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理學發展概述
時間:2022-09-05 09:09:14
導語:電影心理學發展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1916年至今,電影心理學發展的近100年間,無論是從麥茨的《想象的能指》到本雅明的《可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還是從閔斯特伯格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的研究》到安東尼奧•梅內蓋蒂的電影本體心理學,無不彰顯著電影和心理學結合后產生的擲地有聲的藝術力量。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媒介,它展示著人類的欲望,心理學作為一種科學門類,它解釋著人類的心理活動;然而電影心理學的產生也并不是突如其來的,早在1916年它就作為一門藝術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誕生了,它的誕生時間并不晚于其他傳統理論學科。人是世界的主宰,任何社會現象都有其“心理”內涵,電影活動作為一種現代型、立體型的社會活動,更對人類心理有著真實而全面的探究和展示,著名心理學家雨果•閔斯特伯格在他的著作《電影:一次心理學的研究》中這樣說到,電影是一場心理學游戲,自此展開了關于電影心理學的研究。
電影心理學是電影理論學科之一,也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是根據心理學的原理研究影象特性、影片和觀眾、觀影過程、創作過程等問題的電影理論分支,是電影學和心理學、美傳播學的綜合交叉學科。電影心理學主要是以感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為主要依據,研究觀眾的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同時包括對觀眾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例如視覺暫留、認同、幻象等現象;影片對觀眾的心理功能的影響,例如會產生撫慰、宣泄、殿堂效應等;而觀眾在感受影片的內容及形式的同時,所形成的獨特的社會群體效應也是也是電影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之內,后期由于精神分析學的引入,精神分析研究范疇內的無意識、潛意識等也被納入到電影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并被應用于對觀眾心理的分析與解釋。
電影心理學成熟和發展,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也經歷也各家各派學者不斷探索和積淀的過程。真正稱得起當代電影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的是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他的兩卷集《電影美學與心理學》,被電影理論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電影理論巨著。[1]同時國外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家對電影這個影像藝術也情有獨鐘,為電影理論的創建作出了貢獻,經典電影心理學理論時期特別要提到的是閔斯特伯格、愛因漢姆和米特里。經典理論時期主要運用感知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對影片和觀影過程進行研究;而現論則主要運用精神分析理論進行研究。電影心理學的現論階段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主要表現為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并由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將他們的理論和結構主義語言符號學相結合,創造電影第二符號學,其代表作為《想象的能指》。[2]電影心理學,過去既有實證的研究,如感知心理學;也有假設、演繹的研究,如精神分析學。早在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閔斯特伯格在他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的研究》中指出:為了理解電影通過什么手段感動觀眾,必須求助于心理學;電影是一種心理學游戲”。1932年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愛因漢姆的著作《電影作為藝術》,在其中他系統研究了電影視覺表現手段的發生學元素,同時他也是一位格式塔心理學家,并提出了“局部幻象論”和“形象偏離說”。1963年法國的讓•米特里的百科全書式的巨著《電影美學與心理學》問世,米特里集經典理論之大成提出他的基本電影觀念,他作為理論家也應用心理學來研究電影,并且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電影心理學在國內的研究還相對落后,雖然相繼也涌現許多年輕學者在關注和學習,但是由于國內學者對電影心理學的認識還不夠明確和清晰,并且缺乏更專業的人才使電影心理學導向更學術化和實證化的研究,使得電影心理學在國內的發展和學科建設都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唯一的電影心理學專業在北京電影學院,并且已經從1996年開始招收電影心理學的碩士研究生,并作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申請下了國家九五科研規劃立項。
電影曾被藝術領域拒之門外,我國的電影心理學發展也同樣處在相對尷尬的境地,雖然電影人意識到要求助心理學知識更好的拓展電影的深度,心理學方面的學者也非常樂意把電影作為一種手段納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圍內,但彼此卻仍然沒有找到科學的途徑去更加完美的融合,所以電影心理學在我國發展至今還只停留在對影片的心理學賞析,學習和借鑒國外電影心理學理論方面。在電影心理學發展這一塊,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也并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受到重視,自身的發展也有諸多局限性,國外引進的理論較少,供國內學者交流和學習的專業資料也稀薄;學科建設也相對落后,更缺乏電影學和心理學雙向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受到心理學這個學科發展滯后的影響,我國真正能夠在心理學領域進行科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學者也相對較少,導致心理學科自身也缺乏嚴謹性和系統性。雖然越來越多的學者學會基于不同心理學派對某些經典電影進行心理學分析,但是卻不能真正起到發展電影心理學的作用,電影心理學更多的是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體系,進行些切實深入的科學研究,是要像心理學那樣走進實驗室或走進電影院,應用觀察法或問卷調查法,尊重客觀現實,尋找電影中各心理現象的內在聯系,使電影人、影片、觀眾和社會四者能形成一個動態有機整體,更好的探尋電影心理學在我國的未來發展。
伴隨著電影和心理學的快速發展電影心理學必將逐步走向更為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而電影心理學的分支,創作心理學、觀眾心理學、編劇心理學、導演心理學、攝影心理學、表演心理學等也會有迅速的發展。發展的模式會更趨多元化,信息化,科學化;發展速度也會日益加快,人們更關注自己內心的需要,通過電影觀眾可以看到另一個自己,也可以使某種情緒得到宣泄,電影始終都是人們最熱衷去追隨的大眾文藝,而心理學日益深入人心,人們更渴望受到深度的關懷,電影人就將會更積極主動的從人性角度去迎合觀眾心理,拍出更成功的電影,六代電影人不僅要滿足國人的口味,更要與國際電影的發展接軌,這就需要更多電影學和心理學雙向均衡發展的青年學者開始關注電影心理學,成為我國電影心理學發展的后備軍。總之,在電影心理學的方向上,我們還要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應該積極去學習和汲取國外電影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使中國的電影心理學的發展日趨成熟和完善。
- 上一篇:全鎮勞動力資源調查匯報
- 下一篇:電影學術期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