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現象解讀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2 04:29:00
導語:電影現象解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盡管新世紀來臨之時我們沒有陷入世紀末的憂慮和狂躁之中,盡管我們對中國電影的期盼依舊殷切,但中國電影進入的2000年確是被困惑糾纏不休的一年,也是各種議論紛爭而不休的一年,從創作到理論界,思考雖在,但疑惑叢生,電影藝術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中國民族電影的發展前景何在?詰問盤旋在心底。我們在世紀交替的轉折口上難免喜憂參半,卻還是放不下心懷高遠的心思。因為2000又是中國電影潮流演變的關口,對它的回顧和對2000中國電影重要現象的探討,也許對中國電影的未來不無教益,甚或有影響作用。
一、大勢:谷底還是高潮
考察中國電影的大勢走向,不是含混不清而是基本明了,這一判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隨著創作產量的低落,和票房陷入前所未有的減少境地,中國電影的困境是顯而易見的。但也許應當說,產量和票房不是絕對的價值評判標準,那么,從發展態勢抑或藝術成就而言,人們還是難以避開中國電影是落入谷底還是進入高潮的歧義紛爭,隨著時間的推移、21世紀的真正來臨,這一爭議的重要性就更多影響著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和評價的判斷。
99年度中國電影的出品量和票房數是有史以來最低的,隨著市場化步伐的加快,這一趨勢未見減緩,國產影片的危機更加明顯,延續到2000年,中國電影的走勢依然沒有攀高,除了《生死抉擇》和《一聲嘆息》的較高票房之外,其它影片難得有收益,而《一聲嘆息》的發行方面對盡管票房可能達到1800萬的現實,卻為沒能達到預期的買斷權收益愁眉苦臉,更增添了中國電影的悲戚感。環顧這一年,進帳等而下之的影片不計其數自不必說,還能得到老百姓口耳相傳的影片微乎其微也不在情理之外,倒是得獎或是較好之作既不被市場看重又不被創作界認可的現實值得思索。中國電影的確到了落潮的臨界點,生存的憂思愈發嚴重。如果說這一年度沒有藝術努力的好作品肯定不是事實,但中國電影的高潮之談似乎還需要扎實之作的證明。在整體上,國產影片的生機活力與時展和人民的需要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則顯而易見。
那么,如何判斷這一年度的中國電影態勢?一方面,承認在嚴峻的商業文化面前,中國電影市場前所未有的失落,導致投資與創作如履薄冰,生產成品不是束之高閣就是賠本;另一方面,各項改革措施也在出臺實施,對扭轉形勢起著有限的積極作用,延緩著滑坡的規模化趨勢。無視哪一方面都不是客觀態度,過于強調某一方面也不是正視現實。比如,對青年創作群體的創作支持,對低成本影片的投入,電影電視的積極政策等等,都是值得頌揚的事實。這些措施也確實在創作中起了一些扶危救困的作用,對于創作隊伍的穩定,特別對跨世紀人才的團結具有積極意義,環顧2000的較好影片也較多得益于這些舉動的推動力。但問題的嚴重性似乎不是僅僅靠一些善舉可以完全克服的。觀眾流失、票房低落、創作積極性不高、投資萎縮的頑癥沒有根本扭轉,特別是電影藝術的特性和中國電影的藝術創造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目前,外在的因素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極為重要的生存條件,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中國電影的單獨問題,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全球電影的不景氣狀況都大體相近。問題在于,藝術的內在魅力是電影存在的基礎,中國電影發展的桎梏因素復雜而多樣,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無論是低谷論還是高潮論,都也僅僅是無力回天的議論而已。
藝術,已經悄悄疏離電影,悲哀也就在此。時至今日,探詢電影的病癥,首當其沖的應是非藝術因素主宰了一切,無論是興盛一時的娛樂片、風光一時的主流片、潛滋默長的新生代實驗片,還是常規的生活片,都張皇失措多少淡忘了藝術的使命。藝術的本分是表現人類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多樣性,對人性世界的展示肯定是藝術最為重要的本質,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藝術家對人性世界的千姿百態的剖解,電影這一形象藝術的誘人魅力絕對會招引觀眾青睞。可惜在于,我們的許多電影沒有了曾經鮮靈活潑的藝術朝氣,追逐獲獎的浮躁,迎合時潮的媚態,求取票房和投資的功利性顯見突出,而人的形象和人性的多姿多彩一旦遠離銀幕,閃亮的影象世界就將黯然失色。試想,相當一些的電影不是教科書的翻版就是娛樂世界的浮世繪,藝術于是沒有立足之地,觀眾自然沒有垂青的必要。
所以,爭論2000電影的啟示應當是盡早采取措施使失落的藝術復歸影像世界!
二、分歧:WTO的恐懼與挑戰
2000年關于WTO的話題最為引人注目,加入世貿組織的風聲如山雨欲來一陣緊似一陣。中國電影的WTO情節的確匯聚膨脹,成為年內集中談論的對象。關于加入世貿協定的危機感和責任感的探討,成為關于電影發展須臾不可缺少的核心話題之一。不用說,中國電影的世紀問題歸結起來無疑是如何面對WTO的挑戰和沖擊,因為在這里,中國電影的內外交加的問題得以集中體現。可以肯定,對WTO問題,沒有人會欣欣然期待天上掉下一個餡餅,但人們的心態卻并不一致:例如,隨著世紀之交的益發臨近,不時有人感慨中國電影的種種危機,提出許多警醒的呼告,憂慮之心拳拳可見;更有人對中國電影進入WTO后的狀況作了“死而后生”的悲壯預言,慷慨之言令人驚心動魄。無論如何,至少有一點是無疑的,即我們已經認可中國電影遇到了轉折的關節口,人們都期望中國民族電影在歷史的變化中更為堅定的站立起來,甩開重負,呈現獨特的藝術風貌。在談論WTO時不同行業人們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制片業更多“狼來了”的恐懼,似乎中國電影將頃刻面臨滅頂之災;放映業則更多抱有希望,20部大片的遞增放開對影院收入多少是一個誘惑;理論界的切膚之痛并不深,但隔岸觀火的感覺還是造就種種不一的看法。顯然現狀并不叫人樂觀,但有一個奇特現象卻值得玩味深究,即理論界不少人對WTO的到來有某種幸災樂禍的感覺,這源于他們內心深處對中國電影現狀的不滿和失望,于是,入世的沖擊不定就是他們期待的改變現狀的良機。這里的合理性呈現為歪打正著,卻值得深思。
WTO問題的表面是“外敵入侵”的不可名狀的憂慮,但其實卻是“內患揭開”的很可擔憂的恐懼。就外患而言,許多擔憂集中在中國電影生產創作和市場的失落上。恐懼論者感到中國電影的地盤將很大程度為好萊塢侵占,的確,由于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影片從現在的每年十部分帳“大片”增加為20部并逐年遞加,邏輯的推想就是中國電影自身將沒有立足之地。但實際上這一過程是漸進的,中國電影的回旋余地并非沒有。問題似乎又和若干年前引進國外“大片”相近,當伴隨市場變化,進口大片不期而來時,許多人驚呼“狼來了”的抗拒聲,中國電影第一次開始批量引入票房分帳的高投資國外和港產新片。現在看來,大片現象的最初出現,客觀上刺激了電影市場,激活了觀影的社會熱潮,營造出商業運作的新型方式。同時,也不可免提高了觀眾對觀賞的要求,更加速了對不適應百姓要求的創作品的市場淘汰速度。當然,引進大片的問題也不少。但大片進入中國既是改革開放無法回避的現象,也是中國電影變化的助動力,盡管當時非議頗多,但某種意義上大片對中國電影激起的緊迫感和對于電影藝術走向的確產生了影響,至少,對于電影如何處理好觀賞效果和藝術價值的關系是有啟示意義的。
至于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好萊塢覬覦中國電影的龐大市場的商機是肯定的。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開放和準許外國電影院線的設立,中國電影的放映業以至制片業的危機將是巨大的。中國電影的生產、放映的時空都大大縮小。但既然加入WTO是無可回避的選擇,需要的更是積極主動的呼應與迎戰。實際上早在引進大片就帶來了中國電影適應市場化轉型的促動力,市場化也帶來藝術傾向的變化。市場化和大片沖擊使90年代以后的電影創作愈來愈受到市場的制約,隨著電影改革步伐的加快,發行體制的幾經變革,引發了電影創作經營格局的巨大變化,各地電影公司的重組,集團化的出現,院線制在大城市的初具規模,放寬對制片機構的限制,等等。電影格局在短短幾年內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以市場為中心的電影創作方向已基本奠定。京、滬等一些影業有限公司的成功經營,使人們看到了改革后的成效,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又有可觀的經濟回報。當然,面臨市場化的中國電影卻也遇到了許多困難,生產資金的困難導致創作的艱窘,除了一些有影響的導演可以獲得投資者的器重,絕大多數影片要靠制片廠的有限資金投拍,市場回收多為困難。許多創作者還沒有完全適應市場,陷入無以家為的狀況。?恍┗鞫渡硎諧〉拇醋饕燦齙絞導世選>」莧绱耍嗣且丫閻泄纈氨匭胝郵諧∽魑彩叮糧〉拇郾厝灰噶凍鋈纈愕盟氖視φ摺H绱死慈鮮都尤隬TO的問題也許會有更為積極的態度。
由此來看,問題不僅在于外患,還主要在于內憂。中國電影整體體制自身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創作的藝術魅力沒有超越國外精致之作,發行放映體制沒有適應市場的需要,那么,就是再多的保護和優惠條件,也不可能生存,更遑論發展抗爭。
三、疑惑:電影法規的效能與爭議
2000年的傳媒波瀾之一是一批導演急切呼吁電影法的出臺,由于藝術創作的外在壓力的增大,也隨著近年中國電影市場化規模加快的嚴峻現實,焦慮審視的味道逐漸明顯,在人們的議論中,對審查體制的批評始終不絕如縷。盡管《電影管理條例》和《電影審查規定》早已了好幾年,但2000年中,多位知名導演甚至大張旗鼓提出立法問題,導致頗引人注目的現象。問題的焦點似乎集中在審查體制的多重方面,對電影法規的疑惑主要針對創作的審查,當遇到成品出產的艱窘的時候,對審查的怨言越是明顯,不僅僅是遷怒,焦急和困惑也是導致不滿的推動力,于是,內外交加的激動產生了尋求法律決定的要求。
的確,涉及中國電影法律文件的電影法呼之欲出卻始終沒有出現,但關于電影的法規與條例卻并非闕如。一般而言,電影審查制度是根源于國家文化制度的需要而產生的,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審查幾乎難以避免。或者以成品的分級制來限制觀賞的層面,或者是以完整形成的限制條件來規范成品,總之,一定程度的審查實屬必要,尤其在看重電影作為意識形態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度,僅就遵守成規,避免出格就無法回避審查。所以,審查的理由不是討論的議題,關鍵是要遵守法規,自然首先要有可以遵守的法規。從理論上講只要審查成為法規就理當遵守,游戲規則沒有理由加以破壞。許多麻煩出在不斷出現的違規出境參賽并獲獎的影片如何評判,和創作者對審查問題的難以接受。一般而論,沒有通過審查的影片不應當出境,否則就是違規,就近年違規事件本身而言,不應當有充分的理由。違反是很為羞恥的事,自覺遵守約定俗成的規則是公共美德。問題復雜在于,創作者對自己創作多是深信不疑、敝帚自珍,從而導致對審查本身的公平合理性產生疑惑;而違規影片的確又時常得到世界電影節獎項,客觀上獲得評獎認可,這就更加深了未通過者對審查的質疑。人們疑慮的是法規和實際的距離,如何制定一個寬泛度大的允許參賽規則,既遵守法規,又避免中國優秀電影與世界電影大賽失之交臂,是多年一直困繞機構和創作者而沒有根本解決的難題。
實際上,人們理解的重要的問題是審查標準。如何認定一部影片是否通過,是由審查機構掌握的。技術上的標準較好判別,疑惑主要在于其它方面。關涉國家大政方針和基本國策必須嚴格把關,但應當告之問題所在。麻煩往往出在創作者不認為影片思想傾向有問題,而審查意見與之相左;更為嚴重的或是創作者拍攝時改變了拍攝計劃,導致與同意拍攝本的基本傾向大相徑庭,或是按照同意計劃而拍攝后審查時卻提出新的疑問,造成修改無法逾越的困難。至于原本沒有立項報批的創作另當別論。最終審查難免苛刻,因為要投向發行市場,不能不慎重再三。但既然前期審查已經通過,成品審在何處就是人們關心的所在。就藝術質量而論,專家挑剔情理所然,但為什么一些質量平庸的影片卻堂皇通過?可能是沒有政治問題,任由它去接受市場考驗的因素使然。但是否有不是藝術質量問題卻是藝術觀念差異而造成的審查麻煩,卻不能允許以觀眾的評判來定奪呢?一些新銳導演往往為此滿腹牢騷情有可原,但一些資歷頗深的導演也忿忿不平則值得思慮了。至于審查人員和審查程序問題,其實《電影管理條例》和《電影審查規定》有其規定,不必說三道四。但人們的誤解卻應當理解,因為,創作者更希望審查的藝術評判,但實際上電影審查委員會是代表國家行使權利,文化和意識形態標準是擺在第一位的,從公安到宗教的政策,從婦女到共青團的權利都必須兼顧,認識與職權產生差距。創作者理當相信代表國家的審查機構的全面性,卻難免擔心藝術分寸的把握。國家審查又首先要在大局上評判,于是,清晰度明確的法律的確是十分重要的。至少,增加信任感和透明度是進入WTO之際,電影審查應當更好改進的地方。
至于電影的藝術評判,恐怕難以一刀切,但電影的藝術判斷應當有更為開放的尺度,藝術感染力與思想先進性不是簡單的相等關系。要尊重藝術的創造性,理解藝術觀念的多樣性特點。既然一定的審查制度必不可免,那么要提醒創作者清醒意識到任何事情都有規矩,好的審查將會促進創作,放任自流未必就是幸事,我們所要期待和促使的是讓電影審查更有規則和公開合理。而單就藝術而言,電影審查應當把握分寸:比如明確嚴格規則的尺度,使創作在界限中自由藝術發揮,違規受罰,沒有出軌應當通過,支持扶助好的藝術影片是中國電影刻不容緩的重要之事。進而要尊重藝術個性,電影藝術沒有獨立的個性難以立足,而藝術個性是造就藝術風格的基本條件。不同年齡的創作者肯定有自己的藝術趣味,讓藝術個性充分發揮,電影才可能五光十色。還應當注意允許不同風格的創作爭奇斗艷,不以個人喜好左右創作,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情趣愛好,但迅疾變化的時代造就了差異很大的藝術感覺,作為大眾藝術,不應以個人的情趣衡量所有的創作,寬廣的胸懷是藝術評判的前提。特別應當容許的是在遵循社會基本準則的基礎上,鼓勵藝術創造力的發揮,不應統一規格樣式,造成平庸橫行。
樹立讓中國電影在藝術創作上真正成為藝術精品的目標,自然就會減少許多誤解;建立真正的法律審查制度,依照法規辦事,創作、生產、發行、評獎才可能正常有序。
四、悖論:盜版的憤怒與思考
盜版是世界范圍的共生現象,從音像制品、書籍、軟件到影視創作都共同遭受到盜版的傷害。世紀末的全球盜版現象愈發嚴重,而2000關于中國電影盜版的話題只是其中的表現之一而已。但發生于此的世紀末盜版普遍現象卻值得尋找一些更為深入的因素。
總體而言,盜版是利益驅動的非法行為,而盜版屢禁不止已是事實,但憤怒之余應當靜心思考。盜版關涉電影事業的全局,但我們是否從全局角度談論評判它呢?實際的議論更多是以利益的單項得失來抨擊現象。有關中國電影的盜版的最新消息是關于馮小剛的《一聲嘆息》的評論,票房在2000年排行第二的這部影片,已有1600萬的收益,預計將有1800萬的最終票房,卻沒有達到導演預期的3000萬收入,這意味著聯手買斷發行權的買家將無法避免虧損的結局,于是傳媒紛紛冠以“《一聲嘆息》賠了”作為宣傳噱頭。而早在影片公演之前近2個月,VCD已堂皇登場,這對于影片的發行肯定造成了重要影響。電影盜版無所顧忌、無孔不入的現實,說明競爭的無序違規的普泛性。但近年的奇特所在確乎是從國外、港臺影片的盜版發展到大陸本土影片的盜版,在盜版的商業利益支配下,對內地影片從過去的不屑一顧到盜版的緊鑼密鼓,顯示了一些國產片具備促使盜版者受利益驅動的背景,這原本證明了影片的吸引力。一年來在盜版者如意算盤中翻出VCD的國產片中至少有10余部,諸如《沖出硝煙的女神》這樣的慣例難得有影院效應的片子和馮小剛《不見不散》這樣票房優異的片子,特別是《生死抉擇》這樣主流形態而過去決不會?庥齙漣嫻撓捌渤晌漣嫻鬧匾≡瘛F踩ザ緣漣嫻那叢穡峙賂Ω盟伎嘉裁礎?/P>
盜版的危害不僅是局部的賠賺,因為這未必是關涉所有人的痛癢,比如,《一聲嘆息》的制片方如果沒有發行利益牽涉的話,現有票房足以抵擋制作的成本,賠本的痛楚只會落在過于看好影片商業收益的發行方上。而老百姓只要看到了影片,對盜版的歡喜程度肯定超過高價電影票價的咋舌程度。但盜版如果成為時尚,作為創造事業的夭折則將危害深遠。不過,過高估計百姓的高屋建瓴的事業感而拒斥盜版或重返影院,則肯定是不現實的。利益的驅動顯然是雙向的,只有從雙向進行治理才可能改變狀況。政府近年來對盜版的打擊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看來僅此遠遠不夠。有人提出法律的制約,這當然很有必要,但法律還不足以解決巨大的商業市場的誘惑造就鋌而走險的可能。
從電影盜版問題可以看到中國電影事業仍有沒有考慮到的方面。
比如觀眾需求的分析。中國電影未必就是沒有觀眾,這是盜版風向變化至少給我們的一點啟發。盜版問題的反面是觀影人數的不菲,可我們的電影市場卻一步步萎縮,導致電影悲觀論的時興。然而國外電影廠商卻深知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投資躍躍欲試。至少要從盜版的久盛不衰中折射出發展中國電影事業的確不無潛力。進一步需要明白市場法則古今是一致的,正牌電影市場不去開發維持,盜版就更不會放棄乘虛而入的機會。另外,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的放映與副產品開發的能力很弱,宏觀籌劃與協調還沒有形成規矩,明明有那么大的影院外觀片需求,卻沒有專項細致調查與研究如何發展拷貝放映與其它形式產品的生產問題。于是,不是盜版者比生產者主動推出地下影碟,大掙其利,就是2000年奇特的現象:干脆一些生產者自己開始“盜版”,美其名曰搶奪市場,多少有點破罐子破摔的負氣使性的味道。其實,盜版者的商業敏感力遠比原產者為強,不是依靠正確的政策指導,光靠消極舉動無助于解決問題。2000年10月軟件業反盜版會議到會者寥寥的尷尬是很有警示意義的。只有從根本上重視電影發展和盜版問題,又正視利益的推動力并積極因勢利導,才可能變被動為主動。從盜版中可以得到許多警示,我們什么時候積極的考慮發展電影事業超過抱怨指責,也許中國電影的發展會更快。
比如票價問題。盜版需求者其實還是喜歡看電影,只不過足不出戶就看到影像而已。但也許我們也要看到諸種冷落電影的人群中,對票價的計較不是無動于衷的。支撐票房的基礎是票價,中國電影的票價當然是人民生活提高的驗證,躍升到現在的10元錢---50元錢,票價的升高超乎尋常。相對一般收入而言,票價已經很高,但市場經濟調控下的票價,沒有適應觀賞現實,陷入死板僵化的形式中。然而無視抱怨之聲的權威卻抗辯為票價并不高。實際上票價太高的確使一些觀眾疏離影院,轉為盜版觀眾。對票價的爭議實際透射出觀念的問題,商業強權主宰電影創作的背后是過于忽略藝術創作的價值。什么樣的票價是合適的?從理論上看,更多人看電影,票房就多,這是兼顧觀眾和票房統一的思路,所以票價理當適當,然而現實則完全是純商業的思路:高票房則哪怕觀眾少,價值也就高。這種毫不顧及觀眾的思路,證明我們的電影經營業走到了多么刻板的一面去。我們早已看到許多電影院寧愿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看一場電影,也不愿降低票價吸引更多人入座,撇去違反市場原則的高票房策略,要探討的倒是一些評論似乎相信的一個理論:看電影的觀眾就那么多,該看的對票價如何無關大局,還有的策劃人甚至認為,現有物?仕較攏咂奔鄱雜謨行目吹纈暗娜瞬⒉瘓醺擼檔推奔奐炔換嵊酶美純吹纈罷叩那囗膊換嵋雌淥墓凵駝摺U獾娜肥且恢炙剖嵌塹慕饈汀T諛殼拔幕塵爸校吹纈耙廊皇僑嗣塹南舶絞劍壑詰氖烤院艽螅」蕓吹縭雍推淥嘌幕疃吡瞬糠止壑冢咂奔垡彩峭撇ㄖ角瞎壑詰鬧匾蛩兀岵磺樵傅幕ǚ押艽筧プǔ炭吹纈埃蝗〔歡鍆饣ㄇ媸娣吹縭擁奈兀看蠖嗍泄說哪曄杖牖共桓擼檔推奔劭隙ɑ崳纈暗陌謎擼磕昃儺械拇笱纈敖冢推奔塾嘔菔溝霉壅呷繚憑褪侵っ鰨恍┯霸菏敵泄乃嫘芯褪械鈉奔酆陀嘔菁酃凵鴕駁娜吩黽恿斯凵駝摺K裕綣擁漣嬤鋅吹焦塾霸竿娜巳菏竊對凍霸旱模災貧┖弦似奔劭贍芫陀姓芬讕蕁5比唬侍饈導噬喜皇竊趺醇虻ィ纈安緩茫俚偷鈉奔垡膊換崳壑冢〉獠荒艸晌咂奔鄣睦磧桑畹纈案咂奔勰訓啦皇歉揮腥絲綽穡磕敲矗欠窬褪且蛭玫纈安歡嘍匭胍愿咂奔劾淳鶉∽畬罄婺兀空庵滯葡攵嗌偈潛⒒У乃悸罰鑾遙淥怯槔值纈捌癲皇薔妥隕悅鵒寺穡渴導噬先肥滌腥鄙儆槔中Ч惱嬲玫纈盎嵋虼舜蛉肜涔N蘼廴綰危泄纈暗氖苤諉嬖嚼叢絞艿礁咂奔鄣鬧圃跡教質識鵲鈉奔郟菔導是榭齙髡奔鄱皇?死板限制,對于中國電影才是合情合理的。
2000年度的中國電影撲朔迷離,上舉的幾個較為明顯的方面也只是舉一斑而已,但中國電影在跨世紀的關口需要冷靜思考,分析得失,真正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尋求有效的措施和開拓新的出路,卻是無法回避的迫在眉睫之事。
- 上一篇:電影保守傾向管理論文
- 下一篇:電影數字化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