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分析
時間:2022-02-26 10:50:33
導語: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我國廣播電視覆蓋工程項目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建設性的發展成果,也滿足了越來越多偏遠地區的廣播電視需求。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基于此,分析了廣播電視覆蓋建設中的問題,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對我國廣播電視工程建設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廣播電視覆蓋工程;新農村建設;廣播覆蓋率
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程。分析和研究我國廣播電視工程建設中的不足和問題,有利于我國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的有效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進步,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的實現。
1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現狀分析
新中國建設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的推進,全國廣播電視無線覆蓋率穩步提升,如圖1和圖2所示。數據來源:《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公開數據。圖1和圖2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廣播電視覆蓋率較低。其中:廣播覆蓋率僅為53.7%,電視覆蓋率也只有49.5%;到了90年代,廣播電視覆蓋率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如1990年,我國廣播覆蓋率達到74.7%,電視覆蓋率反超為79.4%;進入21世紀后我國廣播電視覆蓋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2000年我國廣播覆蓋率達到92.47%,電視覆蓋率達到93.4%。2006年,我國廣電總局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新時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6〕79號),重點進行廣播電視覆蓋盲區建設,并取得了巨大成效。2010年我國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6.78%和97.62%;2015年分別為98.17%和98.88%。2016年廣電總局又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6〕20號)。在國家政策帶動下,2016年我國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8.37%和98.88%;2017年分別為98.71%和99.07%,接近全面覆蓋。
2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覆蓋率呈粗放式增長。近年來,我國廣播電視覆蓋率在“量”的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在“質”的方面卻有很大不足。特別是在農村的發展,很多工程項目前期的調研和規劃不充分,工程建設過程中管理和監督不到位,草草結束,前期的實驗性使用效果不錯,為廣播電視的覆蓋率的提高在數據方面做出了較為顯著的貢獻。但是,后期在使用時間上、使用效果上、服務和維護方面都未能得到較好的建設,部分廣播電視工程項目未能發揮正常的功效,信號接受不穩定,抗風雨、避雷震能力弱,導致工程建設沒有達到預期效果[1]。廣播電視覆蓋率工程欠缺實效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既影響了工程質量,又造成了資源浪費。2.2硬件設施設備落后。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硬件設施設備落后,如安裝的發射裝置、儀器等,一方面由于安裝時間長,后續的維護和檢修不及時,導致一些設施、設備、儀器老化,影響了發射信號的功能和效果,影響用戶體驗;另一方面是在工程初始階段,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導致一些存放大型儀器設備的機房在地理位置上不合理,特別是一些農村和山區,風沙、潮濕嚴重,影響了設備儀器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果。近些年特別是在農村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中,在國家“村村通”“戶戶聯”的指標要求下,各地積極相應;但是,部分貧困地區、山區等,由于面積大,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還有資金、技術等問題,導致硬件設備建設存在偷工減料、馬虎應對等不良現象,難以保障工程質量,工程監管和驗收制度也缺乏嚴謹性,加上當地居民的反饋意識和能力不強等,給工程建設質量遺留很多隱患。2.3傳統的技術手段難以適應復雜的環境條件。廣播實施覆蓋工程面臨的地理環境較為復雜,特別是近幾年在農村和山區承辦的各項工程項目,地理環境條件更加惡劣,遭遇高山、深谷、沼澤等各種狀況較多,過去城市建設中傳統的工程技術或者完全無法實行、勉強實行后,加上分散的居民居住現象,造成廣播電視的覆蓋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在信號接受上存在信號重疊、同頻干擾等現象。新技術、新方式、新手段推廣運用難。靠光纜傳輸、高成本建設與維護的有線電視覆蓋工程,所發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對于此類問題,不僅僅是廣播覆蓋單一工程的問題,而是首先要解決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以改變復雜惡劣的環境。2.4后續管理和服務欠缺。廣播電視覆蓋工程技術要求較高,且很多設備、儀器暴露在外,受環境影響嚴重,特別是農村地區。工程覆蓋初始建設只是一個基礎工作,要想真正發揮廣播電視的有效作用,后續的管理和服務必須持續跟進。目前我國廣播電視覆蓋工程項目的后續管理和服務都十分欠缺,農村地區尤為嚴重[2]。首先缺乏管理和服務意識,誤把覆蓋工程的初始建設當成一次性工程;其次是管理和服務的人員和人才缺乏,特別是很多農村地區,缺乏常駐管理和技術人才進行日常的維護和服務;再次是管理和服務難度大,農村地區地廣人稀,環境復雜,地方政府的后續管理服務制度不完備,要求也不嚴謹,加大了日常管理維護和服務的難度。2.5節目資源欠缺豐富。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最終的目的是讓更多人享受豐富多彩的廣播電視節目,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向不同類型的人介紹一些適宜的科學技術知識等,真正起到政策宣傳、增長知識、娛樂身心的作用。但是,我國目前很多廣播電視臺的資源內容較為欠缺,規劃性差,針對性不強,特別對新覆蓋的很多農村地區,針對農民朋友接受能力、知識層次、需求類別的廣播電視節目資源較少,如國家新農村政策宣傳、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符合農村大眾文化和娛樂的影視劇集等。此外,目前我國更多廣播電視節目商業化現象嚴重,廣告植入隨處可見,影響了節目收看效果,無法真正實現廣播電視工程的真正效用。
3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發展對策
3.1科學規范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思路和目標。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面子工程,也不是某一省份、一個區域的個體行為,它是一個國家利國利民的綜合性工程。因此,工程建設必須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目標,要有“長遠的目標”和“全面的統籌”[3]。應以國家廣播電視總體政策為指導,結合各地市的具體情況,特別是針對一些偏遠農村和山區這些環境惡劣的地方,要設定可行性目標,堅持“公平發展、公共服務”的原則,積極推進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步伐。3.2積極利用新農村建設機遇。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當前的“村村通”工程給廣播電視的覆蓋工程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動力,且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本身就是新農村建設的項目之一[4]。農村地區的廣播電視覆蓋工程是目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新農村建設中的道路、水、電建設為廣播電視覆蓋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另外,新農村建設的人才投入、資金投入也為廣播電視覆蓋工程提供了支持,是拓展農村廣播電視工程覆蓋率的有效途徑。抓住新農村建設機遇,開展“村村通”工程項目,改變了以前“臨時通、低水平”的問題,向“長期通、高水平”發展,有利于改變邊遠地區廣播電視的落后局面、縮小城鄉差距,為邊遠地區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重要作用。3.3提高技術,促進廣播電視覆蓋率的集約化增長。傳統的技術手段和城市覆蓋工程技術在我國廣播電視工程拓展中的弊端逐漸顯露,信號差、實效短、覆蓋范圍小以及盲區多等現象比比皆是。提高技術,改變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粗放式增長模式,以實現精、準和長效發展的集約化增長模式。如采用直播星和無線數字為主要傳輸覆蓋手段的新技術,可以克服以往粗放式發展工程項目中的諸多技術難題[5],為地理條件極為特殊復雜的廣大山區廣播覆蓋工程解決了難題,且具有投資少、效果好、維護成本低的優點,適合收入較低的農民群體。3.4加強人才建設和培養。從工程技術的角度分析,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屬于技術密集型的工程項目,人才培養極其重要,且實用型的技術人才尤為關鍵。在其未來的發展建設中,要注重培養覆蓋工程技術人才,在人才培養、工程人員配置方式、工程技術研究手段等方面都要體現專業化模式;對工程項目本身來說,人員招聘、內部技術人員的培養要體現出正規化和專業化;在工程項目硬件設備的引進、保養方面也要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實現標準化和專業化。加強工程建設項目人才培養,實現其專業化程度,為工程項目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工程項目的優質開展。3.5提高服務水平,豐富節目資源。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的有效發展,不僅要加強工程前期和建設中的項目管理,還要加強其后續的管理和服務。有計劃的對工程硬件設施設備進行定期維護、保養,保證質量、提高使用壽命;開設通暢的維修和服務渠道,及時收取反饋并解決問題,真正實現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的效用,為提高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做出貢獻。提高節目內容質量、豐富節目形式,在編排上要兼顧各個階層用戶的收聽、收看習慣和要求。比如,在農村地區覆蓋面積逐漸加大的情況下,要開發一些農業技術、農業信息、農民朋友喜聞樂見的電視新聞和影視劇等,以提供更高質、全面的服務。
4結論
總之,我國廣播電視覆蓋工程項目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建設性的發展成果,其覆蓋率持續擴大,也滿足了越來越多偏遠地區的廣播電視需求。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通過分析和針對性的建議探討,以期對我國廣播電視工程建設發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褚麗蓉.淺析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有線電視,2018,(1):10-12.
[2]鄭令坤.加快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建設的途徑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8,(5):240,242.
[3]張健.淺談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的未來發展模式[J].科技經濟導刊,2017,(23):34-35.
[4]張良.我國農村廣播電視覆蓋“村村通”優化措施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15):246.
[5]杰恩斯古麗•阿布力.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實踐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8):186.
作者:賀云鵬 張運香 單位:佳木斯市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臺監測系統研究
- 下一篇:廣播電視臺檔案管理信息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