方式以及技術手段,高效完成多種工作內容。另外,由于后期編輯是節目制作的最后階段,所以要求編輯人員應具備一定的綜合審美能力、判斷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確保整個新聞節目具有較高的質量。后期編輯人員精準、獨到的眼光,往往能夠快速完成對節目內容的“去粗取精”,突出新聞的重點內容與理念,從而保障新聞節目能夠向觀眾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

二、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

(一)將文稿作為基礎。在進行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編輯時,新聞稿件相當于編輯過程中的“指揮員”。后期編輯需要將文稿作為基礎,通過多樣化的編輯方法,使聲音和畫面能夠將文稿內容真實地展現給觀眾。對于初編人員而言,記者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從新聞選題、采訪拍攝再到后期初編,記者均會參與其中。通常來說,在前期拍攝階段,記者會有意識地和攝像人員探究拍攝方式及拍攝內容;在后期編輯階段,記者是主要的文稿撰寫人,對文稿的內容與意圖有深入的了解,更了解新聞報道的細節與重點。由此可以看出,記者能夠更加準確地尋找聲音和畫面素材,將文稿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所以需要由記者擔任初編人員。(二)精心選擇新聞畫面。新聞畫面是電視新聞與其他媒介的最大不同,電視新聞節目的畫面通常由新聞主體及新聞客體的位置、拍攝的角度、畫面的亮度及色彩等部分構成。在節目初編時期,新聞畫面的選擇會對新聞節目的觀賞性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說文稿是后期編輯的核心,畫面就是新聞節目的“外衣”,新聞畫面不僅要展示文稿的內容,更要注重美觀性。比如,在報道5•12地震的時候,有的電視臺對人們災后家園的重建狀況進行了報道,在新聞節目中有三個后期編輯極佳的畫面:其一,在房屋院子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中飯;其二,鏡頭從正在吃飯的一家人轉向了后方的小樓;其三,攝影人員拍攝了一組全景,將災后重建的整個村落都拍攝進鏡頭中,很多村民家的屋頂都升起了裊裊炊煙。這三個畫面充分體現了災區人民重建家園之后的穩定生活,即使不需要文稿說明,也能使觀眾了解新聞表達的內容。另外,為了使新聞畫面更具藝術效果,后期編輯人員需要注重鏡頭的組接與剪輯點的選擇。通常來說,電視新聞節目具有獨有的章法結構、剪輯技巧以及語言方式。比如,新聞節目中的固定鏡頭一般保持三到五秒;運動鏡頭需要有目的地進行推拉以及升降,在后期剪輯的時候需要留出相應的起幅與落幅;中景不能連接中景,動鏡頭要與動鏡頭相連接等。(三)聲音與字幕處理。首先,同期聲處理。在進行同期聲的處理時,首先要注重留白問題,后期剪輯人員需要在解說詞以及同期聲之間留有一定的時間,如果兩者銜接過于緊密,則會帶給觀眾焦急的感覺;如果兩者銜接不夠緊密,則會打亂新聞節目的節奏。通常情況下,后期編輯人員會進行同期聲的試聽,根據自己的試聽效果進行相應的調整,保障解說詞與同期聲的順暢銜接,對于電視新聞節目來說,同期聲留白時間固定在一到兩秒。另外,后期編輯人員還要使同期聲契合節目的節奏,因為受訪者的語音不可能全部出現在成片中,所以后期編輯人員需要在不改變受訪者語意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刪減,確保同期聲能夠滿足新聞節目的時間要求。然后,音頻處理。新聞節目中的聲音來自于真實的社會生活,更是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傳統的后期編輯中,很多編輯人員都將重點放在了圖像的質量上,忽略了聲音的質量。因此,后期編輯人員需要注重音頻的處理,尤其是現場聲的控制,需要注意其比例關系,在保障新聞節目具有實況感的基礎上,調節好解說詞與現場聲的音量,使收視效果達到最佳。最后,字幕處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特別是南北方言的問題。電視新聞節目在全國范圍內播出,需要保障所有地區的觀眾都能了解新聞節目的內容。但是有些新聞的受訪者可能會帶有嚴重的地方口音,或者受訪環境存在噪音,導致觀眾聽不清受訪者的聲音。這時就體現了字幕的作用,字幕能夠起到重要的說明作用,幫助觀眾了解受訪者所說的內容。具體的字幕顏色、形式以及位置需要根據新聞性質和新聞畫面來確定。(四)整體包裝。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電視新聞工作者認為新聞節目是嚴肅的,不需要進行包裝。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使得眾多新聞節目意識到形式美的重要性,需要對新聞節目進行整體包裝。后期編輯人員可以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添加片頭、片尾、片花以及內容提要等內容,并充分應用互聯網上海量的圖像資料、字幕和聲音效果,甚至可以將電視劇、漫畫或者動畫等電視語言元素加入到電視新聞節目中,豐富電視新聞節目的信息量與表現力,提升新聞的現場感。比如,在做“長江游輪傾覆事件”的新聞報道中,中央電視臺通過動畫圖的方式將“東方之星”的沉沒過程進行了還原,使觀眾直觀地了解該事件的發生過程,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現場感,也使觀眾更容易理解后續救援情況。

三、結論

對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有利于推動新時期電視新聞節目的多樣化發展。提升后期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使其在相關工作過程中能夠提升新聞節目的畫面、聲音、字幕等各方面的質量,從而吸引觀眾的觀看興趣,讓觀眾更加直觀、深刻地了解新聞內容,使電視新聞節目更好地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陳苑茵.探究后期編輯在電視和新聞節目制作中的重要地位[J].新聞研究導刊,2017(13):111.

2.關焱.做好電視臺新聞后期制作工作的主要策略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7(07):120.

3.王一鳴.探析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制作和編輯[J].新聞研究導刊,2016(15):149.

作者:王珍 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