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研究
時間:2022-03-27 10:57:07
導語: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1977年的《小活佛》誕生至今,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歷經40年的發展與沉淀,作品總數達兩百余部,集數逾千。與其他題材電視劇相比,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雖然存在產量低、種類少、藝術水平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但近年來也不乏精品之作。結合電視劇文本中民族事象、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等藝術特質,筆者認為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最具代表性的敘事類型主要有三種,即政治化、歷史化和情感化敘事。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這些類型相互融合與滲透所形成的多元敘事趨勢。
一、政治化敘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雹?014年9月28日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民族關系、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②如何加強民族團結,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鮮明指出,“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③作為表現少數民族生活、文化和精神的藝術作品,緊貼中國民族理論,遵守民族政策,配合民族工作,通過民族文化的傳播增強文化認同,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是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政治屬性的題中應有之義。改革開放后至上世紀80年代末,這一階段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主要以“反思”、“宣傳”和“改革”為主題,自覺貼近代表國家意識形態的少數民族政策,表現出明顯的政治化敘事特點,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現出教化傾向。臉譜化的人物塑造、平鋪直敘的情節設計、毫無懸念的故事結局成為其主要特征。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推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電視劇藝術方面,早期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政治化訴求逐漸融合于其他敘事類型之中,以隱性的方式“溫柔”介入。這一時期,變換敘事視點的有《靜靜的艾敏河》(2000年)、《苦楝樹開花的季節》(2000年)、《雪域情》(2007年)等電視劇。上述作品均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與以往的全知視角相比,顯得親切別致、饒有新意。同時,通過翔實動人的細節進行政治意識形態的隱性介入也是這一時期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常用的敘事手段。在電視劇《回民支隊馬本齋》(1993年)中,就是通過殘酷的戰役、饑餓艱苦的環境、視死如歸的戰士,把抗日戰爭的驚心動魄、蕩氣回腸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歷史化敘事
1.占據主流的線性敘事結構。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歷史化敘事中,有著諸如《努爾哈赤》(1986年)、《成吉思汗》(2004年)、《奢香夫人》(2011年)和《木府風云》(2012年)等劇的線性宏大敘事和正面描述,也有著諸如《長白山下我的家》的片段式描寫策略。作為主流敘事結構,線性敘事可以使少數民族觀眾更為直接、快速地了解電視劇的主題和價值取向,避免產生歧義,也有利于創作者通過作品表達觀念。2.正說歷史的敘事范疇。歷史正劇的外部表現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運、事件結局的完滿性。它不僅是指完美的收場、幸福的結局,其實質在于,既表現生活的肯定方面,又表現生活的否定方面。④少數民族歷史題材電視劇以正劇為主,包括一般歷史題材電視劇和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表現出較好的文化自覺和審美自律。如電視劇《努爾哈赤》和《成吉思汗》。當然,其中也不乏為了迎合市場而炮制出的“雷劇”,如《新烏龍山剿匪記》(2012年),就因為神化英雄而用力過猛。值得一提的是,少數民族題材歷史正劇往往因為嚴肅的主題、單一的敘事結構、乏善可陳的藝術手法而鮮受年輕觀眾的喜愛。從這一層面來講,電視劇《新烏龍山剿匪記》利用流量明星、“小鮮肉”重拍經典的嘗試是值得肯定的。3.現實主義的創作趨向?!罢嬲臍v史是活的,它將有力地規約現實。歷史不僅彌留于一批考辨瑣細的史學典籍內部,依賴種種出土文物的驗證;歷史同時盤旋于種種日常活動之間,并且深深嵌入當下現實,成為現實之中一個活躍的組成部分……歷史是今天的解釋、補償和映照,闡述現狀常常是歷史研究的潛在動機?!雹輾v史只有與現實視域重合,才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歷史化敘事不僅僅是對于過去的講述,同時也是一種對現實、對未來的隱喻式描述,即是把現代的東西塞進歷史的軀殼里。劇中的藝術虛構也必以這樣的現實指向為創作核心,使得劇中的人物、時間具有邏輯上、情感上的歷史真實感,使得歷史精神和美學精神得到雙重展現和統一。電視劇《文成公主》(2000年)就是借助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歷史事件指向現實,重申了民族團結、穩定、發展的主題,與我國的民族政策一脈相承,極具現實意義。
三、情感化敘事
情感化敘事最初是在小說中作為敘事類型大量涌現,指的是作家致力于挖掘生活中的美,對作品中的情感追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和”之美,講求“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⑥情感化敘事凸顯了情感在敘事中的地位,使其成為與故事并重甚至高于故事的構思元素,在電視劇作品中表現為情感的強化、情節的淡化以及對電視畫面的倚重。不可忽視的是,情感化敘事往往與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敘事主題較為單一、情節缺乏激烈沖突有著一定關系。由于故事本身缺乏曲折的戲劇性,強化情感、淡化情節、優化畫面便成為重要的敘事手段。1.情感的強化。電視劇作品中,用真摯的情感和感人的細節打動人,使之產生情感共鳴的敘事手段就是情感的強化。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視劇《帕米爾醫生》(2001年)就是一部強化情感的敘事作品。故事從主人公吳云天醫生第一個死去的病人開始。簡陋的病房里,牧民搶救無效死亡,年幼的孩子不斷哀嚎、呼喚著爸爸,牧民與孩子過往的溫情鏡頭不斷閃回。于此,悲傷瞬間彌漫開來,邊疆人民的貧困、失去親人的傷痛、吳云天的自責等無不讓觀眾動容。《帕米爾醫生》全劇始終保持抒情的基調,并隨著情節的推進把情感積淀得更為厚重,也更打動人心。除吳云天為牧民們診治的細節打動人外,吳天云返家看望病重老父的情節設計也是以強化情感為敘事取向的。在與父親離別的一幕中,兒子背起虛弱的老父,父親淚流滿面;尤其是吳云天在船上長跪不起,又包含了多少無奈、愧疚與難舍。整部電視劇都圍繞著“情”字敘事,吳云天與邊疆人民的手足之情,病人與家屬之間、吳云天與父親和女兒之間的骨肉親情……正是因為情感的突出,讓這部主旋律色彩濃厚的電視劇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2.情節的淡化。以《帕米爾醫生》為例,該劇以散文化敘事結構為主,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和人物糾葛,敘事線索和情節都非常簡單,這就使得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真實生活細節成為敘事主體。也正是因為該劇對帕米爾高原上柯爾克孜族人民的貧苦生活、對牧區醫院的簡陋條件的真實表現,才讓吳云天的情感深化變得真實可信。3.對畫面的倚重陸機在《文賦》中曾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論斷。文學作品要表達強烈豐富的情感,必然促使富于感情色彩的語詞廣泛使用,作品語言風格向注重抒情的詩歌靠攏,具有“華美”、“風流婉麗”的表現形態。⑦同理,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在淡化情節的情感敘事中,也要倚重畫面的表意功能來深化情感。電視劇《康定情歌》(2004年)是一曲愛情悲歌,有情人洛桑和康珠最終無法相守。劇末,洛桑為了成全康珠的幸福,違心離開康珠,內心痛苦無比。在悠揚、悲傷的主題音樂中,洛桑手捧奶茶難以下咽,熱淚在眼眶中翻涌。此時畫面疊化出洛桑與康珠昔日在一起的鏡頭,藍天白云下、柵欄邊、草原上的場景選取昭示著二人愛情的純粹率真。接著,康定遼闊草原、雪山的空鏡又與洛桑和康珠兩小無猜的成長畫面疊化。這一敘事段落末尾定格在康珠滿眼不舍憑欄眺望的長鏡頭中,僅靠畫面便傳遞出濃濃的憂傷,無需人物語言表達。
作者:張玲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上一篇:沖突在電視劇對白的作用
- 下一篇:鄉巴佬人物形象美學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