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電視劇的“堅守”與“求變”

時間:2022-01-10 10:03:48

導語:山東電視劇的“堅守”與“求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東電視劇的“堅守”與“求變”

摘要:雖然山東電視劇已經成為品牌化的形象,但仍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對文化與歷史的加持表現,對新媒體、新影像的洞察略顯掙扎,尤其是在正午陽光影視公司脫離山東影視制作中心后,迅速接軌市場,卻摒棄了文化的抒寫,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能否尋找到文化與市場的平衡點,是山東電視劇未來創作的落腳點。

關鍵詞:“一帶一路”;山東電視劇;堅守;求變

如果以魯劇來定義山東電視劇則是狹隘的,它更多的是一種現象化的寫照,當地域式的自我吶喊之后就是以大全景的方式去關照整個社會??梢哉f魯劇讓人們認識了山東,山東影視劇讓人們認識到了整個中國。在山東影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有兩件事情需要注意:其一,2011年山東影視集團的鐵三角侯鴻亮、孔笙和李雪成立了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其二,電視劇《瑯琊榜》在國內走紅并登陸海外市場。這似乎更像是山東電視劇演變的分水嶺,他們的作品在淡化了歷史抒寫的同時,更加注重了人物刻畫與市場需求?!皻v史化”與“去歷史化”,“地域性”與“去地域性”成為山東電視劇發展的兩個極端,這是平民文化與市場文化、現實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博弈,這種演變所濃縮的是時代語境下的堅守與求變。

一、時代語境:“一帶一路”和新舊動能轉換

文化部制定了2016~2020年“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其涵義是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2018年山東省開啟了新舊動能轉換的建設規劃,其中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山東的影視文化休戚相關,傳承創新齊魯文化,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種時代語境下,需要山東電視劇在發展中尋找文化普適性的最大公約數,既能保持文化的本土特性,又能推進文化走向世界。2017年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展出了《瑯琊榜》《大舜》等多部山東影視劇,與國內外多個企業達成了影視劇引進、出售、合拍的合作意向。這是山東電視劇“走出去”的新開端。

二、山東電視劇的堅守

山東的地域文化有著天然的優勢,既不會過于偏僻帶來獵奇式的景觀世界,也不會過于普適而失了特色,它正好處于一種臨界點———是連接地域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紐帶。山東電視劇創作之初就以“水滸英雄”系列電視劇展現出了濃郁的地域特性,這種地域特性并不狹隘,以一種相對的寬容性被觀眾所接受。隨后開始以家國一體的矛盾糾葛展現歷史變遷,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v觀山東電視劇的創作脈絡,是以正劇為標榜,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模式。這種創作模式有著某些共同的表層形式和深部的文化密碼,以大氣象的歷史感進行情感擴張,人物放置于歷史抒寫式的漩渦中,巧妙地將歷史變遷與人性轉化完成同構。這種影視文化姿態,訓練了大批導演和編劇,宏大的歷史背景、復雜的“代”際人物關系、正能量的相互拯救、完美的大團圓結局,這種模式化的發展使得山東電視劇越來越剝離了地域性的外衣,以一種更加普適化的視角來自我建構。這種模式化的發展既是山東電視劇發展中的自我內省,也是時代語境下的自我轉型。

三、山東電視劇的求變之路

1.文化的求變之路:由普適到普世。無論是《闖關東》對于中國移民大遷徙的關東潮,《知青》中1700萬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大染坊》反映青島生意人陳壽亭一生的商海沉浮,還是《溫州一家人》濃縮溫州人創業奮斗歷程,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代變遷,《老農民》關注中國當代農村現實生活和農民精神世界60年的發展演變歷程。這些電視劇無不都打上了山東電視劇模式化的烙印,然而過于依賴大氣象、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包袱,使得山東電視劇創作蟄伏期長,意識形態強加于故事創作之中,加上電視劇又少于宣傳,所以一些作品不溫不火,缺乏強有力的播出平臺,成為了由模范到系列的孤芳自賞。新的時代背景下,山東影視劇“走出去”應該分兩步走:首先是由地域文化到“普適性”的轉變。文化在影視劇中不應該成為叫賣式的呈現,避免為了文化輸出而輸出,要做到影視產業的“普適性”;其次是由“普適性”到“普世性”的轉變,文化自然融入,而并非刻意呈現,傳播者與受眾達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共鳴。從中國文化當中真正開掘出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精髓,突出地呈現在電視劇創作中。2.創作模式的求變之路:創作型到創新型。文化的承載是過猶不及,“一帶一路”所映射的文化交流以及“新舊動能轉換”所呈現的文化創新,應該是一種多元化且潛移默化的呈現形式。在影視劇的創作中,一旦文化喧賓奪主,反而失去了作品本真味道。時代語境下,山東電視劇的創作應當開啟自身的創新之路,在發展的浪潮中繼續保持高水準的創作輸出。第一,依托于省內或國內的影視大賽。吸引有潛力的青年影視人才。人才斷層是目前影視劇創作中所遭遇的普遍問題,山東電視劇雖然云集了很多優秀的導演編劇,然而一些新生代的創作者并不多見,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是一個很好的挖掘人才的平臺,如文牧野在first影展嶄露頭角,他也曾經在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中憑借《金蘭桂芹》獲得最佳導演獎,現在由他拍攝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不僅獲得30億票房,更是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適當注入新鮮血液是對影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第二,建立省內影視劇創作輔導金制度。目前電視劇制作成本越來越高,雖然高片酬已經得到了控制和緩解,但山東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力量依舊薄弱?,F在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文創產業建設,政府可以設立影視劇創作輔導金,用來鼓勵優秀的劇本和創作團隊,從資金和行政配置資源上給予有效性的保障,讓個人、民營等機構參與到影視劇的創作中。臺灣早在80年代為了挽救低迷的電影市場設立了“國片輔導金”制度,資助了大批優秀的電影創作者,也成就了現在的李安。第三,依托青島影視產業,推動山東電視劇的發展。2017年青島開始打造“東方夢工廠”,旨在匯聚各類影視文化力量,建設特色文化產業園,搭建高端影視文化交流平臺,目前萬達、五洲發行等影視企業已經入駐青島。目前青島全面啟動了“影視劇本孵化計劃”,對優秀的劇本給予資金支持。山東電視劇的創作可以以青島影視產業為依托,在寬松自由的創作空間中形成有序競爭的集群化產業發展環境。第四,建立宣傳網,構建多元化的播出平臺。無論是金融經濟還是文化經濟,這兩種理論的建構都是以受眾為主體,電視劇作為生產者的文本必須要取得兩種經濟理論的最大公約數才能是最完美的傳受體驗。目前廣電集團化發展,電視臺一家獨大,這就使得電視劇播出者更加衡量市場,“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受到收視率的制約,就連負責人也不過是收視率的一條膀子而已,這一點不能忘記?!保?]中國電視劇的現狀是供大于求,隨著新媒體以及網絡媒體的出現,在信息爆炸式的電視劇資源面前,山東電視劇不能將受眾置若罔聞,2015年正午陽光開始拍攝網劇,出現了《他來了,請閉眼》《如果蝸牛有愛情》《鬼吹燈》等作品,這些網劇題材迎合市場,加之不予余力的宣傳,收獲了較高的市場關注。當然這種純金融經濟的輸出必然只是走馬觀花,但是它卻為山東電視劇提供了新的制作模式“正劇+網劇”,這種多元化的創作模式必然能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山東電視劇的發展更像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縮影,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從立足于本土轉向市場,從以制作者為中心轉向以觀眾為中心,精品化走向大眾化。雖然山東電視劇已經成為品牌化的形象,但仍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對文化與歷史的加持表現,對新媒體、新影像的洞察略顯掙扎,尤其是在正午陽光影視公司脫離山東影視制作中心后,迅速接軌市場,卻摒棄了文化的抒寫,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能否尋找到文化與市場的平衡點,是山東電視劇未來創作的落腳點。

參考文獻:

[1](法)皮埃爾•布爾迪厄著.許鈞譯.關于電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33.

[2]孔令順,朱琳.從“魯劇”作品到“山影”出品的品牌嬗變[J].電視研究,2016(11):68-71.

[3]仇婷.山東衛視自制電視劇突圍之道[J].中國報業,2015(12):72-73.

[4]孫春亭.記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眼力•實力•功力[J].當代電視,1997(10):35-36.

作者:馮秀彬 張寶珠 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