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改進對策

時間:2022-12-02 08:36:57

導語: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改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改進對策

一、引言

媒體是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種媒介體系,是在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體之后衍生和發展的由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的媒體形態。事實上,新媒體對以電視媒體為首的傳統媒體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媒體固有的傳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媒體長期以來積累的品牌優勢。因此,本文認為,廣播電視媒體只有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才能逆流而上,在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一)新媒體帶來的積極影響

(1)接收方式多元化。現如今,各大門戶網站都開設了自己的新聞專欄、微信微博平臺、手機APP等,這大大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讓信息獲取變得空前容易。除此之外,網絡視頻也能實現用戶們更直觀全面地了解新聞動態和收看新聞重播的意愿。如今,網絡視頻的質量也越來越好,清晰流暢的播放質量拉攏了部分電視媒體的忠實受眾。手機4G、3G網絡的普及發展也實現了新聞節目視頻隨時隨地地收看。新媒體的多元化接收方式減小了傳統媒體被時間、地域所束縛的局限性,彌補了傳統媒體在發展史上的空白頁。(2)傳受互動便捷化。以微博、微信為首的新媒體產品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人群中,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人是其最重要的受眾。微博作為一個積聚強大信息的平臺擁有著傳統媒體所難以企及的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寫狀態、鎖定地理位置這樣的方式第一時間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更可以圖文并茂地來進行傳播,說不定一條微博就成了新聞頭條。網絡論壇、微話題討論等互動方式也在新媒體的傳播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網友們的一些評論、心聲也會經常作為有效素材運用于報紙、廣播、電視之中。如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千里共良宵》為代表的廣播節目就采取了新浪微博、百度貼吧以及發送短信的方式與聽眾進行直播互動,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傳者與受者的互動性。(3)線索來源豐富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每一位新媒體平臺的使用者成為“自媒體人”。他們所生產和傳播的大量信息,都為傳統媒體如電視等提供了新聞線索來源。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電視新聞節目中經常在報道新聞時插入個人的微博截圖,在豐富了信息線索來源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體察民情、關注民聲。而在一些地方臺的民生新聞節目中,主持人也經常會在節目結尾時提醒觀眾們對欄目的官方微博進行私信或留言,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

(二)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

(1)把關人缺位,傳者素質不高。新興媒介的參與者是面向所有人的,每個人不僅可以“現場直播”,還可以隨時更改和刪除。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提出的“把關人”理論告訴我們,傳播組織決定著什么樣的新聞信息能夠進入大眾傳播渠道。新媒體的這種隨意性將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成果認可度大大降低。這種非專業人員的微傳播離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還有一定距離。(2)信息質量下降,重復性信息增多。除了由于“把關人”缺位造成的虛假新聞泛濫外,重復性新聞信息也前所未有地增加,這種現象在新媒體領域表現得也尤其典型。以微博為例,關注的人越多,那么博主可能看到的信息越多,但同時會發現重復信息也越多。因為同樣的一個新聞熱點,可能有很多人在關注和轉發,那么關注的粉絲越多,這種新聞信息的重復性無疑越明顯。(3)娛樂化傾向助長了現代人的浮躁心態。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特征得到了盡可能的放大,但是,新聞的嚴肅性并沒有隨之被放大,而是淹沒在娛樂化的浪潮之中。在此背景下,新媒體往往以迎合消費時代大眾的娛樂心理需求為己任,并在最大程度上對這種消費娛樂心理給予滿足。新媒體助長現代人的浮躁心態。首先,因為新媒體信息傳播碎片化所導致的“連續性缺失”。前一秒,受眾還在為交通事故離世的某人而悲傷,下一秒,他們便可能因為兩位明星的結合而開懷。其次,新媒體使得新聞信息的“不確定性”增加。這種“不確定性”,源于受眾身處信息中心,接觸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沒有依據、毫無關聯、支離破碎或者流于表面”。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受眾很容易將事件的一部分當作事情的全部,結果成了盲人摸象。而一旦受眾沉迷其中,便會出現娛樂化的心理傾向。

三、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編導創新路徑

(一)新舊融合,打破常規性

以往的電視媒體都是需要依靠團隊甚至是個人的力量來完成,只是單薄的媒體人的智慧結晶。而現在,光靠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只能是辦自己的節目,而不是辦觀眾愛看的節目。要想讓電視新聞變得讓觀眾們喜聞樂見,必須要站在受眾的角度看問題,也就是要讓受眾朋友們主動參與進來。于是,就有了電視臺推出的自家新聞網站、APP客戶端、微信平臺等等。目前國家臺、省臺、地方臺各個層次的新聞節目都有著順應時代變革而做出調整的策略。不少節目專門設置了相關板塊甚至直接開播了全新的相關欄目,很好地帶動了觀眾們的互動性與參與度,極大地提高了觀眾們收看電視新聞的熱情。前面說過新媒體時代對于電視媒體而言,是利弊共存的。單單從新的傳播技術、傳播手段和傳播理念來說,借鑒得當會給電視新聞節目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電視媒體應充分把握和利用新媒體,突破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生產方式,增強互動、評論、分享等功能,電視新聞節目也將擁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新媒體的融入雖然為受眾提供了更為個性化的自由的交流空間,但也為節目的正常播出和日常監管帶來了一定考驗。所以,這個融合度一定要把關好,既要做到打破常規,卻又在正常的范圍控制之內。

(二)創新形式,穩固受眾群

在這個無論人事都需要創新的年代,唯有拿出創造性的東西、轉變慣性思維才能進步發展。新媒體給電視新聞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是時刻存在的,而創新則是電視新聞節目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源泉。當下,上到央視《新聞聯播》,下到地方衛視的新聞節目,都想方設法地去創新節目形式,以在提升競爭力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受眾來保持“新聞立臺”的宗旨。現在,越來越多的“說新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收視率創下新高,如遼寧衛視的《說天下》、安徽衛視的《每日新聞報》等。此類節目在策劃之時,都會讓觀眾主動參與到新聞話題的討論當中來,并且會將觀眾們的看法滾動播出在電視下方。所以,“說新聞”節目在以主持播報方式改革為主的前提下,在信息采集、內容選擇、編排制作和節目播放的各個環節也在鼓勵創新,也在嫁接新媒體。雖說此類節目不像《新聞聯播》那樣嚴謹,以說話聊天式地形式展開,甚至還有些調侃性、幽默性的話語,有些還配有道具助興說辭,但在這其中依然要始終堅持思想性、知識性、傳播性、觀賞性相統一。總體說來,新聞的創新改革始終不能脫離百姓。那么,在年輕群體分流至新媒體的情況下,生活服務類的新聞節目應該多加增設,以滿足較低文化水平的受眾及老齡受眾的需求。

(三)樹立品牌,吸引受眾群

廣播電視要想吸引受眾,挽回被分流出去的受眾群,需要品牌效應的影響。不管時代怎樣變化,越是沉淀的東西越是精華,正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一樣。一個好的品牌效應始終能帶動一批人為之瘋狂,只要品牌在,就不怕沒有受眾群。打造具有品牌性的電視新聞節目,不僅要依靠電視媒體的權威性,還需要從主持人的知名度等諸多方面全盤考慮。首先,廣播電視編導必須找準定位,了解受眾所需,明確受眾的興趣點所在。例如,可以通過市場調查、節目反饋等途徑來了解哪些是受眾關心的、關注的,而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地進行節目策劃。其次,找準符合節目特色、有影響力的主持人。播報新聞,作為黨的喉舌,不可一意孤行,而應該在滿足受眾滿意度的前提下,拿捏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既能代表黨來說話,又能站在群眾的立場說事。一個好的主持人也是帶動節目收視率和培養觀眾忠誠度的關鍵要素。最后,以廣播電視編導為主體的電視節目制作隊伍,必須充分發乎團隊精神,集思廣益,盡可能地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從整體上來把握整個節目的制作,從而打造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品牌節目,吸引更多的受眾。

四、結語

對于廣播電視編導而言,新媒體背景下,首先要從自我觀念上進行更新,然后借助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等因素,創新電視節目的形式,提供更多優質的節目產品,實現電視臺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

作者:郝祎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