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影運動啟示錄
時間:2022-09-30 11:15:41
導語:新電影運動啟示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新電影運動是臺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臺灣新一代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從1982年8月四位臺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始萌芽,之后相繼出現了一批創新意識和個性風格比較鮮明的優秀影片,不僅對臺灣電影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而且對中國大陸新電影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臺灣新電影運動;藝術風貌;藝術創新
一、應運而生
臺灣行電影運動的應運而生,是社會發展之必然的。它既適應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又適應了電影所產生的變革,還源源不斷的匯集發展延續力量。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都推動著臺灣新電影運動。伴隨著“中美建交”、“美臺斷交”之后“一國兩制”的提出,促使臺灣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隨著臺灣“解嚴”,社會民主化迅速提高,給電影創作提供了較大的自由空間。經濟上,臺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迅速騰飛,經濟的提高帶來教育的進步,教育的進步也拉動了文化的進步創新,城市文化迅速德繁榮起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層次提高了,臺灣電影也趁機迅速蓬勃。臺灣的電影政策的變化帶動了電影產業和電影創作的更新創造。臺灣電影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經歷過混亂階段、萎靡時期、“健康寫實”的鄉村氣息還有瓊瑤的“洗腦神劇”,終于開始了創作新的高質量有價值的電影。積極的電影政策,使得臺灣電影有了一條康莊大道可走。臺灣電影界編導隊伍的新生力量不斷壯大,有楊德昌、曾壯祥等一些海外留學的導演,他們藝術主張鮮明,創新意識強烈;也有侯孝賢、陳坤厚等在臺灣本土文化的熏陶下成長的導演,他們更了解臺灣電影的現狀,更加渴望創新。臺灣中影公司轉變策略、香港新電影的發展具有刺激性,刺激出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第一部優秀作品作品《光陰的故事》,繼而又有了《兒子的大玩偶》奠定了藝術創新的根基,還有之后的諸多優秀作品都體現出別樣的人文關懷。
二、藝術風貌
臺灣新電影的創作群體藝術觀念大膽創新,藝術視野開闊。很多人將這創作群體視為文人群體,臺詞文藝、劇本講究、分鏡頭很細致,他們有文人的社會良知、歷史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體現出獨特的藝術修養和水平,創作追求各具特點,藝術風貌使人傾佩。臺灣新電影的作品有很多是以個人成長過程的得失來反映臺灣社會的現狀和過去。陳坤厚和侯孝賢的影片《小畢的故事》,從觀察者的角度來講述小畢成長過程中的家庭變故,第三人稱的小凡一邊看著小畢的成長一邊自己成長,兩代人的成長,老兵的無奈,重組家庭的艱難經營,青少年的反叛等社會問題。再如《戀戀風塵》的故事其實是來自編劇吳念真真實的的初戀經歷,進城兩人互相幫扶互相疼惜,阿遠入伍后,阿云嫁給了送信的郵差,阿遠只能通過鄉土的景色來撫慰自己,很平淡、很質樸、很真實,音樂也輕輕,景色也輕輕,故事也輕輕的不知是落寞還是解脫。本土文學為這時的電影創作提供養分,影片寫實性趨勢增強,對臺灣近現代歷史的重要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大部分影片都表現出對現實問題的現實關注,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根據臺灣真實發生的事件改編,小四是一個普通的沉默寡言的少年,他喜歡小明,而小明喜歡所有喜歡她的男孩子。他們的青春并不美好,在他們的眼中、生活中丑惡提前上場,導演將社會的丑惡面巧妙地融入中學生的青春中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不安的臺灣社會現實,輕輕吟唱著一首悲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將日本投降及臺灣光復至國民政府逃臺一系列政治事件搬上熒幕,借助電影語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與反思,對歷史問題進行了審視。侯孝賢十分大膽首次觸及了“二二八”事件,多重敘述了林氏家族的的命運變遷進而反映普通人在政治變化下的悲慘命運,啞巴的悲哀,暴虐的統治,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生活在繼續,悲情在傳遞,令人被人物打動對歷史反思。
三、啟示
第一,藝術創新需要一群強大的主力軍。臺灣新電影運動就是集聚了一群敢于進行藝術創新的優秀青年創作者,他們改變了臺灣電影的藝術風貌,在世界影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當下國產電影迅速發展的時期,票房前景一片大好,我們急需一群有藝術眼光的青年導演群體像前幾代導演一般有思想有抱負,以創新求發展,不墨守成規,不屈服市場,不盲目迎合觀眾,不一味追求票房利潤,創作出高質量的優秀影片,中國電影才能更好更快發展。
第二,電影與文學是密不可分的。根據一些有思想的小說改編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一個特點,比如改編于黃春明的小說的《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改編自朱天文小說的《小畢的故事》、《冬冬的假期》、《尼羅河的女兒》等等,都具有代表性。臺灣新電影運動中發揮巨大作用小野和吳念真都是作家、編劇,都表現出巨大推動力。就像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很多作品都改編自優秀作家嚴歌苓、蘇童、王朔等作家的優秀作品,因此文學基礎對于電影創作非常重要,中國電影創作的發展離不開從文學作品中吸收養分。
第三,電影創作要注重對個人和對歷史的雙重反思,只有兩者融為一體,才能使得影片意蘊深刻。侯孝賢《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作品既包含個人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感悟,又他對歷史現象與社會現實的反思融入,平淡的鏡頭畫面中又有著深刻的內涵,不愧于有人稱贊其電影加起來就是一部臺灣文化史。顯然這種雙重反思是我們應該提倡的。
總而言之,回顧反思臺灣新電影運動,其創作成就和藝術貢獻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近年來中國電影大多被商業利益所綁架,但在2017年的電影市場中《芳華》、《相愛相親》、《嘉年華》、《戰狼》等高質量作品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明天的中國電影一定會更加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周斌.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反思與啟示.
[2]孫尉川.當代港臺電影研究.20
作者:張靜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 上一篇:人民幣國際化與外匯管理研究
- 下一篇: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吸收外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