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看怪譚電影改編策略

時間:2022-04-09 11:23:52

導語:《湮滅》看怪譚電影改編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湮滅》看怪譚電影改編策略

摘要:《湮滅》是2018年由亞歷山大•加蘭德導演的科幻驚悚電影改編自范德米爾的同名怪譚小說。由于怪譚小說本身晦澀難懂的特質,導演從情感色彩、姓名與女性身份、劇情與關鍵場景設定角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試圖達到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最終電影收獲了影評人的好評,但票房不佳,折射出怪譚電影改編的困難程度。

關鍵詞:科幻電影;《湮滅》;新怪譚;電影改編

《遺落的南境1:湮滅》是杰夫•范德米爾于2016年出版的“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該小說在2014年獲得星云獎最佳小說獎。在獲得不俗銷售成績的同時也收獲了較為正面的評價,被視為新怪譚文學的標志性作品。2018年,《湮滅》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亞歷山大•加蘭德導演,娜塔莉•波特曼主演,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電影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但同時對原著的氣質與風格進行了較好的還原。上映后,電影的評價總體偏向正面,但票房結果不佳。借由分析《湮滅》的改編情況,可以發現怪譚小說的影視化進程趨勢及其所浮現的問題。

一、總體情況與媒體評價

2018年,電影《湮滅》上映,收獲了不錯的評價,評論匯總網站爛番茄上斬獲了87%的影評人認可率,但觀眾認可度僅有66%。怪譚文學與一般的恐怖奇幻類文學不同,更重視用文字渲染懸疑詭異的氣氛,有時會使用較為晦澀的語言和大段文字進行鋪墊,對于以視覺奇觀為方向的商業電影而言算不上友好?!朵螠纭返娜蚩偲狈績H為4310萬美元,基本持平于發行預算4000-5500萬美元,成為2018年最大的票房炸彈之一①。這與較為優秀的評價形成強烈的反差。影評人克里斯•奧法特將《湮滅》的票房失敗歸咎于派拉蒙公司失敗的銷售策略,并讓《湮滅》和1968年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進行了對比。他認為,兩者同樣是深奧需要深入思考的、節奏相對緩慢的優秀電影,甚至《湮滅》的情況比《2001太空漫游》更好一些———在首映后,《湮滅》獲得了批評家和影評人的一致好評,而《2001太空漫游》在上映時則反響平平。但《2001太空漫游》的發行公司米高梅顯然更具有耐心,面對差評仍堅持在全國范圍內以及一些重要的國際城市進行了100個70毫米膠片的印刷,以便供應給持續到秋季的路演。最終《2001太空漫游》收獲了慢慢增長的觀眾,成為1968年的票房冠軍,扭轉了影評人的看法,成為科幻電影不可忽視的經典之作。而《湮滅》的發行商派拉蒙擔心以女性科學家為主角的電影無法受到觀眾的好評,草草將電影大部分版權轉讓給了奈非(Netflix),并策劃了漫不經心的營銷活動,最終導致了票房的失敗。他痛心地表示“改變的不是觀眾,而是好萊塢對戲劇的耐心”。

二、電影改編策略

《湮滅》作為新怪譚小說,在進行商業影視改編時采用了一些策略,對觀眾的接受程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情感色彩。相比于小說直接進入X區域為開篇,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穿插女主人公的過往故事,電影則直接進入回憶,刻畫她失去丈夫后強忍痛苦以及失而復得的喜悅逐漸演變為猜疑與恐懼的過程。這給整部電影奠定了基調:女主人公自愿進入X區域有為了丈夫的因素,愛情成為她人生中的一抹暖色。小說的處理則顯得克制得多,雖然也花費大量篇幅描寫她的情感生活,但主人公自己的成長道路所占據的篇幅并不亞于情感描寫。小說中女主人公的性格更為冷漠疏離,與丈夫的互動中也多有矛盾。電影中的表達則趨于積極的情感表露,將女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和情感來源集中于愛情這一點上。事實上,這是電影改編一個非常常見的策略。將愛情作為縱線貫穿全片有利于避免情節過于松散的情況,也更符合觀眾的心理預期和欣賞趣味。電影必須迅速抓住要點讓觀眾產生共鳴,加入主人公與親密親屬的互動是較為經濟的選擇。需要強調的是,電影由于試映成績不理想,天空之舞(Skydance)制片公司的投資人及制片人大衛•埃里森擔心電影過于“復雜”“深奧”,因此要求導演進行整改以滿足更大范圍觀眾的喜好,整改的部分包括讓女主角莉娜的情感更為豐富和修改最終結局。雖然另一制片人斯科特•魯丁站在導演一方,并不愿對電影進行改造,但從最終成片看來似乎還是進行了部分修改。只是從電影票房看來,這一修改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影片所帶來的收益。(二)姓名與女性身份。在原著中,女主人公并沒有名字,唯一出現的是丈夫對她的愛稱“幽靈鳥”,用來形容她孤僻清冷的氣質。并且,同一個小隊的成員也都沒有名字。這是南境局的安排,因為他們必須保證進入X區域的探索小隊成員盡力摒棄個人的意識和情感,專注于任務的完成上。與其說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倒不如說是探索的工具、固定的符號。南境局派遣的探險隊里,沒有自由,沒有個體,一切都在精心布局的控制之下。電影為每個角色都安排了名字,以便她們能相互呼叫,并大量添加了隊員之間的互動,讓觀眾在方便認清角色的同時,加深對角色的真實感塑造和情感投射。電影中的人物處理似乎更具有人性,互相扶持又互相試探。導演安排的場景也更唯美,在叢林中的河流中央泛舟、探索密林間隱蔽的小木屋,這些原創的場景,讓整體環境更為輕松。這折射出小說寫作和電影拍攝完全不同的策略。此外,女主人公所在的探索小隊均由女性組成,電影也還原了這一設定。但小說并未強調主人公的女性身份,探索隊的成員都面目模糊。除卻情感生活所透露的一絲感性,女主的身份基本與傳統男性形象無異。然而,采用全員女性的配置似乎本身就有所意味,而電影作為視覺藝術將這一意味更大程度地放大了。雖然導演并未明顯透露出要將女性主義引入到故事主題中的傾向,但敏銳的觀眾和影評人幾乎是即刻就捕捉到了其中女性主義的批評可能。影片有意識選擇了娜塔莉•波特曼飾演女主人公莉娜,出于對演員優雅知性女性氣質的考慮,娜塔莉與這個角色總體而言是相適應的,至少在選角上,完成了話題度和藝術性的平衡,兼顧了經濟效應和實際效果??偠灾?,全員女性的配置本身就帶有開放女性主義解讀的傾向,無論原著中如何表達,讀者很有可能順著作者的暗示進行判斷。電影讓這一傾向變得更為明顯,或許導演和編劇確實有意引導,但還停留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不至于過火。(三)劇情與關鍵場景設定??傮w的劇情安排上,原著與電影呈現出極大的分歧。電影總體采取了恐怖或冒險題材常見的模式,主人公所在的小隊在逐層深入的過程中接連遭遇意外失去隊友,矛盾逐漸激化,最后只剩下主人公獨自面對挑戰。這種模式有利于把握敘事節奏,確保觀眾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到情節上,保持緊張感與新鮮感。因此,在初入X區域時電影就安排小隊遭遇了變異鱷魚的襲擊,而后變異的尸體和發出人類嘶吼聲的變異黑熊接連上場。與此相比,小說中人物遇險在敘述的后半段才出現,且總體而言特異性并沒有電影那么明顯。女主人公面對來襲的野豬、躍過身邊的海豚時,所體悟到的特異性無非是“這不像是海豚的眼睛,而像是人類,甚至還有點熟悉”②。并且,小說中揭示此前小隊命運采用的是燈塔中堆積如山的筆記資料,因為X區域無法使用電子產品。隊員的喪生雖然直接原因是怪物攻擊,但心理學家的催眠間接造成了慘劇。電影則需要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安排了更多刺激眼球的場景,將這些部分都刪去。另一個不同之處是燈塔的設計。小說中主角一行經歷了地下塔—燈塔—地下塔—海岸的歷程。如此反復的過程對電影敘事而言實在不算友好,因此電影選擇將地下塔與燈塔合并為一體,去除“爬行者”和菌類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燈塔地下彩色粒子組成的光束以及泛著金屬光澤的人形物體,最后變化成主人公的復制人。可以看出,電影基本將原著進行了顛覆式的改動。電影的安排似乎一直圍繞著“復制體”展開,整體上基本完成了邏輯自洽,但相對于原著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結尾部分的彩色粒子和金屬復制人更具有科幻色彩,但過于強調復制人的設定容易讓人聯想該生物的主體問題以及行為動機,從而對怪譚文學獨有的奇詭色彩有所削減。相對而言,原著中編織成人類文字的菌絲和顯現出燈塔管理員面孔的蠕蟲呈現出不一樣的氣質,即炫麗的技術展示與復古的心理恐懼之間的張力。并且,在電影中燈塔被突出強調,地位比與其合并的地下塔更高。原著中的地下塔地位卻異常突出,燈塔像是一個死寂之地,埋藏著X區域的變異歷史,而地下塔卻充滿生機,布滿菌絲的墻壁仿佛活物,巨大蠕蟲出沒于此。小說的地下塔和地表聳立的燈塔形成鏡像般的對應。電影中沒有將其魅力完全展示出來,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關于電影與原著之間的差異,在訪談中導演加蘭德認為他的改編基于對原著的印象,而不是對原著的引用式復寫。他意圖把握住閱讀范德米爾小說時“如夢一般的自然感觸”和基調。加蘭德有意識地讓故事向他自己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忠實于原著的改編,而這一改編獲得了范德米爾的準許。從電影呈現的效果來看,他確實還原了原著的氣質,雖然情節和場景改動較大,但算是較為成功的改編。

三、結語

《湮滅》的影評人分數彰顯其在改編藝術性上可圈可點,但票房和觀眾評分表明其未做到最理想狀態。從改編情況可以分析出加蘭德有意識將原著晦澀艱深的部分簡單化,一方面使得電影節奏更為緊湊精練,另一方面又有損小說獨特魅力,但總體而言算是成功的改編。然而,電影上映后的實際狀況不完全取決于改編水平,與宣發推廣、演出效果、觀眾興趣息息相關,這些條件共同制約了電影票房情況,對于《湮滅》而言,不得不算是一個遺憾。注釋:①票房炸彈(boxofficebombs):用于形容上映結果異常不理想或虧損巨大的電影,出現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成本過高、宣傳不利、外部客觀因素等,電影的票房收支情況并不一定直接與影片質量掛鉤。②[美]杰夫•范德米爾.遺落的南境1:湮滅[M].胡紹晏譯.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118.

參考文獻:

1.Guglielmo,Connie.“Annihilation”directorAlexGarlandchatswithCNETabouttheupcomingfilm.Re-trievedfromYoutube.v=nYhT5Ey42gg.2018.

2.Kit,Borys.“Annihilation”:Behind-the-ScenesofaProducerClashandThatNetflixDeal(Exclusive).TheHollywoodReporter.PrometheusGlobalMedia[J].2017.

3.O'Falt,Chris.‘2001’,50YearsLater:Kubrick’sClassicShowedHow‘Annihilation’CouldHaveBeenProfitable.IndieWire[J].2018.

4.Sharf,Zack.AlexGarlandon“Annihilation”Whitewashing:“ThereWasNothingCynicalorConspir-atorial”inCastingtheFilm.IndieWire[J].2018.

作者:龍一新 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