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視藝術研究現狀及展望
時間:2022-04-25 03:08:59
導語:國內電視藝術研究現狀及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電視藝術基礎理論研究、電視藝術類型研究、電視藝術史論與鑒賞研究、電視藝術實務研究以及存在問題與展望進行分析,梳理出40年來電視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站在新時期的當口對電視藝術研究進行審視。
[關鍵詞]電視藝術;新時期;發展脈絡
2018年是中國電視發展5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有必要回望歷史,尋找1978年至今中國電視藝術發展脈絡,把握新時期電視藝術的走向。40年來,隨著電視藝術的不斷發展,電視藝術與電視技術工作者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視角置于電視研究之上。也正因此,近40年來研究電視藝術的文章不僅數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質量上也有所提高。40年歷程,中國電視碩果累累,電視藝術不斷發展,電視產物不斷增多,在改革開放的宏觀背景下,在政治環境、學術環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環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本著敢于創新的精神,對電視藝術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化解讀。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大部分學者除卻對電視本體諸如電視藝術的本質、思想內容以及產生發展等問題進行研究外,還開辟了對電視市場與產業、電視美學、電視政策背景、電視與其他學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視域廣,將所有論文、著作進行整理收集難度較大,故而在初期寫作中首先選取了100多篇論文進行分析,其中胡智鋒從2003年到2014年間對論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國電視研究著作述評》《XX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以及《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報告》等文章成為本文論述的重要依托。
電視藝術基礎理論研究
1.電視美學研究
電視美學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產生,對電視美的創作、美的傳播、美的本質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但這只是對電視美學的傳統研究,是將各種電視類型看作是獨立的文學、戲劇等特征,沒有將電視創作、電視藝術文本之間的整體關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學方面的研究上,嘗試總結標志著總體審美的一般規律。隨著電視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對于美學的探究也開始不斷進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術美學研究》中將美學與大眾美學、信息美學以及通俗美學聯系起來。
2.電視文化學研究
電視文化學的研究與電視美學的研究發展相近,隨著電視藝術內容的不斷發展,電視除了本體性之外,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呈現在大眾視野中,在當今多元化發展態勢的狀態下,電視文化學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報告》是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寫的電視藝術藍皮書,具有專業性、系統性和權威性,2010年12月出現首卷,隨之2013年6月出第二卷,2014年11月出第三卷。第三卷增加了專題報告中針對新文藝的內容,對飛天獎的獲獎作品進行分析,以及全國電視文藝的章節,以全局性的眼光審視了我國電視藝術發展中的若干重要問題。電視藝術類型研究作為電視藝術的代表類型,本文主要以新聞、電視劇、紀錄片的研究現狀為例對電視藝術的具體類型研究做簡要概括。1958年《一口菜餅子》首次使用電視劇的概念,80年代中后期電視劇開始繁榮。1983年的《電視劇初探》已經對電視劇進行探索。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電視劇的迅猛發展,電視劇創作對理論需求迫切,1987年“中國電視劇發展史學術研討會”總結了我國電視劇創作和研究的發展歷程,明確了電視劇演技方法和未來走向。后期,發表于《現代傳播》上的《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視劇發展要評》論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電視劇的發展,豐富了電視劇理論格局,創作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電視劇創作生態。電視劇的制作一直是研究的重點,《論獨播劇時代電視經營理論創新》(趙斌著),就對電視劇的生產進行了研究。同時,研究的視角也出現了題材的研究,如《老大的幸福:對幸福的闡釋》(劉淵、鐘呈祥)就對現實題材的作品進行了分析。
電視藝術史論與鑒賞研究
對于電視藝術的歷史研究早而有之,1992年,趙玉明就作了《中國廣播電視史的回顧與展望》,《中國電視劇歷史教程》(仲呈祥、陳友軍著)系統闡釋了電視藝術的發展規律。視聽傳媒歷史《視聽傳播史論》(李幸、歐慧玲著)、《中國廣播電視節目概論》(苗棣著)出現了對電視業務的研究。首先要考慮批判視角的選擇性。張鳳鑄教授曾在《電視文藝生態批評論》中指出批評的五個層次:感覺層次、感知層次、感悟層次、美學層次與哲學層次。其次要考慮批評方法的多樣性,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西方傳統批評模式:作者批評、理性批評、符號批評、結構主義批評等;二是以文化研究為核心的批評方法,如文化研究批評、社會學批評、后現代主義批評等。
電視藝術實務研究
1.品牌化、技術產業化研究
隨著中國電視逐漸進入買方市場,電視臺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電視藝術實務的探索越發成為研究的重點。首先,在電視的品牌化戰略方面:《電視品牌戰略研究》(段鵬)對電視的品牌化運營進行了分析,《我國上星頻道品牌現狀及其發展研究》(何蘇六、李寧著)提出了電視的品牌意識,《我國跨地域跨傳媒發展研究》(徐舫州、張靜濱、高陽)對衛視頻道品牌與跨區域合作進行了分析,《優秀電視節目解析》對品牌化節目《藝術人生》《超級女聲》進行解析。
2.電視體系、媒體融合研究
電視內部生態體系的良性健康運轉對電視藝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之下,電視體系的內部構造、運轉方式,以及與其他媒體的融合都成為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課題。1999年提出制播分離開始,制播分離的改革與媒體間的融合就一直成為討論的熱點。《數字化時代媒體發展的格局》(熊澄宇著)就提出了“新舊并存”“功能互補”“邊緣融合”“形態創新”的觀點。《新媒體十論》(朱虹著)2010年提出建設性的十條意見,《三網融合話題帶來的一些思考》(周新權著)闡述了三網融合狀態下電視發展的新路徑,《制播分離政策解讀與產業模式分析》從制播分離出發探討產業模式的規劃。
問題及展望
1.研究方法問題
電視藝術的研究方法之多,涉及領域之廣使得電視藝術的研究呈現多樣化的態勢。但是在梳理過程中發現,比較研究的方法在電視藝術的研究中并不常用。然而,在當代電視產品紛繁復雜、電視藝術類型遍地開花的開放性格局里,我們更應該綜合運用比較的方法對不同類型、同一類型不同時代等電視藝術產品進行分析。
2.類型研究問題
電視藝術的研究對從微觀上電視節目的類型進行了具體化的研究,但是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對于主流電視節目類型如新聞、電視劇等研究比較重視,對于例如體育類電視分析如《中國體育的電視化生存之道》(李輝著)的論著就相對較少,因而依然存在不均衡的問題。
3.法律法規問題
在社會主義國家,電視的發展需要遵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法規與政治政策的框架下進行創作。然而,在對電視藝術進行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研究者對于電視藝術的政策性解讀、電視藝術與法律法規的關系等方面鮮少涉獵。盡管有所提及,也只是作為大的背景論述,并沒有細化分析電視藝術與法律法規的相關性。
4.地域性問題
電視藝術研究的地域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果內容的地域差異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數是從國家層面上俯瞰電視藝術發展的格局,而對地方性的電視研究較少。二是研究人員的地域性。參與電視研究的學者大多在北京等城市,二級城市的研究成果就普遍減少。綜上,地域性的問題就凸現出來。無論如何,這些問題不能掩蓋電視藝術研究的豐碩成果,電視藝術研究的腳步也不會停止,我們期待電視藝術研究的發展向著更高、更廣的方向不斷向前。
參考文獻
[1]張玥.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現狀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02).
[2]李寓.關于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的現狀分析[J].明日風尚,2017(06).
[3]王海麗.談高校廣播電視藝術學的現狀[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08).
作者:苑鐠元
- 上一篇:新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轉型路徑
- 下一篇:廣播電視編輯工作新火花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