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華看電影的創作新探索

時間:2022-09-05 05:22:14

導語:秋之白華看電影的創作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秋之白華看電影的創作新探索

主旋律電影是指能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影片和與普通觀眾生活貼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人生的影片,具備主流意識形態認可、國家政策倡導、主導文化價值體現、情態表現積極向上等特征,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適應大眾的需求獲得新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但是敘事方式的僵硬化、人物類型的模式化導致主旋律電影走入市場不賣座、年紀觀眾不認賬的困局。近幾年來,多部主旋律電影在題材的多樣性和藝術表現的豐富性方面開始了新探索,贏得了年輕觀眾的好評。

《秋之白華》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榮獲第20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攝影獎,走出了主旋律電影的新路子。《秋之白華》成功融合了商業和文藝元素,完全以情感生活為主線,使主旋律電影原本嚴肅、生硬的面孔變得溫情、鮮活起來,被年輕觀眾廣為接受。它的成功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宏大敘事的個人縮影

以往的主旋律電影多以正面展現革命歷史和人物的壯志豪情為主,過分地強調思想性,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藝術性和觀賞性。劇中的人物過分完美,觀眾只能用敬佩、仰視,和劇中人物之間情感差距較大,便容易產生反感。當主旋律與唱高調沒有區別,人們就會對主旋律電影產生鄙夷。《秋之白華》最突出的探索在于將宏大的革命敘事個人化,把歷史題材濃縮到一個家庭,這有效地拉近了革命歷史與年輕觀眾的距離。不同于以往紅色影片的氣勢磅礴,《秋之白華》集中渲染的是瞿秋白和楊之華兩個人的愛情,刻意將宏大歷史推到幕后。同時,選擇竇驍扮演瞿秋白,董潔扮演楊之華,應該也是考慮到他們的青春偶像名聲,以利于影片在年輕觀眾中的宣傳。加上瞿秋白本身就具備當今推崇的偶像素質,和理想主義以及激情、堅定等更突出的品質,進一步贏得了年輕觀眾的認同和好感。影片把歷史故事時尚化和偶像化,貼近現在的年輕觀眾的內心,更能激發他們對遙遠的革命者的共鳴和對革命歷史的感同身受。

二、革命史詩的詩畫風格

《秋之白華》承繼了導演霍建起一貫的唯美化、詩意化風格,影片畫面古典而唯美。靜謐的江南水鄉風光,長滿法國梧桐、落葉滿地的校園,充滿懷舊色彩的上海建筑,溢滿古典情調的西餐廳,連雨中的紅色油紙傘和扔在雨中的紅玫瑰都如畫般美麗。影片擅長用一個個長鏡頭來挖掘人物的內心以及物象的意義。在西餐廳秋白之華進行組織談話,之華轉身去挑酒,長鏡頭代替秋白的視點成為主觀鏡頭,對準之華曼妙背影,之后鏡頭轉回秋白,秋白先是微笑而后低頭若有所思,他對之華的欣賞和內心掙扎可見一斑;下雪的夜晚,之華送別秋白,長鏡頭對著秋白的背影,暗示了每次的離別都有可能成為永別;片尾,長鏡頭對著走出囚禁走向刑場的秋白,減緩了敘事節奏,卻直擊人心。最后秋白死在一個花開遍地的地方,他一句“此地甚好”靜美如斯卻又異常慘烈,正是這種對美的撕破令觀眾扼腕痛心,于戲劇沖突中達到了藝術的升華。

三、人物刻畫的獨特視角

影片從楊之華的《回憶秋白》開始,觀眾的視角與楊之華的是一致的,當瞿秋白走進楊之華的視野,也就走進了觀眾的視野中。而影片并非以這一視角貫穿始終,影片約前2/3的篇幅是以楊之華的視角在講述她與瞿秋白的故事,而后1/3則是瞿秋白的自述,轉換自然。兩種敘述方式相互映襯,隱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革命愛情,也與印章呼應。以往主旋律電影對革命家的展現和理解過于平面,他們的婚姻和愛情觀幾乎沒有涉及。在英雄的光環下他們失去了普通人的真實情感,都被塑造成全能好人,甚至連言語、行動都是雷同的,這是主旋律電影不為年輕觀眾喜歡的重要原因。《秋之白華》以秋白和之華的愛情為影片的靈魂,塑造了兩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楊之華是有夫之婦,瞿秋白是有婦之夫,一個是上海大學的學生,一個是上海大學的老師,因為革命信仰走到一起。瞿秋白的原配去世后,楊之華與丈夫沈劍龍離婚,帶著女兒和他結婚,最難得的是前夫沈劍龍還與瞿秋白保持良好友誼。三個人在報上登出啟事,第一則:離婚;第二則:結婚;第三則:交友。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也深深吸引了年輕觀眾的眼球。影片從浪漫情懷和世俗生活的角度去塑造革命者的偉大人格,革命僅僅是瞿秋白人生諸多色彩中的一個色彩,使人物層面顯得更加立體、豐富。竇驍塑造的瞿秋白靜默、真誠,書生氣質的外表、略帶憂傷和深邃的眼神建構了人物的獨特魅力。他對楊之華的愛情也在含蓄、內斂的感情表達中升華。兩人的愛情是淡淡的開始,卻以深情不移為結尾曲。影片的對白去掉了翹舌音和兒化音,模仿江南人說話的樣子,瞿秋白和楊之華都不是北方人,當時的他們就是這么說話的,婉轉柔美才適合他們這對江南戀人。

四、立足社會的指導意義

首先,瞿秋白經歷了眾多彷徨和掙扎,最終因著堅定的革命信仰走出了自己的困境,找到人生追求。這對處于人生困惑期的年輕觀眾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第二,影片以“革命+愛情”為敘事結構,秋白之華的愛情與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影片表現出來的他們的愛情沒有人云亦云,也沒有浪漫過頭。并且對瞿秋白喪妻不久便再娶,楊之華離婚嫁老師的話題處理得細致得當,沒有讓觀眾覺得出格,分寸把握妥當。第三,影片在表現兩人感情方面,展現了一種思想高于物質的價值觀,對于現代年輕人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當今浮躁世俗的觀念充斥社會,影片表現的正面觀念對于年輕觀眾有很好的參照價值。

由以上可以看出,獨特的敘事方式,唯美的畫面呈現和新穎的人物視角構成了本片獨具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與此同時,商業化的元素帶來的成功并沒有影響本片的內涵,與年輕觀眾緊密聯系的現實指導意義依然使本片保持了主旋律電影的特有品質。可是說在商業化與主旋律的權衡,想象與史實的取舍上,《秋之白華》做到了抓大放小,有舍有得。當然這部影片在人物刻畫、歷史指認等方面還存在瀟灑有余、壯烈不足等遺憾,但它在主旋律電影新道路的探索上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為紅色主題影片提供了一條通往年輕觀眾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