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觀眾接受心理異同分析

時間:2022-09-16 03:50:20

導語:青年觀眾接受心理異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觀眾接受心理異同分析

【摘要】青年觀眾作為我國較為龐大的影視受眾群體,在社會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和影響力。隨著現代化社會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青年觀眾由于知識水平較高、樂于接納新鮮事物,對觀影效果的心理要求變得越發嚴苛。電影和電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外在的物理特征,例如銀幕和熒幕、觀賞環境、清晰度的不同等,但隨著影視媒體技術的發展,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并達到“視聽盛宴”的標準,電影與電視開發出不同的營銷手段和觀影模式,逐漸縮小兩者本質的差距,因此青年觀眾接受心理的傾向也逐步趨同。本文將從青年觀眾接受心理角度切入,選取《誅仙》的電影和電視版本,對電影與電視的異同點進行具體案例的分析,從而為今后電影與電視的創作發展提供建議和借鑒。

【關鍵詞】電影和電視;接受心理;異同分析

影視觀眾是影視傳播活動中的受傳者,他們對電影和電視的選擇不同,接受心理也會發生變化。長此以往,觀眾的接受心理對電影和電視的創作走向也產生了直接影響。青年觀眾特別是大學生,有著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自主意識,他們勇于接受新思潮,積極參與電影改革,喜歡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影視作品,對電影和電視作品的審美價值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青年觀眾最大的特點就是愛憎分明,對于自己喜歡的作品,他們狂熱崇拜;而對于自己厭惡的作品,他們嗤之以鼻。電影與電視雖然有著相似的傳播符號,都承擔著娛樂和教育的功能,但卻是信息傳播的兩種途徑。電影受眾在心理上走進了銀幕世界,與此相反,電視屏幕后面的世界走進了電視受眾的日常生活中。①電影的夢幻感和電視的紀實感是導致青年觀眾產生不同接受心理的因素之一,為了減少兩者的差距,影視創作者們絞盡腦汁:電影開始注重劇情中所能展現的人文關懷,電視在完善劇情的基礎上會給觀眾帶來視聽享受,若用力過猛也會造成青年觀眾對電影和電視的評價褒貶不一。本文選取青年觀眾所喜愛的玄幻仙俠片《誅仙》作為個案,來分析電影和電視青年觀眾接受心理的差異性和相同之處。只有探析其現象和規律,才能更好地發展電影和電視事業。

一、觀眾接受心理具體闡述

(一)觀眾接受心理的概念。受眾心理是受眾在接受媒介傳播的信息時所產生的心理現象和心理過程,受眾心理由媒介傳播所觸發,又影響和制約受眾對媒介信息的選擇、接受和理解,最終會直接影響到媒介的傳播效果和經營發展。觀眾的接受心理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理活動,活動不以傳播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對受眾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且需要充分地考慮到傳播效果。受眾接受心理又稱審美認知心理機制,主要包含了感知、理解和想象、注意力情感卷入、心理定勢等幾個要素,這些心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電影和電視藝術欣賞是以舞臺所提供的藝術形象為根據的觀眾多種感受、認知和心理情緒的綜合,觀眾在觀賞電影和電視的過程中,通過感知、聯想、想象等間接地參與到藝術形象和影視作品的創作活動中。觀眾接受心理又分為求同心理和求異心理,求同心理是影響媒體傳播效果最為重要的一種心理表現,其基本價值為受眾主動構思現實,受眾更加樂于接受與自身情況一致的信息,而不愿意接受不一致的信息。觀眾在選擇電影和電視劇時,他們總是對評分高的片子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更希望能夠在高分影片中尋求認同感。求異心理最早是由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的心理喚醒理論,求異心理強調為了探索未知與新的發現而形成的行為驅動力,是注重尋求外界新刺激來維持生理激活水平的一種心理表現情況。針對觀眾的求異心理,電影和電視需要推陳出新,探索不同題材和風格的影片,才能獲得受眾的好感。(二)青年觀眾影視接受心理特征。1.身份認同感。藝術來源于生活,電影和電視里的情節與內容就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青年觀眾大多處于自我意識不斷變化和調整的階段,他們常在銀幕中和電視劇里尋找另一個自己,并且認識自己后做出行為上的改變,這種身份認同的行為也叫作“燭照”社會心理。就如同拉康的鏡像理論,其核心思想是自我與他我的碰撞。在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瘦弱不堪的小男主人公阿米爾就是本我,身強力壯的父親就是他我,電影中阿米爾在一次逃避后選擇了勇敢,重新找回善良的自我。在欣賞電影作品的時候,青年觀眾會將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看到電影中映射出的自己。但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認同性也會因為青年觀眾的生活環境、接受文化程度出現差異。每一位青年觀眾對于影視作品的認識不同,看法自然也就不同,這也就是網上所說的“真愛粉”“黑子”和“路人”這三種群體。但是青年觀眾的各種認同感只是一種主觀的臆想,并不是影視作品的客觀反映,藝術審美需要有一致性,才能具有普遍意義。2.領悟感知性。青年時期正是最具有理想抱負和人生追求的人生階段,他們渴望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大展拳腳。青年觀眾對反映人生、理想方面的電視節目,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②前有2007年臺灣的《大學生了沒》,后有2012年央視出品的《青年講壇》,不僅上升到人生哲理和理想信念,往下也包括新時代的青年潮流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青年觀眾的精神世界。青年觀眾都會經歷迷茫的時期,他們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式生活,不知道未來該如何為自己奮斗,所以他們迫切地想要了解同齡人是如何在這個紛擾復雜的世界上生存的,這些針對青年觀眾開發的節目,正好解決了他們的迷惑。青春電影也是最近廣受青年觀眾好評的題材,《匆匆那年》《陽光姐妹淘》《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青春題材的電影是青年觀眾回憶過去、仰望未來的真實寫照。在影片《少年的你》中,女主角是受到校園暴力的弱者,男主人公是混跡社會暴力的混混,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人卻上演了一場心酸動人的故事。“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戳到了無數青年觀眾的痛點,讓他們領悟到不可推卸的愛與責任,更多的人在觀影后參與到抵制校園暴力的活動中。影視也是一本百科書,青年觀眾通過主旋律電影和電視了解到國家的興衰歷史,電影《二十二》中對每一位慰安婦生活現狀的報道,讓青年觀眾了解到那段屈辱的歷史,將國恥銘記于心。3.求異求新心理。青年觀眾的求新求異心理,不同于兒童觀眾哭鬧式的“三分鐘熱度”,也不是中老年觀眾在懷舊劇中找到新的藝術審美。青年觀眾尋求的是一種全新的刺激,并在這種刺激中找到維持生活現狀的樂趣。2011年穿越主題的電視劇《宮》打開了青年觀眾欣賞劇作的新世界,在時空轉換的同時加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滿足了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自此以后,新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電視劇有《良醫》《靈魂擺渡》《鎮魂》《法醫秦明》等,電影有《我不是藥神》《誤殺》《忌日快樂》等,綜藝節目有《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等,讓觀眾在節目的創作中有了一席之地。為了迎合新時代的互動文化,《愛情公寓5》第13集中開發出互動播放模式,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來控制劇情的走向,可以有多種劇情和不同的結局,這極大地開創了電視劇播放的新形式。同時傳統的電影、電視觀看方式已經滿足不了青年觀眾的藝術好奇心,數字電視開了先河,如今我們甚至可以用手機投屏觀看電視上沒有的影視作品,不僅提高了電視的使用率,也增強了觀看效果。而院線為了不落后于電視,開發出了4D、5D和VR的觀影模式,成為青年觀眾在休閑時首先想到的娛樂消遣。

二、案例分析:以《誅仙》為例

電視與電影共用一種符碼系統——圖像,但由于接受環境、接受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影視信息不同的接受心理。電影營造的全息幻覺使受眾進入夢境,而電視的受眾在電視展示生活原貌的同時,始終是在“清醒”地感受紀實空間。③2016年電視版的《誅仙•青云志》走紅,得到業內業外的一致好評,而電影版的《誅仙》卻以豆瓣4.8的評分慘遭撲街。由同一篇大熱IP改編,卻得到不同的評價,因此青年觀眾不同的接受心理值得考究。(一)屏幕比例。電影《誅仙》在院線放映,全景聲廳的銀幕可以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聽沖擊;而電視《誅仙•青云志》的觀看平臺比較普遍,可以在電視上隨時隨地觀看。電影的屏幕比例寬大,畫質清晰,配以玄幻的仙俠題材,能夠大大滿足青年觀眾尋求刺激的心理。從鏡頭的運動上,電影《誅仙》多采用運動鏡頭把控節奏,提升畫面調度的力度;在景別的選取方面,電影版喜歡通過遠景和全景來展現恢宏的氣勢,如影片開頭的縹緲仙峰,讓人一下子就能夠身臨其境;電影《誅仙》更有質感,能夠更立體地突出人物形象。相比之下,電視的比例就十分小了,往往在景深上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多選用中近景和特寫,多采用普通的故事情節進行意象的表達。電視劇《誅仙•青云志》中的愛恨情仇,就比電影版鋪敘得更多。雖然矛盾并不激烈,但是吸引青年觀眾的正是情感表現力和敘事技巧。(二)作品長度。電影《誅仙》時長在一小時40分鐘左右,是最佳的觀影時長。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就顯得過于冗長。有部分青年觀眾沒有定性,注意力不夠集中,在影院里會坐不住。同時電影市場的限制不利于多線故事的展開,感覺人物劇情還沒交代清楚就已經結尾了,青年觀眾多有意猶未盡的感覺。而電視版《誅仙•青云志》有兩季共76集之長,時空跨度特別大,極大地滿足了青年觀眾的好奇心,讓他們過了一把眼癮。但是劇集較長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如今很多注水劇的敘事就像裹腳布一樣越裹越長,青年觀眾很快就失去了耐心和興趣,其接受心理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三)情感體驗。電影我們稱之為高大上的藝術,但往往給青年觀眾帶來的是距離感,在影院里,除非座無虛席,我們很少會選在第一排觀影,這也就產生了審美距離。在觀影的時候,觀眾很少會交談和進出,盡量調動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去解讀電影,隨著電影《誅仙》中劇情發展到高潮,觀眾的淚點也被觸發。當觀眾走進電影院,不論是環境還是電影本身的夢幻感都會提醒作者,這是以第三視角在觀看別人的故事,因此觀眾自己也會保持與電影的距離感。而電視劇《誅仙•青云志》因為可以斷斷續續甚至每天都能看到劇情的發展,青年觀眾就會把劇中的人物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一樣,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誅仙•青云志》有親情、有愛情,折射出現實中普通人的情感關系,青年觀眾的親近感也由此產生。(四)參與方式。青年觀眾是敢說真話的群體,他們每天都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電視劇《誅仙•青云志》因為有兩季,因此第一季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第二季劇情的走向,在視頻網站或客戶端發彈幕,在微博上給官博留言,都屬于青年觀眾參與電視劇評價的方式。青年觀眾能直接成為創作的主體,順應了藝術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而電影是制作完后再上映,已經是成型的作品,往往表達的是象征性意境和含蓄的畫面效果。就算青年觀眾再不滿意,也只能在社交網絡上吐吐槽,并不能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就算電影再爛,演員演技再差,也總會有粉絲買賬。(五)相同之處。1.明星效應。無論是電影版的《誅仙》,還是電視劇版本的《誅仙•青云志》,都選用了流量明星給作品增加熱度。作為面向青年的影視作品,這無疑是明智的選擇。青年觀眾都是為了看自己的偶像而增加點擊率或貢獻票房,這是當代社會的普遍現狀。不論在劇情或者是服化道上,這兩個劇組做得怎樣,但只要依靠粉絲的力量,就成功了一半。2.尊重原著。電影版和電視劇版的《誅仙》自帶“頂級IP”的光環,自然受到眾多原著粉的關注,如果改編得不滿意,不僅辜負了書粉的期待,也是對原著作者的不尊重。兩個版本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影視選角上盡量貼合原著的角色,將最好的作品呈現給觀眾。3.整體制作。青年觀眾群體自詡走在時尚的最前沿,對影視劇中的人物造型和畫面特效的容忍度很低。隨著“漢服熱”在青年群體中流行,《誅仙》作為一部古裝仙俠劇,自然也逃不過青年觀眾的評價。特效在《誅仙》里也是家常便飯,兩個版本的特效都十分逼真,將“仙氣”融合在每一個畫面之中,精良的制作吸引著每一位青年觀眾。

三、關于影視創作者的反思與建議

(一)創作者的不足。研究如何縮短影視與青年觀眾的距離,提高電影和電視劇的質量,以滿足他們的欣賞動機和趣味多樣性的需求,并促進影視自身的發展,已經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了。④視頻網站的崛起讓電影和電視劇的平臺不再有壁壘,越來越多的青年觀眾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接受心理也愈發趨同,而有些影視創作者并未意識到這一點。部分電影創作者仍舊“不接地氣”,一意孤行地拍攝自己認為的高雅藝術,得到的卻是一片噓聲,而電視劇粗制濫造的問題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近年來,雖然影視行業在唱響主旋律、描繪時代方面,給青年觀眾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但也出現了價值觀畸形、審美低俗的作品。崇尚紙醉金迷的拜金主義,故弄玄虛的姿態,無腦吹捧藝人成為當代的社會風氣,顯然這遠遠不能滿足青年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在分析青年觀眾接受心理的同時,也要落實到電影與電視劇具體的改變措施上。(二)建議。建議影視創作者首先要以大數據為基礎,多探析青年觀眾的消費心態,在挑選題材的時候多向青年觀眾感興趣的話題靠攏。只有選好主題,再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才是成功之道。像《流浪地球》在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上,提供了中國的智慧和策略。其次要找準著力點,發揮新時代主旋律的引領作用,拋棄傳統的創作套路。青年是引領未來思潮和社會風尚的群體,他們有著獨特的接受和審美心理。很多影視創作者渴望一夜成名,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商業化的炒作上,消耗了社會的期待值。所以影視創作者要發揚和繼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摒棄糟粕、取其精華。勇于面對現實問題,傳遞社會正能量,引導青年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影視創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最后希望影視創作者能夠開創新型的傳播模式,開設與青年相關的電視類互動節目,明確面向青年觀眾的電影題材,從心理上縮短和他們之間的距離。站在青年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與他們“打成一片”。

四、結語

《誅仙》的得與失,為今后影視作品的創作提供了經驗和教訓。電影不能再一味地只注重視覺效果,要挖掘更多符合青年觀眾審美的冷門題材并搬上熒幕;而以敘事劇情為傲的電視劇需要用更多大熱IP搶占風頭,才能和電影齊頭并進。電影與電視的合流并不意味著二者的區別完全消失,我們需要在二者快速發展的同時,繼續加以關注和研究。⑤本文致力于促進電影和電視的互相發展,用科學的理論依據包裝影視創作,對影視創作者在未來的創作生涯中有著一定的實踐指導作用。值得反思的是,我國關于在電影與電視劇方面對青年受眾接受心理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因此我國的電影和電視媒體在今后的制片拍片過程中,需要加大對青年觀眾接受心理和消費者心態的研究分析。針對不同的受眾需求,創作不同題材風格的劇本和影片,引導青年觀眾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以此來強化自身功能并實現自身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在市場上立足。

參考文獻:

[1]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李殿云.青年觀眾心理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88,(03):82-87.

[3]李嵐.影視信息不同接受心理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01):104-107.

[4]翁志成.青年影視觀眾欣賞心理初探[J].電影新作,1985,(05):73-75.

[5]栗曉樞,王秀峰.影視受眾心理分析[J].電影評介,2011,(13):14-16.

[6]趙星.電影和電視劇接受心理異同辨析[J].前沿,2008,(12):198-200.

[7]朱軍.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的困境與出路——以<誅仙•青云志>為例[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2(01):41-45.

作者:蘭瀾 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