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8 08:22:00

導語: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論文

概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同時是高度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國家。為維護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國家,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歷代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建立了復雜龐大的郵驛傳播制度進行信息控制,而對于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則屬于跨文化傳播。本文指出,可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運用政治傳播和文化傳播原理去分析少數民族新聞史的變遷,這樣可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得到有力的解釋。這樣,也許可以使我們發現那些被大量細節掩蓋著的少數民族新聞重大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跨文化傳播,政治傳播

1913年(癸丑年),是中國報業史上的災年。袁世凱為了達到專制獨裁的目的,派人刺殺宋教仁,解散國民黨,鎮壓了國民黨的“二次革命”。與此同時,袁世凱對國民黨系統的報紙和其他反袁報紙進行摧殘,大批報館被查封,大批報人被殺害。到1913年底,全國報紙由年初的五百多家減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稱“癸丑報災”。

但是,同時有幾份少數民族報刊卻在此時創刊了。他們是《蒙文白話報》、《藏文白話報》、《回文白話報》。

為什么會在報業萬馬齊喑的時候,“怪異”地出現這三份報紙?

一,從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怪異”現象說起

說到這三份報紙不能不提到蒙藏事務處(后改蒙藏事務局)。其實,中華民國成立后,標榜五族共和,在中央設蒙藏事務處,1912年7月24日成立蒙藏事務局,該局直隸于國務總理。擔任第一任總裁的是《嬰報》的創辦人貢桑諾爾布。

《蒙文白話報》、《藏文白話報》、《回文白話報》均在1912年9月開始籌備,1913年元旦由蒙藏事務局領導創辦的,由其辦報處具體負責。辦報者的主要人選由蒙藏事務局總裁貢桑諾爾布選聘。第一位總編纂徐惺初。他在白話報周年紀念詞中說:“本報梓行,迄今一期,經始之際,仆承總裁之命,謬膺總編輯一職?!鞭k報處陳容整齊,設有總編纂、總經理、漢文主任、蒙文主任、藏文主任、回文主任、漢文編輯、蒙文藏文回文編輯和錄譯員,以及庶務員、繕寫、校對等編制達29人,還在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等省各地駐有選聘的訪事專員21名。

可見其中有很強的政府行為在里面。

我們來看這三份報紙的板報宗旨:

例如《藏文白話報》,從欄目的設置和內容來看,《藏文白話報》更像民國時期蒙藏事務局的“政務公報”。藏漢兩種文字印刷,擴大了報紙的影響范圍。不僅漢藏民族可以閱讀,對于關注西藏事務的,只要粗懂漢文的其他民族也可以閱讀,該報總纂徐敬熙稱:“發刊以來,邊陲各界大受歡迎??l請益之文電絡繹不絕于道,益堅邊氓內鄉之心?!辈⑶覐娬{邊境安定與民族團結,“其文字收功,遠軼于武力”。

又比如:《回文白話報》,它是民初回族刊物。1913年1月由蒙藏事務局創辦,月刊。每期封面印有交叉擺放的兩面五色民國國旗。該刊由王浩然主筆,張子文任編輯主任。鑒于當時封建初傾,共和方興,“邊務吃緊,外人干涉著著進行”,“英俄等國窺伺”,“均有白話報暗為傳布”,故《回文白話報》以“開通邊地風氣,聯絡感情”,“講解共和之真理,消弭昔日之嫌疑,使其傾心內向,以杜外人覬覦之漸”為宗旨。該刊“發刊詞”明確表示:“以中華民國優待蒙、回、藏,與以前君主專制時代不同;蒙藏事務局優待蒙、回、藏,與以前理藩部時代不同,取其施行政令,公布周知,免致傳聞失實”,并期冀“蒙、回、藏同胞以中華民國為前提,合力并進”。

由此可知,這是一份面對全體回族,特別是邊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宣傳國家統一,抵制英俄等國分裂活動的雜志。其內容包括圖片(照片)、法令、論說、要聞、文牘、雜文、問答、小說、文件等諸多方面。

新聞信息的傳播在這里已經有很大的政治傳播的成分在內了。

該刊創刊號刊有關于“聯合五族組織新邦,務在體貼民情,敷宣德化,使我五族共享共和之?!钡摹芭R時大總統令”,以及《論五族共和之幸?!贰ⅰ睹刹厥聞站盅馗镉洝贰ⅰ吨袊姆Q中華民國是何意》、《合群思想》、《猛回頭》、《記飛行艇》等文章。此外,還在“文牘類”中發表了王振益(友三)、王寬(浩然)、張德純(子文)、安禎(靜軒)四位教長領銜,安鏡泉、丁慶三等二十四位回族群眾共同簽名的“全體回族”上“大總統”之呈文,其中稱“共和政體宣布,億眾歡騰”,“五大族為一家”,是“千古未有之美舉”!那這些報紙的效果又如何呢?

《回文白話報》很受邊疆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人民喜愛。1913年8月20日《新中國報》曾報道說:《回文白話報》“不惟可以增長該三族人民知識,并且曉然共和統一系為四萬萬同胞謀幸福?!辈⒘信e了藏族“柯春科寺大剌嘛香輩奉讀之下,視為神奇世寶,日與大眾講說,且供奉殿中,漸次影響傳播民間;而林蔥各土司群詣辦公長官行署,多方要求,電達中央添賞數份”?!痘匚陌自拡蟆吩谵D載這一則報道時表示:“本報出版以來,雖承蒙、藏、回三族人民之愛讀,然不敢以之以自信”,一面再次申明:“區區之意不過欲我五族人民共和一軌道,進化于大同耳”。

那么這樣的報刊的結果怎樣?又會因為怎樣的原因而????

至1914年5月,因蒙藏事務局財政負擔過重而與《蒙文白話報》、《藏文白話報》同時休刊。

以政治任務而開始,又以非急迫的政治議題而屈從于財政壓力,被自行???梢娖潆y以自身發行量維持生計。其實不難發現,這些早期的少數民族報紙更多是在做政治傳播。

我們在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的長河中,還可以看到,政治傳播在新的政治語境中具有了新的意義,這一點有別與封建中央集權制的政治傳播。

比如,“”動亂的10年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特殊發展的年代。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跟全國的新聞事業一樣,成為重災區。絕大多數民族文字報刊被查封,或被迫???,保留下來的主要是自治區首府的黨委機關報或者歷史比較悠久的幾張報紙。這些報紙,除了以少數民族文字印刷發行之外,已無特色可言。再有,絕大多數民族文字報社實行軍事管制,民族新聞工作者以莫須有罪名遭到迫害,各種專業技術人員銳減,“”之后出現了人才的“斷層”。

少數民族新聞史學者白潤生指出:“雖然如此,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民族團結政策還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即是在黨的新聞工作傳統遭到嚴重破壞的十年浩劫中,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業也有新的發展,尤其是在廣大民族新聞工作者逐漸認清的倒行逆施后的70年代,又有一些民族文字報紙創刊、復刊。如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察布日報》的蒙文版就創刊于1971年。又如少數民族文字的《參考消息》在動亂的十年中又增加了哈文版(1975年8月1日創刊)和蒙文版(1973年4月1日創刊),1975年開始向全國發行。維、哈、蒙三種文字的《參考消息》都由新疆日報社翻譯出版?!叭N民族文字的《參考消息》都從幫助廣大少數民族干部、知識分子和各界群眾開闊眼界,認識世界,正確分析和判斷國內外形勢,滿足少數民族日益增長的新聞欲的角度出版發行的。…民族地區的電視事業也在這個階段誕生發展。內蒙古電視臺和新疆電視臺都籌建于1960年,1970年兩座電視臺開始播放黑白節目,揭開了自治區電視臺歷史的第一頁。云南電視臺1969年10月正式播出。這個階段,還有一批地州盟的電視臺創立,1971年包頭臺創辦,1973年呼倫貝爾臺創辦,1977年延邊臺創辦,等等。民族地區電視事業的誕生為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又增強了一個年輕的伙伴,電視事業從無到有的飛躍不能不讓人高興?!?/p>

在中國歷史上,中央政府為維護中國領土統一,加強對中國邊疆的控制,由政府組織出面辦報等其他創辦傳播媒介的行為毫不奇怪。新中國的少數民族傳播行為,與封建社會傳播行為必須區分,且必須抓住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歷時性與共時性,分清在不同政治語境中,有著不同的政治傳播行為。這不僅僅是個新聞史學范式轉換的問題,也是一個學術研究的邏輯前提。

這些都必須放在政治傳播的理論框架內來解釋,否則我們如何理解一些少數民族報紙的消亡。比如,少數民族報紙的《正宗愛國報》1913年后,該報加強了揭露時弊、抨擊袁世凱政權的腐朽和日趨不得人心狀況的力度。7月26日,該報刊出關于警察、士兵與議員生活及相應工資對比的“時評”,被袁政府找到借口,于7月28日責令???,8月1日將“總理”丁寶臣逮捕,罪以“惑亂軍心,收受亂黨資助”等名目,于8月19日晨,將其殺害,該報亦就此終刊。

這從反面看出了中央政府的權力意志,兩種少數民族報紙的不同境遇,反映了他們共同的功能,也說明了少數民族報紙并不具有“特別的生命力”。

二,政治傳播是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主要內容

那么這一中國新聞事業史上“怪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同樣的少數民族報刊在同樣的時代背景遭遇到生死迥異境地。我想這一現象清晰地顯示了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歷代的高度中央集權的中央政府為維護多民族大一統局面,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安定團結,在行政上,為加強了對少數民族政治思想文化控制,實行了跨文化傳播,而整個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亦在此宏觀背景下展開,延伸,壯大或者出現暫時性的倒退。

同樣地,對于非少數民族的新聞傳播行為,亦是具有強烈的政治傳播色彩。

比如,一些學者認為的最早的中國古代報紙──唐朝的官報。

“進奏院”的情報機構是從唐朝中期正式建立的。這是一種地方駐守在中央的了解情況的聯絡機構,頗為類似現在在首都北京的各省、市、自治區的駐京辦事處。這一機構定期把中央或首都發生的一些政界、軍界大事,包括官員的任免、軍事快報、皇帝行蹤等,向本地區的首腦人員匯報,這些首腦人物在當時具體來說主要是節度使。

進奏院最早起源于每年各地朝集使在京城居住的臨時房舍。從唐太宗貞觀年代起,才開始正式由有關部門給他們建造專門邸舍。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由于藩鎮逐漸強大,都需要在京師安排自己的耳目,及時了解中央的動向,因此正式改名為“進奏院”。這名稱表面上好像是地方及時向中央“進奏”本地情況,但實際上主要任務是收集中央和其他各地的情報。到唐朝后期,這種進奏院在長安多至50多個。

進奏院的官員級別較高。最高時,他們的職位相當于中央的御史大夫,即副宰相的級別。他們自有一套通信系統,但主要還是利用官驛的設備。

進奏院的出現,促進了一份新聞報紙的問世,這就是《開元雜報》。新聞史家們認為這是我國第一份報紙。《開元雜報》是一份雕版印刷的文書,是由進奏院人員編輯的。內容包括從各處進奏院收集來的軍事、政治情報。不定期出版,每期單張,字數不多,大體上每行15字,每頁13行,一律楷書大字,有界欄而無中縫。從其印刷的份數和讀者面來說,這份報紙還比較原始??上У氖且驗楫敃r印得很少,讀者又僅限于進奏院的少數上層官員和各地節度使,所以遺留于世極稀。盛唐時的《雜報》保留到中唐時期的已寥寥可數了。中唐人孫樵曾見過數十百條,其內容有:“某日皇帝親耕藉田”,“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某日諸蕃君長請扈從(跟從皇帝)封禪”,“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在朝廷上爭論)”等等。

大體上相當于現在日報的每日要聞。可惜的是,自孫樵后,人們就很難見到了。如今我們只是從孫樵的《讀開元雜報》一篇文章中才知道那時有這樣一份報紙。

但是,從進奏院的機構和《開元雜報》的問世,我們可以了解到隋唐時期通信事業的發展,了解到《雜報》和各地郵驛的密切關系,了解到那時消息的暢通,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郵驛事業的發達。

其實,不光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而整個古代新聞傳播史都在政治話語與政治議題中打轉,很難擺脫這些政治傳播的糾纏。不難看出這些最初的報刊的出現是為滿足當時的政治交流傳播的需要,一種協調政治上下關系的需要。

這也顯示了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功能:監控環境;協調社會關系,傳承文化。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活動亦得到了在政治上文化上強大的功用。

而所謂“政治傳播”,更是直接體現了“監控環境,協調社會關系”的傳播功能。政治傳播學者邵培仁先生說:“所謂政治傳播,是指政治傳播者通過多通道、多媒體、多符號傳播政治信息,以推動政治過程、影響受傳者的態度與行為的一種對策。政治傳播是政治的喉舌,是一定階級或利益集團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實施的一種活動或手段?!?/p>

國外學者費根(R·Fagan)在他的《政治與傳播》一書中說:“凡是與政治制度的功能有實際的或潛在的影響的一切傳播活動,都是政治傳播活動。”

而陳謙在《傳播、政治傳播與中國古代政治傳播制度體系》一文中對“政治傳播制度”有如下定義,即政治統治者為滿足信息控制的需要而制定和施行的使信息傳遞、擴散、存儲等活動程式化的模式。

可見,中國古代郵驛制度的本質更是一種政治傳播的信息控制方式。

而政治傳播是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主要內容,一部少數民族傳播史就充分地表現了這一點。

三,政治傳播理論與文化傳播理論是解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的最佳理論工具

如何解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此種宏觀背景,本文認為政治傳播理論與文化傳播理論是解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的最佳理論工具。

歷史學家給我們提供了思路。劉青峰,金觀濤在《興盛與危機》提到,“許多歷史學家十分注意中國封建國家的特點——以強大的中央集權克服分散性。他們認為,這種專制主義國家組織了巨大的官僚系統,依靠政權力量推行重本抑末、閉關自守、把鹽鐵礦及手工業置于官辦的經濟政策,依靠政權力量獨尊儒術對思想文化嚴密控制,這些政策有效地延續著封建制度,遏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這種學說著重從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來探討中國封建社會停滯性問題,并在揭示中國封建國家機器的特點及其如何發揮全面控制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p>

兩位作者提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假說:“一體化結構”(“超穩定結構”)

“實現了一體化結構是中國封建大國和其他封建國家在結構上的重大差別。我們前面提到,一體化意味著把意識形態結構中和政治結構中的兩種組織力量仍合起來,形成一種超級的組織力量。那么,一個社會要利用一體化來組織一個穩定的封建大國,在其意識形態結構和政治結構中就必需具備如下一些條件:①社會上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可以執行聯系功能的階層;②這一階層必須具有統一信仰,并具有積極的統一的國家學說;⑤必須在全國范圍實行官僚管理的郡縣制。④利用具有統一信仰的階層組織官僚機構,對全國實現統一的行政管理?!?/p>

而郵驛制度和階層組織官僚機構本身就是在不斷進行政治傳播內容,而且多以新聞傳播的方式發出,增加即時性和控制力。

讓我們粗考察一下這種跨文化傳播和政治傳播在“大一統”政治學的作用。

自中華多民族局面形成以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就沒有停止過。雖然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文化交流的內容、形式和規模都不一樣,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不同時期存在不同的傳播機構,但中華各個民族進行交流的需要、愿望和迫切性是完全一致的。也正是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國不同地區的文明得到了交流融合和促進。例如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出現,南北朝時代各個少數民族的發展。

“每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夠在同域外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文化的開放性就表現在這里?!睘榱吮WC自己文化的正常發展并及時地、連續不斷地吸收來自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營養,多個地區和民族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對外傳播媒介的建設就是這種探索和努力的有效工具與手段。例如郵驛制度在唐朝少數民族聚居的今吐魯番一帶為唐朝的西州,它北達庭州(治所在今烏魯木齊),南到沙州,東抵伊州(治所在今哈密),西至安西,都有寬敞的驛路相通。西州內部建有驛路11條,據今存《西州志》殘卷載,計有花谷道、大海道、銀山道等。敦煌遺書《沙州圖經》一共記載了20個驛站,名稱有州城驛、橫澗驛、階亭驛、雙泉驛、第五驛、懸泉驛、無窮驛、空谷驛等??梢钥闯?,這些驛,有些近城,有些近澗泉,有些在驚險的山路上。值得注意的是,這20個驛集中在今敦煌縣一個縣境內。一縣就有這么多驛,可見當時敦煌地區驛路是相當發達的,管理也十分嚴格。著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從敦煌西行到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時,描寫沿途的驛站設施說:“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前月發西安,路上無停留”。1973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挖掘出土的當年馬料收支賬,其中列出唐時驛名有交河、天山、神泉、達匪、銀山、柳谷、柳中、赤亭等10多個。《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朝政府在今新疆地區還設有許多驛館。如在焉耆設有呂光館、新城館,在交河設有龍泉館,在碎葉、疏勒沿途設有謁者館、羯[jié捷]飯館等等。有些驛館很明顯是為了接待少數民族和外國客商的。從敦煌到新疆驛路沿途,行進著大批馬、牛車隊,還有沙漠運輸的特種畜力——駝群。這些運輸工具,使當時西部邊陲地區,呈現一片忙碌景象。現在敦煌莫高窟三○二窟所保留的隋朝《駝車過橋》壁畫,就生動地反映了當年驛路的繁榮。這些珍貴材料,說明了唐時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確有發達的郵驛系統。

這些新聞傳播活動,加強各個民族精神上的聯系,形成了主導社會意識,加強了社會文化認同。但我們應該同時看到中央政府對各個少數民族的強勢跨文化傳播仍是一種治理技術手段。例如,民國初年建立的治邊機構蒙藏事務局,并由該局編輯出版三份少數民族白話報。不可忽視的是,歷史上“大漢民族”獨尊意識仍在主導著這一跨文化傳播,也形成了文化傳播上的“逆差”即漢族文化多流向少數民族文化地區。“這種差距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的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緩慢;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自我國奴隸社會以來,尤其是進入封建社會之后,地處邊遠的各個少數民族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不公正的對待,內亂、仇殺、戰爭,以及歧視少數民族的政策,使他們落在了中國主體民族——漢族的后面?!?/p>

“新聞,是受眾所獲得的具有傳播價值的信息”。自古以來,新聞和新聞傳播是個漸變的過程,各個時代的傳播媒介、傳播方式不盡相同,新聞傳播的方式隨著歷史和技術手段的發展不斷改進和完善,強烈地體現著不同時代的歷史特征。在報紙產生前,人們交流信息的方式主要依賴于口頭和較為原始的信號如烽煙、結繩等傳播;隨著紙張的產生,史書和其他非報紙媒介如話本小說等便承擔了傳播信息的任務。

對于不同的傳播方式,我們有不同的意義闡釋?!皞鞑ッ浇槭莻鞑ミ^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條件,是傳播活動中傳播信息的中介、通路和渠道?!?/p>

在中國新聞傳播史中,包含了政治傳播與文化傳播的重要領域。

“可以說,游說諸侯是先秦口語傳播的最高境界,表現了游說之士的技巧與智慧;而‘采詩’和‘觀風’則體現了傳受雙方在傳播上的互動;從史官紀事可以管窺中國早期專業新聞傳播活動,史官所具有的良史精神和新聞職業道德是歷史上除史書以外的寶貴財富;唐代通過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迅速發展了對外的宗教、交通、商業等信息的傳播;宋代書院所傳播的學術文化與明代的東林黨、復社所進行的朋黨、社團傳播是其鮮明而特定的歷史環境的產物;白馬東來的佛教傳播沁潤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縱觀我國的歷史,各具特色的史實、各顯其能的人物、百家爭鳴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起著傳播的作用。會盟制度所體現的便是歷史長河中同樣具有傳播意義和民族特征的傳播方式。”

對于清代蒙族地區與中央政府的會盟制度來說,“我們通過史實看到更多的是傳播學意義上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政治傳播方式?!?/p>

封建大國的維持,要依靠受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的官僚機構。各級機構必須把中央政府的號令、政策貫徹到所轄地區。統一的號令、政策只有通過一定的通信系統才能傳達到各級官員那里。因此,對統一的大國來說,還必須有克服信息傳遞障礙的統一的文字和發達的交通通訊網。中國封建社會正是如此。象形表意的中國方塊字,有利于克服由于地域遼闊所帶來的方言繁雜的障礙,成為幾千年來始終暢通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只有具備這種重要通信工具,才有可能建立一種跨地域的文化聯系。而掌握了這種通訊工具的儒生,也便成為組織官僚機構所必需依靠的階層。儒臣的政治地位是和他們的文化地位緊密相關的。我國封建社會文化聯系的通道較為暢通,造紙和印刷術由我國發明正是反映。唐代就出現了官辦報紙。北宋末年,民辦報紙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

而一些文化傳承,宗教傳入與傳播,以及為建立統一的意識形態,各朝代對儒家文化的推廣,都可貴于文化傳播的研究領域。

小結,“理解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歷史上重大的文化政治語境,在迷霧中破解新聞傳播種種特異現象,可以使我們發現那些被大量細節掩蓋著的少數民族新聞重大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次,有助于今天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各民族各民族團結平等。在英文中Communication不僅有“傳播”還有“交流”,“共享”之意。考察這一現象,可以啟發我們維持一種良好的文化生態,共同促進各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消除文化傳播的“逆差”。

最后,在一個宏觀背景下,“和諧社會”是中國文化最高目標,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樣化在新世紀里有其重要的意義,但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卻告訴我們文明的不兼容性,例如“911”“伊拉克戰爭”。怎樣促進各個民族的交流和了解,化解所謂的“文明沖突論”,我們會有一些積極而有益的思考,也為傳播學的本土化,中國化做出理論上的貢獻。

參考文獻:

白潤生著:《白潤生新聞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趙云田主編:《北疆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邵培仁主編:《政治傳播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周鴻鐸主編:《政治傳播學概論》,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年版

沙蓮香主編:《傳播學——以人為主體的圖像世界之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周慶山著:《傳播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李敬一著:《中國傳播史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陳邵桂:《政治文明與新聞傳播》,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彭云:《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版

布萊恩·麥克萊爾:《政治傳播學引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施拉姆:《傳播學概論》,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

張國良:《現代大眾傳播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論文

陳謙:《傳播、政治傳播與中國古代政治傳播制度體系》,《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李元書:《政治傳播學的產生與發展》,《政治學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