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推手文化差異與融合分析
時間:2022-02-18 09:49:14
導語:電影推手文化差異與融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直以來,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李安導演的《推手》就是一部揭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典型電影。文章從《推手》入手,探究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和融合,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并在今后更順利地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一、引言
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逐漸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世界各國與中國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世界各國的交流中,文化沖突時有發生,只懂得各國的語言是不夠的,還要對各國的文化有所了解,以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有效交流。電影《推手》就是一部展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經典電影,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文化間的沖突。該電影主要講述了朱爸爸退休后搬到美國和兒子朱曉生一家居住,但朱曉生的妻子瑪莎是美國人,在與中國文化差異巨大的西方文化環境下長大。隨著居住時間延續,朱爸爸和瑪莎因為語言不通及一系列中西思想差異產生了諸多矛盾。矛盾愈演愈烈,朱爸爸選擇搬出家獨自居住。電影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觸與融合,是展現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人們可以從中了解中西文化從沖突到融合的解決之道。
二、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社會走向全球化是必然的,除了政治與經濟的交流合作外,中西文化之間的碰撞也日益明顯。電影中朱爸爸代表著中國文化,瑪莎代表著西方文化,影片充滿了文化間的沖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類基于一定的思維對事物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具有穩定性、持久性、歷史性、選擇性、主觀性等特點,它對人們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決定著人的自我認識。不同于實際的行為,價值觀是一套關于行為的規則,人們可以依靠這些規則來判斷和調節自我行為,它是一種集體的文化意識[1]。由此可以看出價值觀是決定人們看法和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它與文化一樣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用肉眼無法看見,但是通過觀察人們的言行舉止可以發現人們崇尚什么價值觀。中西方由于歷史發展邏輯不同,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影片中價值觀念的沖突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對自我與集體關系的認知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最大的區別。個人主義價值觀強調人是獨立的個體,突出個人的獨一無二并強調個人獨立的力量。而集體主義價值觀則把個人和集體緊緊關聯在一起,強調個人要有對集體的融入感[1]。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這是因為古代哲學觀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對大自然要保持順從的態度,并在最大限度上實現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在與人交際時,中國人寧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損害他人。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西方哲學觀一直以來傾向于把人與大自然看作是對立的關系,即人與大自然不是結合在一起的,強調人要有力量與大自然斗爭。所以西方文化注重啟發人類個性的自由發展,認為一個人與自己的目標差距太大是因為缺乏斗爭精神,是不值得原諒的。電影中朱爸爸堅持集體主義,而瑪莎堅持個人主義。在信奉集體主義的中國,孩子和父母一起居住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幾世同堂,并覺得這種生活才熱鬧,但瑪莎并不能接受這種生活方式。作為西方個人主義的代表,影片中她很希望自己能有獨處并不被任何人打擾的時間和空間,可是朱爸爸的出現打亂了她所有的計劃。瑪莎甚至跟閨蜜說她不太能接受與朱爸爸一起居住,她覺得朱爸爸占據了她的私人時間,入侵了她的個人思考空間,可是朱曉生并不認同她的觀點,他覺得“在中國,這所房子的空間已經夠大了,足夠讓四個人居住生活”,所以妻子對自己的父親如此排斥,他感到無法接受。2.對待父母的態度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已影響了華夏民族數千年。中國人把孝順看得十分重要,認為孝順是立身社會、和睦家庭、安康國家的基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的基本。中國孝文化最初出現于奴隸制社會,經歷了父系社會到封建社會的發展及演變,最終形成了較成體系的孝文化。在中國古時的父權制社會里,父親是家庭中最有權威的,子女必須對父親的一切安排言聽計從,如果子女有任何抗拒的行為,都會被族人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甚至會受到懲罰。西方也有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普遍被認為起源于古希臘羅馬帝國。西方文化巨著《圣經》中曾記載上帝給人類社會頒布了十條必須遵守的命令,其中第五條就要求孝敬父母。雖然西方也對孝文化十分重視,但是中西方對待孝文化的態度仍有很大區別。受個人主義的影響,西方的孝文化更注重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平等。日常生活中,子女從小就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會對父母產生過多的依賴,父母也是獨立的個體,不愿受到子女過多的照顧,也很少會像中國人一樣給子女買房或帶孩子。不同于中國老人喜歡在家里跟孫子孫女待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許多西方老人即使年紀大了也不會承認自己的衰老,他們更喜歡體驗新奇的事物。除此以外,西方國家有著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福利制度,孩子可以依靠這些福利制度來照顧父母,而不必完全承擔父母的贍養責任[2]。由此看來,在中國文化中,父母需要撫養子女,子女也需要贍養、照顧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孩子都更看重實現自我價值,不喜歡別人過多的照顧。電影中朱爸爸搬到了兒子朱曉生的家里,朱爸爸和朱曉生都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因為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會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但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妻子瑪莎并不能理解這一系列做法,她不能理解為什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住,認為這樣父母和孩子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都不能實現個人價值,由此引發了后面的一系列爭吵。3.對待孩子的態度關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西方傾向于啟發式的教育,家長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不依附家長的獨立個體,很少會打罵孩子,并支持孩子擁有不同的性格,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而受到儒家思想“秩序”的影響,中國更傾向于讓大人與孩子之間保持上級與下級的關系,父母通常會想為孩子“鋪好路”,孩子也會很大程度地聽從父母的意愿。如果孩子與家長的期待有較大差距,父母甚至會采取一些強制措施,這在中國是較為普遍的現象[3]。電影中瑪莎的兒子給瑪莎看自己的一幅畫,可能畫上的內容并沒有很出彩的地方,但瑪莎仍然大聲夸獎自己的兒子太有創造力了。而朱爸爸對瑪莎的教育方式感到奇怪,但他沒直接表達自己的疑問,只是拐彎抹角地說,“你們在美國,對孩子挺客氣的,不把孩子當孩子,有學問”。此外,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覺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4],所以傳宗接代在中國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大多數人認為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這在電影中體現為朱爸爸覺得孫子的“命根子”可以傳宗接代,是最重要的東西。4.對待時間的態度中國人習慣用綜合性思維思考問題,因此傾向于多向時間制。中國人擅于在同段時間內做多件事,行動的步驟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但在單向時間制的西方國家中,這樣的情形幾乎是看不到的。他們通常是在固定時間內做固定的事,結束了一件事再開始下一件事,因此西方人注重計劃。同時,西方文化強調時間屬于將來,但中國文化強調時間屬于過去[5]。影片中一開始就是朱爸爸在不慌不忙打著太極,而瑪莎在心煩意亂地趕著自己的作品,并且朱爸爸讓朱曉生跟瑪莎說“幾十年后大家都入土為安,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些都體現了西方人對時間有非常強的掌控力。
(二)低語境和高語境
霍爾認為世界上的文化可以被分為低語境文化和高語境文化。處于低語境文化中的人交流時通常不會強調語境,習慣靠明確的語言交流來傳遞信息,并且說話者試圖讓聽話者贊同自己的觀點。而高語境文化中的人交流時不會刻意注重清楚的語言信息,語言信息通常靠情景來展現,說話者更看重人際關系的和諧[1]。因此,從這個視角來看,西方文化歸屬于低語境文化,而中國文化歸屬于高語境文化。西方人更多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靠非語言行為進行交流,他們認為直接表明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電影中朱爸爸為瑪莎把脈時,瑪莎一臉的不自在,但朱爸爸給另一位中國女士陳女士把脈時,陳女士卻沒有顯示出任何不自在的感覺。
(三)飲食文化
1.飲食習慣地域、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的不同造就了國家、民族間飲食文化的不同,就連中國的南北方飲食也存在巨大差異。中國文化起源于農耕文明和陸地文明,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與放牧文明,差異巨大的文化背景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進而從根本上影響了兩者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講究色香味俱全,每一個地區的食材口味都有所區別,從而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西方飲食文化則更看重將食物原材料合理、營養地搭配在一起,西餐烹飪的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流程和計量,凸顯其以科學營養為目的的飲食規則[6]。影片中,朱爸爸雖和瑪莎居住在一起,但是他們卻不會像中國人一樣一起吃飯,而是各做各的,各吃各的,并且兩人吃的食物完全不同。朱爸爸吃的是菜、肉全部搭配在一起的飯,這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而瑪莎吃的是餅干、蔬菜和水果,并拌了點沙拉。瑪莎覺得朱爸爸吃的食物過于油膩并且一點也不健康,而朱爸爸覺得瑪莎吃的沙拉一點油也沒有,缺乏營養,所以他問兒子“這美國女人怎么光吃青菜和水果而不吃肉”,并在飯桌上跟兒子嘮叨,“在這世界上,五谷雜糧和蔬菜水果屬于隱性,豬狗牛羊屬于顯性,隱性和顯性搭配起來吃,才能補充人體天生缺少的營養”,這些片段都體現了飲食差異導致朱爸爸和瑪莎互相“看不順眼”。2.食材搭配中國人將“和”與“合”作為最美妙的境界,反映到飲食上則講究“五味調和”,幾乎每一道菜都要使用多種原料和調料來烹制,而西餐并不講究食材的融合[7]。電影中瑪莎做的西餐是餅干、水果和蔬菜,食材并不會融合在一起,而朱爸爸是將各種調料與食材融合在一起,成了色香俱全的餐食。西方飲食中的牛排很好地體現出了食材搭配的特點,牛排與西蘭花等輔料是分開的,中國的火鍋則很好地體現了食材的相融性。3.飲食工具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飲食工具都是筷子。筷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我國國粹。中國人普遍認為筷子兼具挑、撥、夾、拌、扒等功能,輕靈方便,具有刀叉等用具無法比擬的優點。在西方,人們則擅長使用刀叉,并覺得筷子不像刀叉一樣易于操作。正如影片中瑪莎吃飯用刀叉,而朱爸爸用的是筷子,兩人并沒有因為文化差異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除此以外,中國人盛飯一般用碗具,西方人盛食物用盤子或者碟子,并且喝湯會配以專門的湯匙。
三、電影中的文化融合
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會發生文化碰撞,適當了解并接受文化間的差異是十分重要的,影片的后半部分也不斷強調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在家庭觀念上,兩種文化都有對家庭意識的強調,都非常注重家人之間的團結與和睦,這在朱爸爸與瑪莎身上都有體現。影片中,朱曉生喝醉之后,朱爸爸與瑪莎都給予了相應的關愛與理解,并且朱爸爸和瑪莎共同把朱曉生弄亂的廚房整理干凈。接著,瑪莎寫的以中國勞工為題材的小說獲得好評,在烹飪的時候學做中國食物,并從丈夫那里領會了推手的韻味與含義,兩者都在不斷接受并適應文化差異。影片最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報名參加朱爸爸的太極拳課程,也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被西方認可。
四、結語
對經典跨文化電影《推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反映了價值觀的不同而導致的中西方文化由產生沖突到發生融合的過程,這些巨大的文化沖突看似是不可調和、不能兼容的,但也在無形中發生了改變,最終產生融合。在全球化發展不斷推進的當今,不同的國家、民族由于有著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社會習俗,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促成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社會規范、語用規則,這些因素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潛在的障礙,低效率的溝通及相互的誤解都可能導致不同文化間的沖突,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正視跨文化差異有顯而易見的積極意義。跨文化交際并不意味著要全然摒棄本國文化去接受其他文化,而是要主動了解、尊重雙方的文化并互相取其精華。文化間碰撞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異,因此尊重異國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而尊重只是一個開始,還需要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禁忌,防止因為文化差異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引起嚴重的后果,在沖突中尋找平衡才利于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
參考文獻: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50-51,58,65.
[2]黃書娟.中西方孝文化對比[J].散文百家(理論),2021(5):189-190.
[3]梁笑顏.電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際現象分析[J].海外英語,2019(21):179-180.
[4]王璐,趙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孝道觀探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0(3):62-66.
[5]吳童.從電影《推手》看中美家庭的文化沖突[J].才智,2018(1):192-193.
[6]程夢婷.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電影《推手》中的文化沖突[J].科技風,2015(10):246-247.
[7]趙彤.跨文化視角下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沖突:以電影《推手》為例[J].采寫編,2016(1):200-201.
作者:張洋林 單位:云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院
- 上一篇:房地產企業稅務風險防控措施
- 下一篇:城市規劃設計與生態城市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