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電影生態文化景觀探討
時間:2022-05-11 08:44:55
導語:主旋律電影生態文化景觀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主旋律電影擔任著引導價值觀、承載意識形態的重要功能,其生態文化景觀表征著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生態學原則強調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聯系,自然與人文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構建水乳交融的生態體系。本文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為例,分析其以小人物敘事為主導呈現出的鮮活生動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命景觀。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生態文化景觀;小人物敘事;《我和我的家鄉》
主旋律電影是以弘揚社會主義時代主旋律為主旨,能夠激發人民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奮進的力量的電影作品①,既要從藝術角度滿足視聽上的感官和審美趣味,更從價值上承載著反映意識形態、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功能②。我國社會主義進入了新階段,指出,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走環保之路、走綠色之路、走生態發展之路。景觀是多元素的組合,是區別于其他區域的構成特征,是形成場景時間和文化的交織,是自然和文化的產物。生態源于希臘語“oikos”,具備“家”的意思,是有機體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生態文化景觀既承載自然的地表特征,亦反映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文化特征。《我和我的家鄉》中生態文化景觀的建構,映射著人民對鄉村發展的美好生活的期許,鼓舞著人民堅持生態發展的信心。
一、自然景觀:人與自然和諧之聲
自然景觀的呈現不僅能喚起受眾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和向往,更極大地增強了人民對祖國山川的自信,對綠水青山理念的認同。從青山如煙的貴州黔南苗寨,到沙塵滾滾的陜西毛烏素沙漠,再到碧波蕩漾的浙江千島湖,以及遍地金黃的沈陽稻夢空間,《我和我的家鄉》展現了祖國西南、西北、東南和東北各有千秋的自然景觀,搭建出一副多姿的鄉村百景圖。自然景觀不僅是對自然風光的呈現,更暗含著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建立,其中以《最后一課》和《神筆馬亮》兩個單元最具代表性。
(一)順應自然的綠水婉轉
《最后一課》取景于浙江省千島湖景區,悠悠綠水與山野風光更具幾分繾綣的韻味。影片通過還原場景的情節設計,將片中的現實空間與記憶空間聯立,從時間維度上隱含著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自然氣候和山脈等作為景觀中的大尺度因子,不易被人類改造,自然生態以大尺度因子為中心,延展出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復原記憶中的教室景觀是山林環繞中坐落一間小屋。綠意盎然的山林地貌投射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以及自然資源豐富的自然屬性。范老師記憶空間中一汪綠水、一只小船,送別的學生立于湖畔揮手,人情風味如山水悠悠的江南風光含蓄而婉轉。在以自然尺度為主導的生態中,人類尺度讓位于自然因子,景色秀美的村落閉塞窮困,教育成為發展的星火希冀。影片中人與自然的聯動并不緊密,自然景觀更多地只是作為故事的背景板而存在。范老師記憶空間與現實空間相交織的表現中,以建筑和人群作為分割錨點,自然景觀相去無幾———人類的發展不應影響自然。整體社會環境提升,而生態自然仍一如從前,既順應自然綠水青山的追求,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
(二)改造自然的金黃之歌
由導演閆非和彭大魔執導的《神筆馬亮》在沈陽稻夢空間取景,從連綿的向日葵到廣闊的稻田畫,一片金黃的東北風光盡收眼底。與《最后一課》中呈現的互不干擾的江南生態相反,《神筆馬亮》中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放大了人類尺度在生態中的作用。土地利用是人類對其所利用的空間的自然安排。一望無際的向日葵田和稻田是人類典型的耕地類土地利用。耕地要求砂土和黏土混合的壤土,廣闊的人類利用耕地實際上依賴于自然因素的支撐。在晴空下村民在田野間種稻,連綿不絕的向日葵灼灼盛放,人類借助于自然生態得以棲居,又反哺以遼闊壯麗的自然景觀。以耕地為錨點,自然因素的支撐與人類因素的奮進,自然與人的關系在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自然規律中尋得平衡。以營造自然景觀發展旅游業,經濟發展與自然風光兼而得之。馬亮作為扶貧第一書記,領導村民以創意十足的稻田畫營造村莊特色,呈現著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農民創作稻田畫自然景觀,反映著綠水青山正等同于金山銀山,以自然景觀推動鄉村發展,從而實現自然與經濟發展的統一。
二、人文景觀:小人物敘事的交響
隨電影藝術的發展,主旋律電影業已逐步從臉譜化人物走向多元。《我和我的家鄉》從小人物敘事切入,通過一個個貼近生活的鮮活立體的人民形象,使故事充滿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同時,也通過反轉的手法表現小人物的選擇和轉變,呈現著小人物閃爍的大夢想。企圖聯合表舅冒用醫保的張北京為親情舍棄個人愿望,荒誕的發明家黃大寶懷揣著為家鄉建設物流的夢想。偉大交織在平凡之中,微小孕育著無限力量,中國夢的每一步都落實在小人物們聚沙成塔的點點滴滴間。
(一)市井溫情小市民:張北京
導演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中,張北京延續著《我和我的祖國》中的那股子熱心,展現其小市民身份下的復雜面,使故事充滿了市井的煙火氣。張北京終于攢夠買車的錢,正欲實現成為專車司機的夢想時,表舅忽然因患淋巴瘤登門借錢。一心準備買車的張北京一開始推脫了請求,表舅問起電腦屏幕中張北京看了很久的車,張北京立刻合上了電腦;表舅提到桌上的存折,張北京立刻將存折扔進了垃圾桶。正是這樣有自身愿望的個人利益訴求,在親情的一步步推進中,舍棄個人利益擁抱親情的選擇才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二)荒誕發明夢想家:黃大寶
《天上掉下個UFO》中,黃大寶的設定中加入了更多時代色彩,一邊設計各種荒誕的發明,一邊在直播中講解。幽默是將一方的地位放低,呈現為對比式的優越感③。通過對黃大寶一系列荒誕的設計和喜劇橋段的安排,其人物形象呈現為低于大眾的地位,而后揭開他一直夢想著為家鄉物流做貢獻,致力于設計物流工具的愿望,整個人物得到升華。其心理地位從低于大眾轉為高于大眾,營造出小人物也有大夢想的心理反差,易于觀眾在接受反差的同時對小人物也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出貢獻的觀點產生認同。
三、生命景觀:人情與鄉村發展的奏鳴曲
生命景觀呈現為自然與人文的共鳴,躍升為一種抽象的精神文化景觀,隱喻和象征著人們的精神世界④。《我和我的家鄉》以鄉情、人情為主題色彩,立足于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略,層層推進地展現著進入新時代以來科技的進步和鄉村的發展變化,呈現出人間溫情與綠色發展交織的祥和氛圍。
(一)濃濃親情引出發展的成果
親情是《北京好人》的重筆,農村醫保的普及和完善是其家鄉變化的著力點。在實現成為專車司機的愿望和借給表舅手術費的選擇間,張北京想出挪用醫保的歪招。直到事情敗露,他自費幫表舅交了手術費,完成了親情戰勝個人愿望的升華和轉變。而表舅從遞給張北京兒時愛吃的大白兔奶糖,到為避免牽連張北京而承認自己偷卡,在影片中承擔著更為主動的行動者角色,促使張北京轉變。而后二人回到家鄉,才發現農村醫保已經擁有與城鎮醫保相同的服務保障條件,急于趕去村里報銷。借此展現出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完善和醫保制度的全面普及。從親情到公共服務的關懷,映射著人間的溫情和醫保給人帶來的便利和惠民。
(二)融融鄉情匯聚發展的期盼
鄉情是《天上掉下個UFO》的核心,從旅游行業到物流發展,呈現為鄉村發展戰略的指向之一。UFO事件一出,村長立刻聯合商人以UFO作為噱頭,大興旅游業,原本落后的阿福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態勢。為避免謊言拆穿影響阿福村的發展態勢,村長等人竭盡全力,從用柴油偽造UFO降落的痕跡到同發明家一起掩藏自制UFO模型。發明家看似不靠譜的“滾蛋”、UFO等發明都立足于改善山村交通,人物行為的荒誕與其崇高的目的構成了鮮明對比。一方面,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振興家鄉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另一方面,也呈現出旅游業和物流業的發展改善了鄉村面貌的縮影。(三)師生情誼共訴發展的感恩《最后一課》從微觀的師生情出發,到不畏艱苦的獻身精神,再到面貌一新的鄉村場景,展現著人情的溫暖和鄉村的發展。一方面,當年在村莊里曾受到老師教育的人們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為身患老年癡呆的老師盡心竭力地還原當年的情境;另一方面,老師身處國外多年后仍沒忘卻當年執教的經歷,牽掛著村里的每一個學生,濃厚的師生情誼呼之欲出。隨著還原課堂的進程推進,片中展現出了當年任教條件的艱苦。用“十年就這么一個老師”映射了老師不畏艱苦、為教育事業付出的奉獻精神。最后,通過現實空間和記憶空間的閃回對比,凸顯了現今鄉村的繁榮,立足于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現,展現出在各種扶貧政策下進入新時代的鄉景白描。
(四)抗沙英雄構建發展的斗爭
《回鄉之路》從防風治沙的角度出發,既呈現了惡劣環境下的農村發展,又歌頌了不忘家鄉建設家鄉的人文情懷。影片先塑造了主角騙子的形象,而后反轉為抗沙治沙的英雄,形成強烈的反差,展現著一位略顯狼狽的小人物因熱愛家鄉而投身于家鄉建設的精神。而因直播走紅的女主播則呈現為建設家鄉意識的喚醒和從意識到行動的轉變。一方面呈現了直播給鄉村發展帶來的契機,另一方面傳達了在艱苦地區人們建設家鄉的努力與成就。影片中最后出現的多個真實的抗沙治沙英雄將短片的藝術空間延伸至現實空間,將電影的感動蔓延至真實生活。
(五)扶貧書記展現發展的崇高
《神筆馬亮》謳歌了放棄個人利益而投身于集體事業,為更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個人情操,起到了優秀的價值導向作用。片中從正反兩面反映著偉大理想的實踐和力量。一方面是以馬亮為主導的投身鄉村建設事業的有志青年和其樂融融的鄉村氛圍。馬亮為回報鄉村而決心去扶貧,在村里廣受擁戴,為幫馬亮圓謊,村民還自發準備假發、集體靜止。歡樂情節的背后是書記與人民一條心共建設的融融氛圍。另一方面則是以秋霞為主導的注重個人利益的思想轉變。一開始因為被派去扶貧而直接鬧到辦公室,反映著將扶貧視為苦差,將出國研修奉為圭臬的思想。在親眼見證了欣欣向榮的新型農村和個人矛盾沖突后,以個人利益為重的思想轉變為個人為集體利益服務的更高價值選擇。
四、結語
《我和我的家鄉》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到生命景觀,呈現著小人物敘事下人情溫暖與綠色發展的交融,以藝術的形式反映著人們對美好鄉村生活的向往。在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關鍵階段的時代背景下,能夠從藝術上鼓舞人心,反映正確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引領人民取得勝利。
作者:張余 劉迅
- 上一篇:造型設計與工業設計思維方式轉變探討
- 下一篇:中學化學教科書醇類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