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節目研究

時間:2022-05-09 11:08:55

導語:電視文化節目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文化節目研究

【摘要】電視文化節目近年來成為中國熒屏的創新熱點,一大批從傳統文化精髓中汲取創意的節目風生水起,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和美譽度,同時也重塑了國民綜藝的新風范。本文以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的原創文化類節目《叮咯嚨咚嗆》第二季為例,從形態創新、人物塑造、內容呈現、品質打磨四個層面,對節目的創意和突圍進行分析。與此同時,筆者還通過進行深度訪談的形式,了解到喜歡看該節目的觀眾對節目的認知,這些都將融合在筆者的論述中。

【關鍵詞】文化類節目;形態創新;價值構建;《叮咯嚨咚嗆》

近年來,在電視真人秀節目依然霸屏的現狀下,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也在不斷發力,文化類節目就是集中突圍的佼佼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英雄》《朗讀者》《中華好詩詞》等一批汲取了傳統文化精華的節目應運而生,而央視三套播出的《叮咯嚨咚嗆》也在第一季的基礎上銳意創新,用全新的節目樣態奪人眼球;用新穎出奇的內容鎖定觀眾目光;用“非遺”傳承人的堅守故事感動觀眾;用嘉賓的講解為觀眾增添新的知識;用厚重的人文關懷讓文化類節目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日報》點名表揚該節目,稱贊其是在融合創新中助力文化品質提升,在接力傳承中展現文化擔當。那么這檔以文化傳承為己任,以明星搭檔“非遺”傳承人合力表演的棚內綜藝到底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一、形態設計耳目一新棚內綜藝魅力十足

電視節目傳播形態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觀眾求新求變的收視心理作用下已變得愈加重要。作為電視節目的程序軟件,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已成為當前各種類型節目之間相互競爭、吸引受眾、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第一季的《叮咯嚨咚嗆》節目中,其節目形態為戶外真人秀形式,中韓兩國明星紛紛拜師學藝,竭盡全力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戲曲文化,這種節目模式也一度受到國外市場的追捧與肯定。第二季的《叮咯嚨咚嗆》則繼續創新,在節目模式的選擇上摒棄了戶外真人秀的形態,轉為中國觀眾更為熟知的棚內綜藝,建立起了“簡短的拜師學藝+棚內表演比拼+評委點評解讀”的新形式,傳播內容也相對集中。(一)模式之變更符合第二季節目定位。在第一季的《叮咯嚨咚嗆》中,節目主要集中于明星的實地拜訪與文化體驗,凸顯的是在娛樂氛圍中學習戲曲,因此戶外真人秀節目的模式更加符合節目的主旨和定位。而到了第二季,雖然明星們也是前往山西、安徽、江蘇、湖北、北京等地尋找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是拜師學藝、苦練藝能的內容只出現在數分鐘的VCR中,節目力求展現每一部傳統戲曲與當下時尚音樂結合后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因此節目形態較之第一季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棚內綜藝的形式更符合第二季的節目定位。(二)模式之變彰顯中國電視人的文化自信。近年來,國內電視人購買海外節目模式的風潮越演愈烈,海外熱門節目模式固然可以滿足觀眾對于高品質視聽享受的需求,工業化的操作流程與成熟的制作理念也提升著國內電視人的制作水準,但是一味依附于熱門節目模式只會讓中國電視產業的原創之路越走越艱難,唯有不斷自主創新,才能走上健康良性的發展道路。眾所周知,戶外真人秀作為韓國綜藝節目的主流模式,幾乎霸占了整個中國的電視熒屏,并且深深影響到中國電視人的模式創新思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檔戶外真人秀節目模式都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中國電視人也無需迷信此種模式,唯有精準把握觀眾的收視心理需求,用適當的節目形式予以呈現才是根本之道。第二季《叮咯嚨咚嗆》堅持自主創新,堅定文化自信,最終采用了棚內綜藝的模式,淡化了明星們的學習過程,加強了節目的表演性和評委點評的專業性,寓教于樂的效果得以鮮活呈現。總之,形態之變讓寓教于樂的文化學習變為莊重大氣的棚內戲曲大賞,而觀眾在大飽耳福的基礎上也將會對每一位明星身邊的“非遺”傳承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節目不再以明星為核心,而是將鏡頭與焦點更多集中在這些普通但又不平凡的“非遺”傳承人身上。節目講述傳承人的故事,展示傳承人的匠心,表達對傳承人的敬佩,號召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些宗旨也成為了節目的重要內核。

二、內容創新不遺余力誠意打造融合之作

由于節目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所以在第二季的《叮咯嚨咚嗆》節目中,主體內容則變為藝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間的合作表演。在表演前后,將會通過對“非遺”傳承人的采訪與故事講述的方式,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傳承人的優秀品質和動人故事,通過評委的點評與知識點講解,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知識。(一)非遺傳承人成主角,堅守故事令人動容。和第一季重點呈現明星的跨界體驗與蛻變不同的是,在第二季節目中更多的內容指向了默默堅守與付出的“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傳承人用質樸的語言動情地訴說了堅守的力量,如嗩吶傳承人呂海東、黃梅戲傳承人張小威、海州五大宮調傳承人劉長蘭、昆曲第五代傳承人蔣珂、泗州戲傳承人呂咸威、梅派戲曲傳承人文閣……他們耐心認真地向明星傳授演唱技巧,講述各自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史。他們不僅坦露傳承之路的快樂,也表達著自己的艱辛與困擾。例如在安徽站中,藝人蘇醒拜訪的“非遺”傳承人是泗州戲的傳承者呂咸威,經過交流才得知,作為安徽四大傳統戲曲之一的泗州戲,目前已經基本沒有可演出的舞臺了,他只能在公園里免費進行表演。即便日子過得非常清貧艱辛,但是呂咸威依然整理劇本,堅持傳承此項文化。言語之中他也希望借助于節目呼吁更多的人來關注戲曲演員的尷尬生存處境。節目的點評人之一李谷一老師既肯定年輕人的堅持,也號召全社會予以關注和支持,因為只有年輕人堅持下去才會有希望,只有全社會的集體關注才有將其再次發揚光大的可能。同樣,海州五大宮調是江蘇省明清俗曲的重要一脈,2006年就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節目中,國家級傳承人劉長蘭奶奶和藝人金巧巧合作了一曲《但愿人長久》,而從節目外拍VCR中觀眾卻看到了劉奶奶艱苦的生活環境:老人自己一個人居住在簡陋的平房里,屋內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和電器,金巧巧抓著劉奶奶的手遲遲不肯松開。在北京站的節目中,梅派戲曲傳承人文閣則在舞臺上追憶梅葆玖先生。他回顧了師傅最后一次給外國友人上課的情景,也回顧了師傅多年來對于梅派戲曲文化傳承的決心與毅力。觀眾從他的言語中深刻感受到了梅葆玖先生親力親為傳播傳統文化的精神。在筆者進行深度訪談的過程中,幾乎每一位喜愛觀看《叮咯嚨咚嗆》的觀眾都被傳承人的故事所感動。一位大學教師說:“《叮咯嚨咚嗆》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更好地知曉了傳承人的堅守與責任,更讓每一位觀眾都強烈意識到保護傳統‘非遺’文化要從個人做起。”一位事業單位的公務員說:“《叮咯嚨咚嗆》就像探照燈,照亮了那些曾被遮蔽的事實,它讓我們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群默默堅守、默默奉獻、可歌可頌的人。”而一位中學生在看完節目后提到“中國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傳統文化類型豐富,我愛我的祖國,我也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努力去繼續傳承我們文化的精華。”總之,在《叮咯嚨咚嗆》第二季節目中,幾乎每一站都會有一些動人的故事讓人熱淚盈眶,每一位傳承人的執著堅守也都讓人肅然起敬。通過平民化的視角更容易升華節目的主旨,增強節目的代入感,也會促使觀眾的情感認同。節目用一種真誠的態度向這樣一群無私奉獻的“非遺”傳承人表達了尊重與敬意。同時,這些傳承人也與明星并肩作戰,將經典戲曲與時尚音樂相結合,為古老的傳統戲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二)內容呈現守正出奇,融合之作余音繞梁。本著文化傳承的宗旨,節目組每期都會介紹幾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曲種,讓其得到呈現,從而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些璀璨耀眼的文化遺產,如高亢激昂的華陰老腔、素有九腔十八調的陜北說書、百戲之祖歷久彌新的昆曲、細膩空靈雅韻和鳴的江南絲竹、詼諧明快的肉連響、宮廷遺珠典雅華麗的海州五大宮調、吳儂軟語婉約清麗的蘇州評彈,等等。而在“用時尚致敬經典”的理念下,每一首改編作品都最大限度地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寧靜與張小威的《誰料皇榜中狀元》繾綣柔情;韓磊與蔣珂的《沒離開過》剛柔并濟;金巧巧與劉長蘭的《但愿人長久》典雅華麗;平安和余萍的《天仙配》《羅密歐朱麗葉》時尚流行……傳統藝術經過時尚包裝后散發出的經典魅力令觀眾贊不絕口。有受訪者說:“寧靜與張曉威演唱的《誰料皇榜中狀元》、平安與余萍演唱的《天仙配》真是太好聽了,中國的黃梅戲藝術應該要發揚光大。”“海州五大宮調不愧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樂,空靈之美,余音繞梁。”也有受訪者提到了華陰老腔:“在春晚我就聽過華陰老腔,這次在節目中看到了它的發源地,以及那里的人們用剛直高亢的嗓音唱出了氣勢磅礴的場面,真的很贊!”而每一組演唱完畢后,嘉賓的點評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蔡國慶老師和李谷一老師注重情感的慰藉與贊揚;趙忠祥老師則偏重知識的補充與講解。總之,《叮咯嚨咚嗆》集合了國內頂尖的制作力量,精心打造,以符合現代審美的視聽覺手法,增強了作品的時尚度以及節目的創新度,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也非常有利于文化傳承,特別是傳統文化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過,針對在融合之作的創作與表達方面的問題,點評嘉賓也表達出自己不同的觀點。例如,李谷一老師就直言不諱地指出蘇醒和呂咸威的泗州戲融合度不夠,也批評尚雯婕不應該用法語演唱中國傳統戲曲。這也反映出在傳統藝術與現代潮流融合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既不失傳統魅力,也不失潮流表現,更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三、情懷表達深入人心人文關懷值得肯定

電視綜藝節目的情懷表達是指借助于節目的主題、立意、人物、情境等敘事性元素所積累的情感能量與構建的價值取向。情感能量是否鼓舞人心,價值取向是否積極向上,都決定了節目情懷表達能否達到一定的高度和力度。優質的電視綜藝節目在情懷表達層面特別注重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提取和淬煉、對普通百姓情感的貼心慰藉、對真善美人性的極力謳歌以及對社會現實的強烈關注。①而第二季的《叮咯嚨咚嗆》則用最感性的視聽語言彰顯人文關懷,釋放節目溫度,關注普通百姓的日常。首先,節目除了獨具匠心讓經典與流行碰撞之外,其傳播內容也充滿著強烈的人文關懷,讓音符與故事交織融合傳遞人性的光彩。例如與陳明合作重新演繹經典作品《快樂老家》的是一群安徽蚌埠常墳鎮的留守兒童,常年與父母的分離讓他們心中充滿了無限酸楚,其中一位孩子兩年沒有見過父母,一觸即此話題便聲淚俱下。在節目組的努力下,其父母現身節目現場,一家三口的短暫團聚更是讓無數觀眾動容。這些孩子因為學習花鼓燈而聚集在一起,又因《叮咯嚨咚嗆》節目實現了自己的小小愿望。節目讓融合作品既有傳唱熱度,亦有情感溫度。特別是其中一位男孩在節目現場對校長大喊一聲“爸爸”,現場觀眾潸然淚下。又如在陜西站,有一位小學生非常癡迷秦腔,在節目中他與寧靜的合作表演令人驚艷。但是在之后的采訪中孩子委屈地流下了眼淚,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極力反對,所以他只能偷偷從網上學習。孩子的父母也來到節目現場講述了反對的理由,而節目的三位點評嘉賓一邊開導孩子父母,一邊鼓勵孩子繼續堅持,最終父母受到感染同意孩子繼續學戲。而與平安搭檔的余萍來自安慶的黃梅戲之家,父母也是黃梅戲演員,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在舞臺上琴瑟和鳴,溫情感人。其次,節目用匠人之心傳播與弘揚傳統文化,努力打造“非遺”文化大課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艾米麗•費舍古色指出:“娛樂教育是植入了親社會行為信息的大眾娛樂內容,以影響受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為目的,將有關健康的或是其他教育信息包含進大眾媒介的娛樂內容中進行傳播,是一種很流行的傳播策略。”②《叮咯嚨咚嗆》可以說是電視綜藝節目發揮娛樂教育的新典范。觀眾在欣賞各種類型不同的融合之作的過程中,還能獲得各種知識。在筆者進行深度訪談時,也有很多受訪者提到了看《叮咯嚨咚嗆》可以學習到很多知識,有位受訪者這樣說:“我看第一期陜西篇的時候,對于秦腔有了更多的了解。它起源于西周,是三秦大地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而且李谷一老師在進行點評時也說到我們國家原本有380多種戲曲,但是到現在只有200多種了,這一現狀讓我覺得有點吃驚。”另一位受訪者提到了陜西說書,她說:“我在陜西上大學,但是從未聽說過陜西說書。看了節目中嘉賓們的表演以及VCR的介紹才知道,它也是陜北地區非常重要的民間藝術,有著九腔十八調的美譽。”一位來自海外的留學生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蘇州評彈,節目告訴了我們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漢族說唱藝術。這一知識點我以前不知道。表演者在烏篷船上唱評彈,唱出了非常地道的江南風味,很美。”最后,《叮咯嚨咚嗆》節目匠心品質推廣文化,勇于擔當媒介責任。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大多數綜藝娛樂節目只在乎表層娛樂,重視的是節目的視聽符號對觀眾感官的刺激,節目的立意、價值與影響卻不被過多考量。而第二季的《叮咯嚨咚嗆》則堅持匠心品質,恪守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節目大膽創新,讓明星在節目中用一種體驗者的身份去感受每一種戲曲發源地的風土人情,體會其孕育的文化根脈。節目讓每一首融合之作都呈現出極致與驚喜,在悅耳震撼的音樂中傳承文化。節目除了承載文化傳播的職能外,還浸潤了濃厚的人文關懷,歡笑與淚水交織,感動與溫情并存,希望與奮斗共振,給觀眾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慰藉與鼓勵。

四、結語

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幾點希望與要求:第一,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第二,希望大家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第四,希望大家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③而文藝工作者也應該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要用生動的鏡頭語言捕捉與記錄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要用精彩的創意研發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讓節目承載正確的價值觀。從第二季《叮咯嚨咚嗆》的創作實踐看,節目很好地完成了文化傳播、寓教于樂、傳播知識、感化造人的基本功能。而如何立足于傳統文化、展示普通百姓的故事、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則成為《叮咯嚨咚嗆》需要繼續思考的核心問題。

作者:劉美驛 單位:世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