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電影片名翻譯文化

時間:2022-09-05 04:13:18

導語:殖民主義電影片名翻譯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殖民主義電影片名翻譯文化

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看,世界文化的中心為西方世界的文化,而非西方世界文化則處于邊緣文化。進入后殖民時代的第三世界國家,盡管對外譯介作品數量逐年增加。但第三世界國家文化作品譯出與西方文化作品譯出的數量仍相去甚遠。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輸出必不可少。電影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但在目前國際電影文化格局中,英語仍是強勢語言。中國電影能否成功進入國外觀眾心靈、打入國際市場、廣泛傳播中國文化,片名的英譯起到了關鍵作用。電影片名既要像心靈窗戶一樣反映影片的中心內容,又要像商品商標一樣吸引觀眾眼球,還要承擔電影推介的重任。而中西方在歷史背景、文化底蘊、生存環境以及語言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使片名在跨文化和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需要不同翻譯方法,所以正確的翻譯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縱觀流向國際市場的華語影片,其片名翻譯有以下四種方法,分別是直譯、音譯、意譯和創譯。

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及文化輸出

(一)電影片名的直譯

直譯不是機械地字對字、詞對詞地翻譯。直譯是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既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作的含義,又不能隨意增加或刪減原作的內容,同時還要保持原有的風格。簡而言之,直譯就是既傳達原作內容又保持原作結構,而同時仍不失通暢的譯文方法。當華語電影的片名清楚地表達了影片的內容或主題,而且在英語中可以找到對應的、能為譯語觀眾理解的表達方式,此時,可以采取直譯的方式,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保留原作的內容、形式、意義、風格和修辭。如,由臺灣導演李安執導的華語片《臥虎藏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漢語中的“臥虎藏龍”是指深藏不露的人才。就動物詞匯承載的文化而言,老虎在中國文化中是百獸之王,威猛勇武。而在西方文化中,獅子才是百獸之王,英國人還把獅子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在中西方的很多習語中,老虎和獅子的意象是相等的。如攔路虎(alionintheway),虎頭蛇尾(inlikealion,outlikealamb)等,在習語翻譯中,“虎”和“lion”往往實現意象替換。而在《臥虎藏龍》的片名翻譯中,為何不用lion而保留ti-ger呢?因為老虎具有東方特色,文化承載詞在電影片名翻譯時的保留能夠體現中國的文化,也有助于中國文化的輸出。龍,在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里都有。在中國文化里,中華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對后代“望子成龍”。龍是高貴、神圣的象征。與龍有關的詞語基本都是褒義。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與中國龍的形象不同,其所蘊含的象征意義也完全不相同,dragon是異教徒,是邪惡、兇殘的象征。所以在20世紀談論亞洲經濟時,把“四小龍”翻譯成“fourtigers”,當時的“龍”降級為“虎”了。從后殖民主義角度看,當時的翻譯完全迎合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觀。而本世紀《臥虎藏龍》中的“龍”譯為“dragon”,表明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意象獲得了一定的接受,沒有被美化或丑化,而是得到了認同。

(二)電影片名的音譯

影片片名根據源語的發音直接寫出譯語,稱之為音譯。音譯使用的原因是:(1)譯語中沒有與源語對應的詞語;(2)為了保持源語神秘色彩和異國情調;(3)源語中承載該語言、該民族特有文化內涵意義的詞語無法在譯語中實現表達。這種影片譯名方式主要適用于一些外國觀眾熟悉的中國人名、地域或事物名的電影。如電影《孔子》便音譯為Confucius。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世界教師節定在孔子誕辰日9月28日。美國、香港、臺灣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教師節也定在孔子誕辰日。孔子學院也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來以傳播中國文化。國外觀眾對孔子的認識度較高。由此可看出,Confucius不僅知名度高,而且接受度也廣,此類音譯方法中的中國文化輸出不存在障礙。有時一些以中國特色文化作為電影的片名,也可以采取音譯。功夫在中國傳承千年,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體現,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隨著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明星在國際影壇的成就,功夫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介的一個名片。因此,電影《功夫》就可音譯為KungFu。其他一些類似的影片的音譯也是如此,如:《少林足球》譯為ShaolinSoccer,《觀音山》譯為BuddhaMoun-tain。

(三)電影片名的意譯

翻譯時,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原作的結構和表達形式,我們必須根據原文意思改變表達方式來有效傳達原作的內容和主題。由于源語和譯語在語序、語法、變化形式和修辭之間存在著差異,我們只能用適當的方式來傳達原作的意思和再現原作的效果。電影片名的意譯實際是指建立在“直譯”基礎上的“意譯”,任何一個好的翻譯,是在保持原文內容的忠實性和準確性的情況下,“得意而忘形”,進行意譯。由于英漢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漢語與英語的表達方式多有不同。一些影片的名稱,字對字的翻譯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無法傳達片中的文化信息或不能概括影片的主要內容,這時可不考慮原文的形式,以譯語觀眾的接受度為衡量標準。在必要時,可以完全拋棄原文形式,做到既忠實于原文,又貼近譯語社會生活,從而得出譯語觀眾完全能夠接受的譯文。例如,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其譯名為CurseoftheGoldenFlowers,而沒有使用Chrysanthemum(菊花),因為英語文化中的Chrysanthemum并不具備“菊花”蘊含的中國文化內涵,可謂形式相同而聯想意義不同,所以沒有作簡單的替換。而且從譯名看,curse表明該片是一部悲劇,golden不僅與“黃金”對應,其色彩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東方文化中的皇室、宮廷,這樣的異國情調也是吸引譯語觀眾的重要元素,可以說這個片名翻譯是比較貼切的。如果譯為WearingGoldenArmorAcrosstheCity,由于國外觀眾不熟悉唐末黃巢起義的歷史背景,電影片名的文化推介功能蕩然無存。再比如,《無間道》譯名為InfernalAffairs,使譯語觀眾聯想到影片的主題與間諜、內奸、潛伏、內戰等相關。中國文化沐浴在佛教文化之中,而西方文化多受基督教的影響。中文的“無間”取自《涅槃經》第十九卷:“大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電影片名富有濃郁的佛教文化底蘊,但InfernalAffairs的譯名卻毫無佛教色彩。譯名無法傳遞原片名的佛教文化,甚為可惜。

(四)電影片名的創譯

有時直譯、意譯都無法有效地表達出電影片名的主題和內容,又或是片名直譯或意譯的方式讓觀眾不知所云,此時就應該舍棄原片名的形式和內容,根據影片內容重新確立題目,這種翻譯方式。我們稱之為創譯。中國影片《十面埋伏》片名出自中國古典音樂,用來指四周重重埋伏和重重危機。其譯名HouseofFlyingDag-gers指的是影片中的武俠門派飛刀門。譯語觀眾一看此譯名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武俠片從而引發觀看欲望。可是原作中蘊含的“危機四伏”無法傳遞,譯語觀眾看到譯名也不會像中國觀眾看到片名就聯想到相應的中國古典音樂上,他們對“十面埋伏”的概念也是無法理解的,華語影片《南京!南京!》譯為CityofLifeandDeath,沒有按照地名翻譯。“南京”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承載著歷史的苦難,蘊含著歷史厚重感。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而不熟悉中國抗日史的譯語觀眾卻不一定了解南京的特殊含義,也沒有同中國人一樣的感受。如果直譯為Nanjing!Nanjing!,譯語觀眾會以為這是一部關于南京這個城市的電影,而“life”和“death”則會使觀眾聯想到影片內容的悲慘性,觀眾會想去了解一個城市的“生”與“死”是怎樣的故事,影片的可看性由此提高。也有一些影片以人名、地名或事物名作為片名,但這些名字對譯語觀眾來說很陌生,若直譯就會讓譯語觀眾一頭霧水。因此,就必須將原片名舍去,用與影片相關的能夠概括文章表達影片內容和主題的詞語來代替。比如,《霍元甲》譯為Fearless(無畏的,大膽的)。霍元甲在中國家喻戶曉,不僅武藝出眾,而且正義凜然。作為愛國武術家,他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清朝末期對抗列強的民族英雄。雖然在中國無人不知,但西方的觀眾大多都不知道霍元甲。如果片名直接翻譯為HuoYuanjia,譯語觀眾就會以為這是一部關于某個人的電影,至于這個人的背景則沒有更多的了解。而譯為Fearless,代表著霍元甲的精神———不屈不撓、無畏列強,對于譯語觀眾理解影片的主題和內容大有幫助。

結語

中國電影想要吸引譯語觀眾的眼球,將影片打入國際市場,片名的翻譯的確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好的譯名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與傳統的體現,它既要切合影片內容,又要反映影片主題。不管是采用哪種翻譯方法,譯者都必須首先透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原文所要表達的感情,然后根據具體情況,按照基本的翻譯準則,運用適當的翻譯方法來進行翻譯。避免錯譯、誤譯和亂譯的現象,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不引起觀眾對影片產生錯誤的心里預測。只有正確運用翻譯方法,才會做出成功的翻譯。

后殖民研究視角給予電影片名翻譯研究的啟示在于,翻譯不是單純的語言活動,是權力差異語境中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不平等對話的產物,翻譯在文化交流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是中國文化作品譯介到西方、使西方了解認識中國的優秀文化的渠道,這樣才能讓世界了解中國。在對外翻譯的過程中,應宣傳呈現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才能讓西方世界認識真正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