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中的愛心教育評析

時間:2022-11-19 04:16:49

導語:《嗝嗝老師》中的愛心教育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嗝嗝老師》中的愛心教育評析

摘要:教師的愛心能讓學校教育更富有溫情和活力。印度電影《嗝嗝老師中的主人公奈娜是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她秉持包容關愛、尊重信任、嚴慈相濟、因材施教的思想從事教育教學,最終使眾人眼中的“差班”9F班學生的潛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fā)展。奈娜老師不僅兢兢業(yè)業(yè)教給學生知識,而且用全身心的付出促進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片中的愛心教育思想與實踐值得深入探討和學習。

關鍵詞:印度;教育電影;《嗝嗝老師》;愛心教育

愛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情感需要,受教育者離不開愛的呵護與引導。“愛并非是一種消極的沖動,它包含著關心、尊重、責任和理解多個因素,是內在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愛也是對幸福和發(fā)展的積極追求,這種追求是建立在人類愛的能力之上的。”[1](P43)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充分展現了教師的愛心付出對教育教學尤其是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影響,以至于2018年一經上映,便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該片中的主人公奈娜是一名圖雷特氏綜合癥患者,患這種病癥的人會不由自主地不斷發(fā)出類似打嗝的聲音。正是這種原因,盡管她十分優(yōu)秀,但在面試的過程中屢屢受挫,前后被18所學校拒聘。令人感動的是,在她不斷的堅持之下,終于獲得了從教的機會,成為母校圣蒂克中學9F班的專職老師。但令人生畏的是,這個班是全校“最難搞”的班級,因為這個班的學生是眾人眼中的“差生”,他們自暴自棄、調皮搗蛋、不服管教。對身有生理缺陷的奈娜老師而言,特別艱難的是,不但要面對學生的種種惡作劇,還要面對同事的誤解與排擠。而令人嘆服的是,奈娜老師憑借自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以及對學生的一片真心,終于使9F班走出迷茫、奮起直追、煥然一新,并由此得到了全校師生的認可和尊重。

一、以關愛包容為視角的愛心教育

(一)關愛學生的成長。作為教育者,出于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對受教育者個人發(fā)展的美好期待,會積極主動、無怨無悔地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奈娜老師小時候因為圖雷特氏綜合癥飽受嘲諷,但圣蒂克的可汗校長給予了她尊重和平等的待遇,呵護了她幼小脆弱的心靈。當奈娜長大成為老師后,便自覺地將校長的這種愛心教育延續(xù),以赤子之心愛護9F班的每一位學生。教師關心學生和熱愛教育是相統(tǒng)一的,這種情感和行為既體現了崇高的職業(yè)理想,也是有效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手段。[2]影片中,奈娜老師會為學生爭取級長勛章的權利,為他們課后補課,請他們吃飯,讓他們在歡愉的氛圍中學習,關愛他們的心智發(fā)展、生活難題和道德困境。不難發(fā)現,在這種教學方式和師生交往模式之下,教育活動便可以順利開展,也更利于學科知識的內化。大量實踐證明,關心愛護總會比一般的說教、規(guī)勸、懲罰更為有效。[3](P88)教育不能沒有關愛,關愛是教育的靈魂。教育并不是將知識從一個腦袋移送到另一個腦袋,究其根本而言,是師生間的一種精神交流活動。夏丐尊認為:“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少不了一個空虛。”[4](P1)愛心教育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教師只有主動關愛學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最終才能走進學生內心,幫助學生成長。就很多頑劣落后的學生而言,往往在得到教師的關愛與平等對待后才會開始自我轉變,內心深處愛的意識才能覺醒。教師在思想和行為上傳遞愛,學生才會收獲愛并回饋愛,這就是師生愛心互動的結果。(二)包容學生的缺點。包容心理是教師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一種豁達的心智狀態(tài),也是教師在日常教育過程中的一種人格魅力,它是對學生的不足、缺點甚至錯誤的一種理解和同情。[5]教師對學生的包容行為可以增強師生間思想情感的交流。當學生出現過失或犯錯時,富有包容之心的教師會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實際問題所在,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良性發(fā)展。影片中9F班學生由于出身貧窮,圣蒂克學校里其他班級的一些學生和老師經常對他們表露出歧視和嘲諷。在努力交好無果后,9F班的學生逐漸叛逆、荒廢學業(yè),并開始惡搞老師。在這種情況下,非常難得的是,奈娜老師包容了他們的叛逆與頑劣,并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奈娜老師在給9F班上第一節(jié)課時,因為自己不斷發(fā)出“嗝嗝”聲而在自我介紹以及點名過程中受到了學生的嘲笑和戲弄。出乎意料的是,即使這樣,奈娜老師仍然非常平和地他們介紹圖雷特氏綜合癥,并且諒解他們的惡作劇。事實上,這些孩子的錯誤還有很多,比如他們將奈娜老師坐的椅子弄壞,給她的電瓶車放油,“炸毀”教室窗戶玻璃等。影片特別感人之處在于,奈娜老師并沒有因為9F班學生的這些叛逆行為而放棄他們,更沒有否定他們發(fā)展進步的可能性,相反,她理解并包容了他們的叛逆與錯誤。整部影片再次確證,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人格魅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進取心和求學心理。從故事發(fā)展的基本情節(jié)來看,正是奈娜老師高尚的精神品質、豐富有趣的教學風格和對學生的包容關愛,最終使9F班的學生慢慢接受并信任了她。正如平時調皮搗蛋的阿提什所說的那樣:“你告訴我們,北極星懸掛在夜空,指引來往的船只。老師,我不知道那片星空在哪,但在地球上,你便是我的北極星。”

二、以尊重信任為視角的愛心教育

(一)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由初級到高級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當前兩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情感和歸屬需要屬于缺失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的話,就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和反社會人格。[6](P167)9F班的學生因為學校土地被征用而到圣蒂克學校上學,但因為來自“貧民窟”而與學校的老師、同學“格格不入”。正因為9F班學生在圣蒂克學校沒有得到應有的愛與尊重,缺少所謂的“人格與尊嚴”,因而出現了不服管教、調皮搗蛋等現象。奈娜老師是9F班的第八位老師。在了解班級基本情況后,她并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對他們“不屑一顧”,而是用行動表示尊重和信任,精心呵護他們內心敏感脆弱的一面。奈娜老師的教育智慧在于,她護衛(wèi)了9F班學生的自尊心,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在學校經常遭遇冷漠和嘲諷。自尊心是一種渴望得到他人重視和肯定的積極情感,能夠促進個人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監(jiān)控能力,并由此獲得自我發(fā)展的動力,學會自尊、自愛、自重。[3](P95)奈娜老師尊重學生的家庭出身和個體差異性,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因而呵護了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激發(fā)了學生的進取心以及自我教育意識。9F班的學生在遇到奈娜老師之前,愛與尊重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當奈娜老師給予這些學生充分的尊重與關愛后,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回應。奈娜老師尊重這些學生在興趣、性格、出身、智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不僅激發(fā)了他們自我實現的內在動力,也因此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正如影片中所言:“一般的老師教授知識,優(yōu)秀的老師教人理解。如果他更優(yōu)秀,那他就會告訴你如何運用它。有些老師也會激勵著我們。”(二)信任學生的能力與品質。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對學生現實能力、人格品質和發(fā)展?jié)撃艿囊环N肯定,是連接師生情感的一種紐帶。[7]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實質上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和愛護。奈娜老師始終相信9F班的學生,認為他們定會各顯神通、各顯其能,并能與9A班一樣取得優(yōu)異成績,獲得級長勛章。同時,奈娜老師也正視9F班學生的缺點與不足,并用她對學生的信任感來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影片中9A班學生阿克謝為了將9F班趕出學校,買通學校監(jiān)工向9F班泄露錯誤的期末試題,盡管有學生心動接下,但其他同學的勸說后最終選擇放棄作弊。在9F班被舉報作弊事件中,奈娜老師始終信任同學們的能力與品格,并與校長和瓦迪亞老師據理力爭。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是愛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尊重源于信任,只有真正信任學生才能更好地尊重學生和愛護學生。事實上,教師只有以尊重和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被重視和期待,進而對他們的學業(yè)成績、學習熱情和道德品質產生積極影響。

三、以嚴慈相濟為視角的愛心教育

(一)對待學生嚴而有情。愛心教育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毫無底線的。真正的愛心教育并不是一種溺愛放任的教育,過分的縱容會讓個體生命產生不適當的欲望,破壞他們通過自身努力以滿足個人需要的能力。[8](P168)教育中一味的慈愛會養(yǎng)成一些惡習,使學生無視規(guī)則和紀律,所以必須配以威嚴和紀律。但是,嚴格要求與關心愛護并不矛盾,嚴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的一種管教方法。教師對學生的管教應因人而異實施規(guī)約和批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管教合情合理,并沒有出格。在影片中,阿提什在圖書館因為對級長徽章的授予不滿而用言語侮辱阿克謝,導致兩人在圖書館大打出手。對此,奈娜老師立刻嚴厲制止并給予嚴肅批評。當被學生質問為什么站在阿克謝那邊時,奈娜老師說:“阿提什,我聽到你對阿克謝說了什么,就像瓦迪亞先生鐵了心要把你們9F班踢出去,你也鐵了心的要侮辱阿克謝。那你憑什么要哭訴,圣蒂克學校不接受我們,9A班不會接受我們。”由此可見,奈娜老師并不是一味地維護自己班的學生,而是基于實際情況公平公正地處理事件本身。當然,即便如此,奈娜老師還是認為,無論同學們犯了何種錯誤,9F班永遠是她的班級,她也永遠是9F班的老師。奈娜老師不僅要求學生自尊自重,而且教育他們只有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尊重。她的教育行為說明,教師不但要引導犯錯的學生,還要堅信他們有改正上進之心,從而促成其內心矛盾的積極轉化,進而提升道德品質。(二)對待學生嚴而有度。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嚴而有理、嚴而有格、嚴而有方。當教師在嚴格要求學生時,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把握嚴與慈的界限。關愛、包容、理解、尊重是嚴格要求學生的前提,沒有這些前提支撐,嚴格要求學生就只是冰冷強硬的手段,不可能發(fā)揮感化引導的目的。奈娜老師對9F班學生既有威嚴,也有滿心的關愛,所以該班學生對她教育用意深信不疑。與此相反,9A班的瓦迪亞老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瓦迪亞老師對學生嚴格而刻板,因而他班學生特別羨慕9F班快樂的學習氛圍。正因為瓦迪亞老師對學生缺乏應有的關愛和溫度,沒有把握好嚴格與慈愛間的限度,所以9A班的學生才會對他僅僅注重分數的教育教學活動表示不滿乃至憤怒。其實,瓦迪亞老師也是一位優(yōu)秀教師,只是教學方式過于嚴格,缺乏教育的溫情,以致于師生關系冷漠,還有一名學生走上了“歧路”。再者,尊重信任學生是教師的愛心表現形式,同樣,嚴格要求學生也是教師的愛心表現,兩者并不矛盾,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分寸。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愛和被愛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能促進教師成長,更能促進學生情感品質的形成。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言行、品格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以及行為方式。圣蒂克校長對待奈娜老師的態(tài)度,奈娜老師和瓦迪亞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都體現了這一點。嚴而有情、嚴而有度的愛心教育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品德的良好發(fā)展,自然也有利于教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四、以因材施教為視角的愛心教育

(一)善于發(fā)掘學生潛力。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教師理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接納他們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或者說,教師的重要職責是選擇適合每個學生身心特點的教育方法,使他們都能夠成為最好的自己。顯然,奈娜老師正是利用啟發(fā)式和體驗式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從而發(fā)掘了9F班學生的潛力,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一次學校開家長會,9F班竟然沒有一位家長參加。在這種情況下,奈娜老師自覺地去家訪,了解學生的各種具體情況。在掌握了本班學生的特質、志趣和家庭情況后,奈娜老師主動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結合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調整教學內容,以便讓每個學生的潛力得以發(fā)揮。比如,當了解到拉文德玩牌賭博并且計算速度比計算機還快后,奈娜老師便鼓勵他以后從事股市投資。當了解到克拉姆會修理汽車后,奈娜老師便引導他廣泛學習物理知識。片中諸如此類因材施教的故事還有很多,它們的啟示意義在于,當教師面對不同類型、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時,應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教育,盡可能地開發(fā)他們的個人潛能。也就是說,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才能和亮點,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而教師的職責就在于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揚長避短。9F班每個學生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不一樣的潛能,奈娜老師恰恰就是利用他們每個人身上的特質進行差別化教學,從而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釋放了各自的潛能。(二)善于運用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作為教師的一種基本素質,應當滲透、內化于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教育價值、教育管理、教育過程、師生交往以及教育目的、教育環(huán)境等。[9]對于教師而言,無論是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還是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都不能沒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奈娜老師用自己的愛心教育詮釋了教育智慧的獨特意義。為了讓9F班的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她在操場上利用“雞蛋點名”的方式講解數學中的拋物線,利用奧露躲避雞蛋的行為講解物理中的牛頓運動定律,利用籃球彈跳、稱重儀、體溫器等進行物理教學。為了強調知識的情境性和實用性,她專門在晚上帶9F班學生去海邊感受北極星的位置,向他們解釋水手和船長利用北極星指引方向的實例。由此看來,她的教育智慧的重要特色就是打破了具體學科和教育空間的局限性,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趣的教育情境中去體驗、應用、感悟書本知識。這種寓教于樂教育方式既顧及到了個體間的差異性,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也凸顯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莫疑春歸無覓處,靜待花開會有時。奈娜老師讓我們更加相信,教育是能讓教師得以傳播愛心的一門藝術,愛心教育既能造就優(yōu)秀的教師,也能造就優(yōu)秀的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的人生。[10]

參考文獻:

[1][美]艾•弗羅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李緒文.基于關愛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的教育藝術研究[J].教書育人,2019,(04).

[3]胡向榮.師愛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4][意]亞美契斯.愛的教育[M].夏丐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5]吳祥.教師課堂包容心理養(yǎng)成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0).

[6]馬斯洛等.人的潛能和價值[M].林方,(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7]張欣,馬多秀.論教師對學生的信任[J].教師教育論壇,2016,(01)

[8]余中根.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9]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02).

[10]陳國華.《奇跡男孩》與愛的教育[J].焦作大學學報,2019,33,(03).

作者:丁萌 張榮偉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