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電工電子技術教學策略
時間:2022-01-14 08:37:54
導語:互聯網背景電工電子技術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逐漸為商業、醫療等諸多領域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這種形勢下,電子電工技術已經逐漸成為眾多專業中較為重要的課程之一。而在進行電工電子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如何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及動手能力已經成為各相關專業高效教學的關鍵問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就需要教師能夠借助互聯網上相關資源以及教育力量來推動電工電子技術的教學創新,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從我國電工電子人才的現狀出發,對目前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工電子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此來找到在此背景下加強電工電子技術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進而實現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技術型人才,推動電工電子技術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互聯網+;電工電子技術;教學策略
從社會的發展角度出發,電工電子技術在所有工科類的專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變化,各高校在電工電子專業的課時設置逐漸被縮減,而學生則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掌握和了解相關知識。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更需要能夠借助現有的網絡資源,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以此來為學生打造更切合實際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理解和掌握較為抽象的知識和內容。而目前我國在電工電子技術教學過程中盡管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作為相關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教學模式的創新,以此來達到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技術發展的目的。
一、我國電工電子人才現狀
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的到來,使得大批的外來企業進入中國的同時國內企業也在飛速發展,我國正逐漸成為世界制造中心并逐步向世界設計中心在轉變。大眾對生活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隨著各地企業的陸續出現,導致社會對電工電子人才的需求也隨著增加,例如工廠以及企業的電力安裝、機器設備保養、維修以及維護、公共設備的電力維護以及維修等等,都需要專業的電工電子人才來完成。而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機電、機械、電氣設備組裝以及調式人員與奇特普通的制造企業人員不同,對于員工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待遇方面也會優于普通員工,在企業的崗位中約占45%,是目前需求量較大的技術人才之一。這類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電工照明、電工作業以及電氣控制等相關知識和電路的組裝和調試,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電力電路分析、電工接線以及電路焊接能力。而對于電工維修維護以及安裝人員作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中電力照明、設備維修以及電路維護的專業人才,在企業技術崗位中占比約為20%,其中電工占比約為5%,機械的維修維護人員越位15%,對于這類人員,需要掌握一定的電工照明、線路安裝和維修、空調安裝調試以及維修、PLC和步進以及伺服電機等知識內容。另外是電子設備的調試、安裝以及維修人員,這類人員主要是負責對企業電子設備中的安裝、維護以及調試等。在企業的技術崗位中約占10%左右[1]。除此之外,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中的電子電工技術人才的來源有三方面,一方面使企業自身培養提高,這類約占整體的15%,另一種是學校直招,這類約占65%左右,還有一種則是通過社會的招聘,這類人員大約占整體的20&左右。這也說明職業院校對于電子電工技術人員的培養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某地區PC端子行業需求、某地區移動端子行業需求分別見圖1、圖2。
二、互聯網背景下電子電工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與實踐比例失衡
在高校的電工電子技術教學中,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具有極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就電工電子技術相關課程而言,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自身技術原理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極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對于相關課程的開展需要更為扎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而由于課程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不但內容多更強難度較大,因此,絕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期間會更多的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不但在課程安排上會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上,而且從教育引導角度出發,也會更重視理論知識。相對來講,在實踐教學方面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其不但在課程安排上嚴重不足而且其開展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失衡的問題出現[2]。
(二)教學內容體系過于單一
對于技術型課程從特征和性質方面出發,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性以及發散性,技術本身在實際的應用和研究過程中也需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與技術的不斷更新的狀態不同,電工電子技術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相對較為固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技術的更新狀態產生了矛盾。在教師完全依照原有的課程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工作時,不但課程在內容設置上與技術的更新狀態由一定的沖突,而且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并不明顯。教學內容體系過于單一化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現代的教學輔助工具的運用上。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的角度出發,即使教學內容較為固定,但是教師若是能夠運用豐富的現代化教學工作和資源,同樣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數教師對于最新的教學工具缺乏全面的了解,對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運用的靈活度不夠,使得教學內容體系更新優化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教學評價方式靈活性不足
目前,在部分電工電子技術教學評價方面常常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且形式過于單一,并沒有真正的做到從技術、理論知識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評價和觀察。這樣的評價方法不但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而且也極易導致學生更多的注重理論知識,更多的注重在考試模式下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對于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互聯網背景下電工電子技術教學策略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供優質資源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中陸續出現了諸多優質的課程資源平臺,這類資源通常都會向大眾開放,幫助學生實現在線學習[3]。其中也包含大量的電工電子技術資源,課程也逐漸形成了更加完整、系統的教學方案,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討論專題和課后測試題以及作業等。因此,高校和教師需要結合學校的自身情況,適當的從MOOC以及慕課等平臺中篩選符合本校學生情況的教學資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預習提供一定的資源支持,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對比較抽象難懂的知識點前,組織學生通過互聯網實現課前預習。例如,在進行基本放大電路相關內容的講解時,對于工作原理、動態和靜態分析等相關內容都會涉及到電路圖,學生很難在一定的時間內實現獨立掌握,而且課堂的講解與分析也比較枯燥,學生很難在課堂內完全的掌握和理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相關網絡資源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觀看預習,了解主要的內容和難點知識,并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在教師進行課上講解時重點關注,以此來提升學習效果。同時,通過完成與視頻相關的配套練習,學生還能夠將預習的實際情況向教師反饋,以此來幫助學生進行有針對的教學。再如,在對電機及控制技術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線下教學難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這時,教師則可以通過線上平臺來進行微課錄制,讓學生以線上學習的方式來鞏固所學知識,從而解決遇到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二)借助線上進行作業布置,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由于高校在課時安排上比較緊張,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對于課后作業的設置,以此來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練習。在原有的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需要圍繞著教材的相關練習題進行作業布置,并要求學生以書面的方式進行提交。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逐漸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應用起來,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優勢,利用線上平臺進行作業布置,通過相關APP完成線上作業的收取和批改,并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夠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及時了解和掌握。例如,在借助APP進行作業布置時,教師還可以把這種題型的答案上傳到APP系統中,這樣教師就可以在學生提交作業之后通過APP進行作業批改,全面掌握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學生也能夠在第一時間收到作業反饋。除此之外,對于分析和計算題,教師則可以直接通過移動終端接受到學生的解題文件,進行線上批閱。通過這種布置和批改作業的方式能夠幫助教師完全了解薛恒的學情,為教師進行課程優化提供參考。
(三)發揮互聯網優勢,加強實踐訓練
在電工電子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實訓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實訓教學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的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網絡進行虛擬和現場實訓相結合的方式,發揮二者的優勢。在實訓活動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關鍵測量儀器和設備的相關使用方式,學會電路的連接,同時加上虛擬實驗的教學輔助,可以實現不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進行虛擬活動。在電工電子技術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驗證類實驗較多,但是受到高校課時的限制,現場實訓一般僅能進行部分實驗,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互聯網來建立虛擬的實驗平臺,讓學生能夠在課外進行相應的線上操作。通過虛擬和現場實驗相融合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電工電子技術教學的勢在必行。教師更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結合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將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與理論融合,加強對電工電子相關人才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以此來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專業性技術人才,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林偉,李彬,楊莉,陸寧,等.“互聯網+”下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人文素質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21):98-100.
[2]林碧琴.“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電工電子技術教學策略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1(06):279-280.
[3]王亞男.基于“互聯網+”的《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05):132-134.
作者:王宇 單位: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新時代高校館藏期刊資源建設探討
- 下一篇:教學模式在中藥學教學改革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