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電影作品教師形象比較分析
時間:2022-09-24 03:25:17
導語:中外電影作品教師形象比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方法,以新課改以來國內外10部電影作品中的教師形象作為研究對象,對構成教師形象的教學技能、教學理念、教學品質、教學環境和教師個人情況五個要素進行分析,發現新課改以來,我國電影作品主要呈現“奉獻型”教師形象向“反思型實踐者”的教師形象轉變,國外電影作品普遍塑造了“反思型實踐者”的教師形象。基于國內外影片塑造的教師形象差異以及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當前應繼續培養教師具備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多樣綜合的教學技能,發揮教師教學領導角色,引領教學情境中多元主體參與,提升教育教學品質。
一、問題提出
《反思教育》報告提出,教育作為一項公益事業的規范性原則,以及人們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國家和市場環境中理解這項原則。[1]教育作為一項公益事業,關系到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社會大眾從不同途徑了解教育教學活動的發展現狀。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教育教學活動傳播的途徑更加多元。近年來,電影作品逐漸成為普及性的傳遞教育信息的媒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關鍵要素之一,電影作品中傳遞的教師形象不僅反映了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狀況,同時也深深影響了不同群體對教師形象的認知。新課改以來,關于教師形象的理論研究與現實輿論不斷涌現。在理論研究層面,研究者借“蠟燭”“園丁”“靈魂工程師”等比喻來塑造“奉獻型”教師形象。[2]有研究指出,“教學匠”應成為學習型社會教師職業形象的新定位。[3]還有研究分析關于教師形象題材的電影,總結出崇高型、工程師型和急功近利型的教師形象。[4]還有研究者倡導在新的課程情境下,我國應該培養反思實踐型的教師;[5]在現實輿論層面,關于教師形象的各種正面或負面信息撲面而來,如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之一———YouTube網絡平臺上,發現有學生對教師進行網絡欺凌,直接挑戰教師權威的現象。[6]基于此,筆者不禁思考,新課改以來我國電影作品所傳遞的是怎樣的教師形象?對比中外以教師為題材的電影作品,呈現的教師形象有何差異?結合電影作品呈現的教師形象,在復雜的課程改革情境中給教師實踐帶來何種思考?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新課改以來國內外10部以教師為題材的電影作品進行分析,試圖論述電影作品詮釋的教師形象。內容分析是綜合運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將非定量的文獻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并依據這些數據對文獻內容作出定量分析和關于事實的判斷與推論。[7]從人文學科的角度來看,內容分析方法在視覺文化研究中的實際運用,可以由圖像學這一研究路徑為例來考察,用于解釋藝術品象征意義的方法。[8](一)研究對象。根據目的取樣的原則,選取新課改(2001年)以來以教育為主題的電影,影片主人公為中小學教師。研究篩選出中外經典電影作品10部(見表1),其中我國電影作品4部,法國2部,印度2部,美國、德國各1部;6部電影描寫小學教師,1部描寫初中教師,3部描寫高中教師;上映時間從2002年至2019年,通過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均能查詢上述影片。(二)資料的編碼分析。首先對資料進行編碼,確立編碼規則,建立編碼表,并通過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編碼規則如下:①分析影片時以三分鐘為間隔進行觀察記錄,影片中部分情節沒有涉及教師形象的描述,則觀看時不做記錄;②編碼記錄過程:熟悉編碼和編碼規則,確定采樣間隔,進行編碼記錄;③對10部電影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影片內容反映的教師形象構成要素主要從教師的教學技能、教育理念、教育情懷、教學環境和教師本人情況五方面分析。教學技能指教師使用的相關方法、工具的能力,以及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出的知識結構;教學理念是指影片中教師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科學、創新意識;教學品質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為學生發展而奉獻自己的精神品質;教育環境是指學生學習所處的社會經濟背景與文化環境;教師個人情況是指教師個人的生活情境;④根據編碼分類進行頻次統計,計算出每一要素所占整體內容的比例。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我國影片呈現“奉獻型”教師形象向。“反思實踐型”教師形象轉變的趨勢研究選取我國4部影片,分別為《美麗的大腳》《我的教師生涯》《老師也瘋狂》和《老師好》(見圖1)。隨著社會歷史發展,在我國4部影片反映的教師形象中,教學技能要素所占比重依次為:0.52%、5.64%、10.35%和12.54%,教學技能要素比重雖有所上升,但在教師形象構成的整體要素中,比重最高僅12.54%。教學理念要素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特別是《老師也瘋狂》影片,教學理念要素占比32.46%,在整部影片占據主要地位。《老師也瘋狂》這部影片展現了智慧型教師形象,教師能夠敏銳洞悉學生情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啟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品質要素方面,4部影片中教學品質的比重均高于20%,比重最高達32.46%,影片呈現了教師“蠟燭”“落紅”以及“公仆”的奉獻精神,“奉獻型”教師形象在我國教師題材的影片中占據主導地位。如《我的教師生涯》講述了陳老師在“”時期下鄉當老師,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鄉村教育事業。關于教學環境要素,影片描述教師所處教學環境的成分比重較多,均超過20%。其中,隨著時代的發展,描述教學環境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復雜性逐漸增強,影片描述了教學環境中多元主體,如教育主管部門、社區、學校、教師同伴、家長等的參與,教學環境愈加復雜。如《老師好》這部影片中用教育局、學校、教師同伴等主體襯托教師形象。關于教師本人要素的描述,《美麗的大腳》《我的教師生涯》和《老師好》3部影片,對教師本人情況的描寫比重較高,均超過了20%。影片重在描寫教師本人的家庭經濟情況、個人職稱待遇情況。而在《老師也瘋狂》影片中,對教師個人情況描寫比重較少,僅占整部影片的10.08%。總體而言,我國電影作品主要以“奉獻型”教師或“公仆型”教師為主,但是“反思實踐家”教師形象也開始走進銀幕。(二)國外影片呈現“反思實踐者”教師形象。研究選取國外6部影片,分別為《放牛班的春天》《街頭日記》《浪潮》《地球上的星星》《小學生》與《嗝嗝老師》。如圖2所示,6部國外電影作品中塑造的教師形象,教學技能要素所占比重較高,其次是教學理念與教學品質,教師本人情況的描述所占比重最低。在教學技能要素上,6部影片反映教師的教學技能的比重均在25%左右。銀幕中的教師均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善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教師鼓勵學生思考自身成長問題,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改變自身命運;在教學品質方面,教師展現了悲天憫人的教育情懷,尊重生命,為了學生的發展默默付出;在教學環境方面,雖然6部影片描述該要素比重均低于20%,但是教學情境要素從側面反映了各個國家不同的社會思潮和育人理念。教師形象不僅體現在當時的教育制度中,也反映在教師與學校系統各主體的關系中;在教師個人情況方面,6部國外影片通過描述教師深陷家庭、個人發展與教師職業的矛盾中,反襯教師對育人工作的執著。綜上所述,國外影片的教師形象注重教學技能與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巧妙使用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啟發學生思考,表現出扎實的知識結構,呈現出“專業者”或“反思型實踐者”的教師形象。(三)中外影片塑造教師形象的比較分析。從教師形象的構成要素及平均水平來看(見圖3),在我國影片中,教師形象的各構成要素的平均水平為:教學技能占比7.26%,教學理念占比15.55%,教學品質占比28.72%,教學環境占比29.18%,教師本人情況占比19.29%;在國外影片中,教師形象的各構成要素的平均水平為:教學技能占比26.15%,教學理念占比26.83%,教學品質占比20.50%,教學環境占比16.05%,教師本人情況占比10.48%。對比圖3的兩條平均水平數據線,國外影片尤其注重教師的教學技能與教學理念,盡管在教學環境較差的情況下,教師仍然堅持用綜合能力與創新思維喚醒學生的自我認知,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國外影片所表現的教師教學技能不是單一學科,而是綜合的、跨學科的教學素養。而我國影片中的教師教學技能多基于單一學科,雖然在《教師也瘋狂》這部影片中,體現出教師的創新思維與跨學科能力,但是相比較國外影片,所占比重較少。在教學理念上,國內外影片中的教師都注重學生發展,尊重與愛護學生。但是,國內影片中教師較多強調“成志”教育理念,即教導學生志存高遠,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改變學生命運,而在國外影片中,教師注重喚醒學生內在生命的韌性。在教學品質方面,國內外影片呈現的教師形象差異較小,教師均表現出無私奉獻的教育情懷。相比較我國影片中教師“犧牲自己青春年華”的教學品質,國外影片中教師注重洞悉學生情況,巧妙設計教學達到育人效果。國內影片對教學環境與教師個人情況兩方面要素描述較多,展現教師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對歷史變遷以及教師個人困窘的經濟條件的描述,刻畫教師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而國外影片則體現了教師所處時代的階級差別、資源不均衡社會問題與教育問題,反襯教師敢于挑戰權威,喚醒學生心靈的“反思實踐者”形象。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我國影片主要呈現“奉獻型”教師形象,并逐漸向“反思實踐型”教師形象轉變。而國外影片呈現出“專業者”或“反思型實踐者”的教師形象。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研究者對教師身份認同,[9]教師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教師在實踐中通過課例研究進行反思,[10]教師實踐性知識生成與發展[11]等內容研究較多。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形象的著眼點已經從“奉獻型”轉向“反思實踐型”。但是,影片傳遞給社會大眾的教師形象多為“奉獻型”教師形象,使得《教師也瘋狂》塑造的“反思實踐型”教師成為我國影片描述教師形象的一股清流。(二)研究啟示。對中外電影作品呈現的教師形象進行研究,不是為了對比國內與國外的電影作品孰優孰劣,也不是對國內外教師教學水平進行對比評價。銀幕中所呈現的教師形象,不像律師、外科醫生或警察,“沒有花太多時間從事真正的工作,這與他們真實付出的努力相比,使整個K-12年級,特別是中學階段教師的專業性和吸引力都有所下降”(LeslieA.Swetnam,1992)。[12]也就是說,銀幕中的教師形象可能不能充分呈現實際的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但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圖像具有特殊的能力,它既能賦予思想或形象以生命,也能賦予團體以生命”(Bourdieu,P.,1996)。[13]日常生活中的影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我國不同地區教師教學的現狀,能夠引起社會大眾對教師專業形象的關注。對比國內外影片呈現的不同教師形象,促使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促進學生發展以及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1.堅持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教師形象主要通過教學活動來體現,教師如何理解教學、實施教學,就會呈現相應的教師形象。教學不僅是一種知識傳遞與知識獲取的活動,它首先是學生作為主體確證自己的力量并發展提升自己力量的活動。[14]關注學生主體性,主要在于通過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促進學生自我的發展,而不是外在強調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我國影片中呈現的教師形象多為“奉獻型”教師,然而,新課程改革以來,新的課程理念的傳遞,使我國課程改革實施水平較高地區的教師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教師通過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吸收先進教學理念,并將理念運用于培養學生的教學實踐中。影片中呈現的教師多教導學生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考取大學改變命運,這種被扭曲的教育理念非常普遍。雖然,在我國的教師培養中非常關注教師的教學理念的先進性,但是在實踐中,簡單傳遞甚至強制接受書本知識的教育現象依然存在。為了實現真正的育人功能,教師應該要堅持“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理念。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1824~1870)稱:“固然,許多事有賴于學校的一般規章,但是最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于跟學生面對面交往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的心靈的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15]堅持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教師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學影響力,喚醒學生內生力量的發展,實現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學生發展路徑。2.培養教師多樣綜合的教學技能。與國外影片中呈現的教師形象相比,我國影片呈現的教師形象在教學技能的運用上比較單一。現實的教學實踐中,我國教師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缺乏跨學科知識融合的能力。由于現存的考核機制和教師準入機制,我國教師培養多是單科教師,教師具備較強的單一學科的教學技能,多學科融合的能力較弱。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多種學科的綜合作用。因此,我們應注重培養教師具備多樣綜合的教學能力。其中,需要重點培養跨學科教學的能力以及教學反思能力。教師不僅要深化學科知識結構,也需要學會融會貫通,在教學中進行跨學科知識的聯結。除了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師對教學實踐的領悟、反思和改進。因而,有研究者提出教師是“反思型實踐家”,既具有充盈的“實踐性智慧”,又具有質疑、批判精神,是注重對話與合作的“反思型實踐家”,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訴求的新型教師形象。[16]“反思型實踐家”的教師形象既對學生的成長進行實踐引導,也對自身的專業發展做出思考。教學反思重在教學實踐過程的反思,即關注對教學實施的過程、方法、途徑等方面的分析,而不僅僅分析教學結果。3.發揮教學情境中多元主體的力量。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一環,需要在日益復雜的教育情境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體現“智慧型”教師形象。智慧型教師形象主要體現在,教師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17]這種洞察力不僅僅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課上的觀察,還包括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的各種因素。學生的心理因素大多受所生活的家庭情境與同伴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當前家長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機會增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家長及學生主體的影響。正如中外影片中所呈現的,“反思實踐型”教師能夠迅速把握學生的生長環境以及借助學生同伴的力量幫助其成長。影片中也強調教師同伴合作、學校環境以及社區的力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應充分利用學校情境中的同伴互助和學校提供的條件,充分利用校內外多種資源,以教學活動為領導,引領多元主體服務于教師教學,從而提升學校教學質量。
作者:齊方萍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 上一篇:簡述現代插畫對電影海報的影響
- 下一篇:簡述電影《找到你》的女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