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大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研究

時間:2022-03-14 10:56:00

導語:廣電大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電大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研究

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項修煉》一書的開篇中指出:“當世界更息息相關、復雜多變時,學習能力也更要增強,才能適應變局。企業不能再只靠像福特、斯隆或華生那樣偉大的領導者一夫當關、運籌帷幄和指揮全局。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1]由此,學界和企業界開始了對學習型組織研究的熱潮。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下,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電大")同樣面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在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既是高校社會職能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學校核心能力、適應環境變化的外在要求,更是電大作為建設學習型社會重要推動力量的必然要求。

一、學習型組織的內涵和特征

(一)個體學習、組織學習和學習型組織的內涵

個體學習、組織學習和學習型組織,是學習型組織問題研究的三個重要概念。

對于學習型組織的內涵,有許多不同的表述。彼得•圣吉認為學習型組織是這樣一種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與開闊的思維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t】許慶瑞將學習型組織定義為“就是組織中存在這種組織學習,并為企業立身的一個基本原則的組織形式,它能夠認識環境,適應環境,進而能動地作用于環境”。圜學習型組織著眼于組織學習而不是個人學習,認為學習是組織的核心,強調通過學習來實現組織的創新和發展。個體學習、組織學習和學習型組織三個概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個體學習是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基礎,組織學習是以組織的目標為核心的個體學習的系統性整合,學習型組織是組織學習的學習指導理念與奮斗目標。

(二)學習型組織的特征

羅賓斯概括了學習型組織的五個主要特征:(1)有一個人人贊同的共同構想。(2)在解決問題和從事工作時,摒棄舊的思維方式和常規程序。(3)作為相互關系系統的一部分,成員們對所有的組織過程、活動、功能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思考。(4)人們之間坦率地相互溝通(跨越縱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擔心受到批評或懲罰)。(5)人們摒棄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為實現組織的共同構想一起工作。問沃特金斯和馬席克認為,學習型組織區別與其他組織之處在于四個層次的不同,一是在個人層次上學習是持續性的,學習被戰略性地結合到未來的組織需求上,可以階段性地培養學習,自我超越,對條件挑戰、探索地學習;二是在團隊層次上,學習的焦點放在集團的發展和共同性的技能上,報酬是對整個團隊和整個部門,具有功能橫斷性和自我管理性;三是在組織層次上創造促進大家學習的靈活結構;四是在社會層次上能夠有相互依存性的認識和.對整個社會的貢獻,為建立理想的未來,持續地調查、預測未來的趨勢。嘲二、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性和有利條件

(一)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性

1.創建學習型組織是高校社會職能的內在要求

一般認為,高校具有三大主要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這三大職能歸根到底,是對知識的學習、創造、傳播和應用。因此,不斷學習是高校所賦予的社會職能的內在要求。在高校中創建的學習型組織,是將教職工的個人學習整合為組織學習,實現個人愿景、團隊愿景和組織愿景的統一,從而促進知識的交融和創新,提升高校履行其社會職能的能力。

2.創建學習型組織是電大提升核心能力、應對環境變化的外在要求

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高校面臨的外部環境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對電大而言,近年來社會對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成人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現代遠程教育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術,這些都需要學習和創新。因此,電大有必要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加強組織學習來推動組織核心能力的提升,以創新辦學模式,提高辦學水平,適應社會對終身學習的要求。

3.創建學習型組織是電大參與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電大依托系統辦學網絡和資源優勢,將成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構建終生學習體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習型組織是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電大有必要率先成為學習型組織,更好地為推動建設學習型社會服務。

(二)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有利條件

1.電大的組織特點和學習型組織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這體現在電大作為高校,本身就是一個進行知識生產和傳播的組織,而學習型組織則是一個通過創造、獲取和傳遞知識來不斷自我修正的組織,從這一層面來說,電大成為學習型組織是有基礎的。

2.近年來,電大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持續提升,高職稱、高學歷的知識型員工成為電大隊伍的主體。知識型員工本身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有個體學習的基礎,能夠較容易地通過系統的整合成為組織學習中的個體。

3.電大具有成為學習型組織的技術支撐。現代的學習需要大量借助信息技術,電大在從事現代遠程教育的過程中已經搭建了相當先進的多媒體網絡學習平臺,具備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現知識獲取、整合、分享的能力。

三、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思路和措施

(一)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思路

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五個關鍵,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這成為創建學習型組織實踐的一個基本原則。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思路同樣也建立在這五個關鍵的基礎上。一是創造有利環境,激發教職工自我超越的愿望。電大教職工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職業倦怠、工作平庸化的現象。創建學習型組織,首先應當通過思想境界教育和激勵機制設計來激發教職工自我超越的愿望,使組織成員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二是轉變思想觀念,改善心智模式。改善心智模式是一個消除學習障礙的過程,通過鼓勵教職工虛心學習、積極閱讀、時時反省、勇于實踐、主動觀察,使教職工能夠拋棄舊有的心智模式,建立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智模式;網三是建立共同愿景,使全體教職工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統一,將實現電大事業發展與實現教職工個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激發教職工的工作和學習熱情;四是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鼓勵分享學習成果,創造良好的團隊學習環境;五是強調全局系統思考的模式,反對只站在個人或是小團隊的角度看待問題,鼓勵每個教職工都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從組織全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并分享和利用學習成果。

(二)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途徑和措施

1.推動電大組織機構改革,建立學習型組織架構

學習型組織在組織結構上具有四個形態特征,即團隊化(網絡化)、扁平化、市場(客戶導向)和彈性(重構性)。電大要創建學習型組織,應當進一步推動機構改革。一是減少學校內部的層級,使學校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知識和經驗可以快速流動,一些決策權可以適當下放;二是使部門按照團隊方式運作,鼓勵各部門內部的信息交流,每個人都可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共享知識,共同參與決策。同時減少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建立跨部門團隊等跨部門的聯系網絡,促進信息、知識、經驗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和分享;三是以直接面向學生的部門,如教學、教務、招生等部門作為學習的先導力量,這些部門直接與學生打交道,能夠全面、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外部環境的變化,更好地促進學校通過學習提升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2.培育有利于知識共享、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的電大文化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師生的思想和行為,集中體現學校歷史積淀的精神特質。在電大創建學習型組織,首先要培育有利于知識的共享、創新和應用的學習型文化。電大所要培育的學習型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新型文化,應當具有學習、包容、合作和民主的特征。學習,即全體教職員工都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包容,即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吸收各種有益的知識,容忍錯誤和失敗;合作,即實現個人學習和團隊學習、組織學習的有機結合,在教職員工中分享知識,合作互助;民主,即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表達觀點,學校發展的決策能夠吸收采納全體教職員工的有益意見。電大學習型文化的培育,可以由四個方面著手。一是領導積極推動,校領導率先參加學習,做出表率;二是精心導入理念,通過一系列儀式和活動向全體教職工宣揚學習型文化,幫助教職工樹立全新的學習觀念,充分認識到學習對個人和組織的重要性;三是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保證教職工享有充分學習的機會,能從學習中獲得益處,并通過學習推動學校事業發展,從而加強教職工對學習型文化的認同。四是循序漸進,由創建學習型團隊、學習型部門到創建學習型組織,使學習型文化滲透到電大的各個層級。

3.加強機制建設為學習型組織提供保障

(1)建立完善的學習機制。首先應當建立健全的學習制度。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學習制度化是加強學習的有力保證。在學習制度建設上,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學習領導責任制度,各部門負責人作為本部門學習工作的責任人,組織本部門員工開展學習活動;另一方面要有完善的學習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學習考核評價體系,及時掌握學習情況,督促教職工開展學習。其次是充分利用電大自身優勢,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例如,既依托電大成熟的基于網絡的多媒體學習平臺和豐富的學習資源開展理論學習活動,也可以依托電大系統辦學的優勢以及與其他普通高校的合作關系,開展經驗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2)建立學習成果的分享、傳遞和應用機制。個人學習獲取的知識只有通過分享和傳遞,才能實現知識整合。例如,在團隊或部門的層面上,定期開展集體學習和學習成果交流活動;在學校層面上,將論壇等交流活動常態化,由團隊和部門的代表向全校報告學習成果;在電大系統層面上,廣泛開展校際交流。在分享和傳遞的基礎上,將學習成果應用到學校的發展和創新中去。學校的重大決策要充分吸收有益學習成果。

(3)建立健全的學習激勵機制,鼓勵教職工參與學習,分享成果,投身實踐。在收入分配上,對積極學習、應用實踐并創造出切實績效的教職工,要予以一定的獎勵;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上,要將學習活動表現作為硬性指標,在原有規定完成一定繼續教育學時數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對學習成果應用的實效的考核,改變以往繼續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的狀況;在職務晉升、考核評優等方面,也予以一定的政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