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影的競爭與發展

時間:2022-10-23 04:17:44

導語:淺談電影的競爭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電影的競爭與發展

一、把握“主旋律”,堅持多樣化

關于主旋律電影的界定確切來說包含以下幾點:首先,從主旋律電影的創作目的來看,主旋律電影政是策的藝術性表達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折射。即體現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其次,主旋律電影的類型是廣泛的,革命歷史事件,模范代表人物,甚至家庭社會倫理也可體現主旋律價值取向。如前幾年的經典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焦裕祿》等。不僅如此,電影同樣對民族特色產品也進行了極大的文化傳播。例如在電影《戰狼2》中,不僅成功將茅臺、北京吉普等中國特色產品品牌通過電影進行傳播,同時還塑造了中國國人自強不息,團結一致的名族特點。《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中所表現的頑強、英勇、奮戰的中國英雄營救中外群眾,則彰顯了博愛胸懷,是中國英雄形象的完美寫照,也是主旋律電影的價值體現,通過電影的國際市場傳播,在國際范圍內成功塑造我國良好的大國品牌形象。進入新世紀的主旋律電影更加突破陳規,改變英雄人物式的敘述方式,增加靈活的商業包裝和市場化運作,以“工匠精神”深耕細作打磨精品,通過“以情動人”在大眾接軌的道路上找到有效途徑。如現實題材影片《我不是藥神》改編自慢粒白血病患者代購抗癌藥的真實事跡,反映當時社會背景下用藥難,用藥貴的顯示困難。影片得到觀眾認可的同時還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引發慈善公益募捐活動,推動政府相關決策的實施。由此可見,“以小見大”的文藝作品緊跟時代脈搏,貼近百姓生活,才能挖掘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刻主題來。斯洛文尼亞著名學者齊澤克提出的“后意識形態理論”認為:“意識形態并非是與現實相對立的虛假意識或幻覺再現,而是被人們設想為的“意識形態性的”現實本身,是被虛假意識所支撐的社會存在本身1。在全球化語境中,講好中國故事,發揚中國文化是走出國門的第一步。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發展中的社會關系急劇變化。社會的變遷在一定程度是令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發生轉變。新的道德秩序和思想觀念逐漸確立,人們在動蕩中尋得自我的追求,這些問題的出現為電影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資源。主旋律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類型,更能彰顯中國電影文化特色,煥發中國電影市場活力,從而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主旋律電影面向社會群體致力于喚醒人民,繼而從身邊微小行動參與社會建設,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促進經濟基礎建設。主旋律電影所宣揚的高度民族性意識能夠對主流文化進行調控,滿足觀眾觀影需求同時引起情感共鳴,提升文化自信。

二、發掘“優IP”,拒絕“泛娛樂”

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不可否認與當代文學存在著密切聯系,電影IP運營是圍繞知識產權轉移而展開,文學的繁榮一定程度上推動著電影產業的發展。然而在電影市場快餐化,商業化,以票房論成敗的今天,一些IP電影制造商抱著投機取巧的心態,通過消費經典,篡改情節,利用粉絲心理,意圖小制作大營銷博取眼球。對此現象進一步分析,產生原因有一下幾點:版權之爭,IP資源交易定價波動大;經濟利益占主導,導致電影生產畸形化;過分依賴觀眾情懷,忽視藝術創意。不具備開發實力電影的制作方通過簡單粗暴的制作自然能在短時間獲得商業回報。因此研究發掘優質IP,改變電影市場圈錢亂象迫在眉睫。時代在更迭而人們對于優質內容的追求從未改變。好的影視作品是直達人心的,是可以觸動使之熱淚盈眶,無關時代,無關市場,質量永遠第一。如今的市場和觀眾都在緩慢走向成熟,快速盈利的花招已是用盡,精雕細作的作品仍是占據主導驅動作用。一個良好的IP改編電影首先要尊重作品內容的本身定位,并且要分析其展示的價值觀,并非所有內容都可以隨意搬用至熒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回歸本心,方能展現一部電影的真正靈魂。其次,要善于運用“互聯網+”的運營合作模式,形成OTO電影產業鏈和互聯網平臺的共同發展。未來的互聯網公司將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全面細化分析,并且構建線上線下互動,尊重觀眾意愿進行排片,提升人性化服務,實現在線票務,網絡游戲動漫等電影衍生品的開發。

三、利用新技術,創新出精品

“藝術挑戰技術,技術提升藝術。”藝術創作挑戰了科技的邊界,科技又反過來啟發了藝術創作,這樣的關系注定了藝術與技術的永恒2。科技與電影的結合是當代中國電影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驅動既突破了電影表現力的邊界,提升電影的視聽質體驗,還加快電影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進程,使“中國制造”成為電影技術開發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片天地。實現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就是要按照電影創作生產的基本規律,如藝術生產規律、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進行綜合的創造,篤實守正地學習、借鑒、融合外來的先進的電影工業技術管理手段和知識進行創造性轉換。如:點播影院設備的產品化,數字化和虛擬現實技術,NEC激光技術等。新技術也可能對發展產生無法預料的后果。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李安通過放映新技術帶來的高清、高亮的新體驗,相比之下,某些電影中的“偽創新”讓觀眾難適應:情節空洞,濾鏡繁多;角色無活力,華麗服裝和奢華場景來湊。甚至“大片”過度追逐特效,刻意讓每一幀都展現“經費在燃燒”。創新不是一味地浮躁地跟風,否則容易淪為無所依傍的浮華。中國電影的技術主義正是需要發揚中國特色,中國風情的人文境界,電影技術的創新應層層推進發展,而不是急于一步到位,一有就濫用,揮就急就章3。科學傳播與影視化道路任重道遠,中國電影產業視野需向更廣闊的方向展望同時也需要觀眾的支持和創造者的共同努力。

四、傳承文化,凝聚兩岸心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電影和中國的文化藝術創作生產堅定文化自信創作生產出有骨氣、有血性、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佳作。近年來,兩岸交流開放、關系密切的同時,海峽兩岸電影也存在關聯,其實質為政治化商業化及二者的兼容,為兩岸影劇開啟新旅程。舉辦海峽兩岸電影展,兩岸青年微電影展,合資拍攝電影等,兩岸電影人得以就中國電影展開更廣泛的討論和互助,增進兩岸民眾在文化領域的了解。開展兩岸微電影文化產業論壇,圍繞時下微電影發展趨勢和特點,對大學生微電影藝術創作傳播推廣與產業發展等進行全方位學術探討。這些活動受到了海峽兩岸眾多影視機構、愛好者的熱切關注。鼓勵兩岸的文化交流,樂見兩岸電影人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福建省莆田市是“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正積極推進文化莆田建設,充分發揮媽祖文化,工業美術文化,南少林文化等優勢,打造海峽兩岸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區。長期以來兩岸的佛學文化交流從未間斷,電影《金剛王》以南少林文化背景引發兩岸文化共鳴,傳播團結的力量,同時借助傳媒渠道宣傳本地新形象,帶動文化旅游和藝術品經營項目發展。兩岸電影唯有交流才能增進相互的認識與信任,才能消除彼此的猜忌與誤解4。

作者:劉菁 單位:仙游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