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電影風格與符號隱喻

時間:2022-08-17 10:01:07

導語:少數民族電影風格與符號隱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電影風格與符號隱喻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出現了相當豐富的符號隱喻,這些符號系統構成了少數民族影片獨特的審美風格和特性。少數民族風格從宏觀角度構建了少數民族文化價值體系,增強了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象征符號則從微觀角度傳達出影片的美學意蘊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回族電影《清水里的刀子》為例,分析其中的回族風格特征以及象征符號,旨在更加深入探析少數民族電影敘事結構、身份認同以及文化內涵。

關鍵詞:《清水里的刀子》;少數民族電影;符號隱喻

在我國少數民族電影中,宏觀象征符號和微觀象征符號都兼具“表達面”和“內容面”,在擁有其本質內涵的同時,又外延出更加深層的精神含義,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使少數民族影片更具鮮明特色,更加立體、多元。

一、空間——異域化、原生態的邊地風光

在少數民族電影里,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少數民族風俗,這其中包含了自然景觀和建筑、少數民族婚嫁、喪葬、祭祀等儀式、民族語言以及民族文化符號象征。這些風俗將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現在銀幕中,使觀者全方面深入了解少數民族電影,并且增強了少數民族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在少數民族影片中的拍攝地點大都選取在別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地區,這些未被修飾和破壞的風景使得少數民族影片在畫面上就擁有其強烈的民族特色,比如影片《清水里的刀子》就是以寧夏西海固地區一個偏遠的農村為背景。少數民族影片將鏡頭設定在自然風土環境之下,不僅僅是表現其風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和民族的象征。在少數民族影片中出現的景觀和建筑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1.表現影片特色。“當標志性景觀在影片中出現時,觀眾能清楚知悉影片描述的異域空間,如極具代表性的內蒙古大草原、新疆的沙漠;苗族的吊腳樓、哈薩克族的氈房等。”[1]這些標志性的景觀首先充當的是道具功能,讓少數民族影片無論在視覺上還是故事情節上都不同于其他影片。少數民族影片一般都是基于人民日常生活,扎根現實來表現民族特色。景觀和建筑都是以日常生活為基礎,真實表現出人民的生產生活,再運用豐富的民族特色元素,將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生動地表現出來。在少數民族電影中,建筑也同樣具有其獨特的符號隱喻,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建筑風格,這些建筑風格也是少數民族的文化載體。影片通過這種方式來再現民族文化、喚醒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當這些景觀和建筑出現在觀眾視野前時,觀眾可以輕易辨認出影片的民族特性,并發現不同民族之間的異同。2.推動情節發展。少數民族地區風景和建筑在展現民族特性的同時,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影片將情節與人物置身于特定景觀之下,一切情節和發展都在一個被限定的區域之內,有些情節和行為在非少數民族地區是不合理的,而在少數民族影片的大背景之下,無論是景觀還是建筑都在潛移默化中給予情節和人物合理性和可說服性,使故事情節朝著自然的方向發展。《清水里的刀子》同樣展現出來的是寧夏西海固地區,漫天的黃土風沙,貧瘠的土地,缺水的環境和貧窮的生活始終推動著劇情的發展,穆斯林老人最后不得不面對現實,殺掉陪伴多年的老牛來搭救亡人。在少數民族影片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增加了情節發展的合理性。在少數民族影片中,用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建筑來表現少數民族影片特色、推動情節發展,這些符號貫穿了整部影片,成為構建影片最重要的元素,是將少數民族影片區別于其他影片最本質的內容。

二、儀式——構建民族身份認同

張良叢在《從行為到意義——儀式的審美人類學闡釋》一書中提出:“儀式與宗教緊密相關,所以,關于儀式的很多論述都與宗教活動密切相關。”[2]儀式在少數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為一種符號象征具有鞏固政治權利、維系社會的作用。少數民族的節日、喪葬、嫁娶、祭祀等儀式都和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關,所以,在少數民族電影中展現出儀式,對于表現少數民族文化、展現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清水里的刀子》中搭救亡人需要宰牛,這是屬于回族人的儀式,回族人擁有相同的文化根源,搭救亡人也可以理解成為亡人超度,引領亡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整部影片都在描述老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在宰牛的時候需要為牛做禱告,用紅布蒙上牛的眼睛,牛在這部影片中被看作是生與死的象征,它承擔著“洗凈內里”、“搭救亡人”的功能,這就是影片賦予牛特有的地位和權力。“儀式具有能夠讓個人融入集體,在集體中尋找到自己身份的重要功能。”[3]儀式在少數民族影片中也相當于是一條紐帶、一種標志,多民族身份的認同是建立在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的。因此,儀式對于少數民族身份的認同,最重要的就是承擔了一個共同的文化認同作用。

三、動物——符號和文化隱喻的構成元素

麥茨認為電影和文學一樣皆有“內涵”和“外延”,只是“外延”永遠先行存在。[4]動物在少數民族電影中會被賦予特殊的內涵,使它具備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動物只是載體,真正傳達出的則是動物背后所象征的精神內涵。在影片《清水里的刀子》中老牛的“內涵”是跟隨主人多年的勞作牲畜,而“外延”則是“通靈人”,是有靈性的“大牲”,它象征著生死。影片通過牛的生死來反映對人對生命的思索。在影片中有幾次老人和牛的精神交流,在兒子第一次向老人提出要宰牛搭救亡人后,老人沉默地望向了窗外的老牛,他已經看到了老牛生命的終點。第二次是他放牛時,觸目所及只有風沙中的山巒以及貧瘠的土地,還有一頭即將赴死的老牛,老人在老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的影子。第三次是在下雨天里,老人坐在炕上透過窗戶看著雨中的牛,牛和老人對視一眼,人與牛的生命融合在了一起。第四次是老人在幽暗的燈光下注視著老牛,那是牛被宰殺前的最后一晚,也是老人對自己生命的拷問與思索,這頭耕牛使老人領悟到生命的靜穆。牛在生命最后一刻瞪著的眼睛,向我們傳達著對生命的闡釋。電影看似在描述一頭赴死的耕牛通過“清潔內里”通向潔凈的天地,實則借此講述西海固地區回族人高潔的精神文化追求以及獲得內心的潔凈。“洗凈”是來自內心的一種干凈與純粹,無論是牛還是老人,都在“清潔內里”,牛是大牲,不吃不喝清潔內里歸真。“牛”是影片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意象。電影中的牛知道自己要被宰殺,在清水里看到了刀子,刀子象征著殺戮、血腥,而牛也象征著在這個環境下所處的人們,面對著生活只能像牛一樣被任意宰殺,用老牛這一意象來搭救亡人,也是由于老牛勤勞忠厚的特征,讓回族人民可以寄托哀思,這些疊加在一起的厚重愿望,除了選取老黃牛這一特殊意象,再沒有其他符號可以承載。在少數民族影片中,動物往往被賦予特殊的地位和權力,它們超脫本性之外,延伸成傳達人物精神世界的載體和橋梁,成為影片中特殊的符號,闡明其隱喻的文化內涵以及其背后的社會背景。

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風格特征和符號隱喻,構成了少數民族影片獨特的審美風格和特性。無論是以宏觀角度出發來觀照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建筑、儀式、語言文化等象征符號,還是從微觀角度探析少數民族影片中出現的符號隱喻,都構建了少數民族文化價值體系,表現出文化內涵,也增強了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充滿隱喻象征的符號在少數民族影片中推動情節發展,增強影片的立體感和縱深感,使少數民族影片朝著更加豐富、多元、飽滿的方向發展,賦予少數民族影片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

參考文獻

[1]張媛.景觀、符號與儀式:少數民族電影中的原型隱喻與認同建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0:28.

[2]張良叢.從行為到意義——儀式的審美人類學闡釋[J].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8:11.[3]同上.

[4]ChristianMetz,Essaissurlasignificationaucinema,TomeI,Paris:EditionsKlincksieck[J].1968:72-78.

作者:劉驍彤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