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電力保障能力

時間:2022-05-20 10:44:00

導語: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電力保障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電力保障能力

1電網應急搶險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近年來的一些電力突發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電網應急搶險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存在問題如下:(1)人力資源問題:人力資源結構不盡合理,應急隊伍的建設分布不均,培訓不完全到位,關鍵崗位人員休假、出差等不在崗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可能導致應急情況出現時不能及時到崗。(2)應急物資機具問題:其主要表現在未進行統籌規劃,應急物資的儲備不能滿足應急工作的需求。應急機具儲備不足,處于被占用或維修保養狀態等,導致應急情況發生時物資機具不能滿足應急需求。(3)缺乏應急演練:缺乏應急預案,應急演練不夠全面,覆蓋面不夠廣泛,沒有持續性等。(4)制度不夠完善,對應急搶險環境、工作條件不熟悉等,都可能影響我們的應急保障能力。對于以上存在問題,我們的決策者并不能及時、全面和準確掌握,所以就無法及時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最終導致我們的保障能力狀態不佳。

2解決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從電力檢修企業實際出發,綜合考慮電網保障能力所需的人力資源、機具設備、物資材料、應急演練、制度、預案、工作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多級指標體系,并對各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同時采用層次分析法,根據人、機、物、環等變化動態形成公司的電網保障能力狀態指數曲線,該指數曲線動態反應公司各個環節的保障能力狀態,并通過信息系統實時展現,在能力不足時自動有針對性地預警,將各種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發送給相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同時提供準確、直觀、詳細的相關信息,指明是哪一個環節的能力不足及具體原因,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支持數據,以保證公司保障能力狀態隨時都處在最佳狀態。同時應用仿真技術,采用離散事件系統建立仿真模型和進行仿真實驗,進一步分析公司各生產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及配置標準,為公司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決策支撐,使公司各項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并修正各生產要素的權重分配,使權重設置更加合理,結果更加科學、準確,從而大大提高保障能力評估的準確性,最終使我們建立的能力指數系統更加符合公司實際。

3指標體系

3.1指標體系構建電網檢修保障能力指數按實際情況選取了上千個指標,共分為五級。一、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人力資源部分三、四級指標如表2所示,五級為部門級,限于篇幅,此處不一一列舉。3.2指標權重確定目前對于權重設計有多種方法,如經驗判斷法、層次分析法、數理統計法、模糊統計法等。根據上述指標和系統的特點,我們在設計系統時采用的是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簡稱AHP)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準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

4技術實現

確定能力指標量化及權重后,根據各項指標要求實時獲取動態保障能力指標值,根據一定算法生成動態能力指數,并形成類似股票指數曲線的圖形化效果展示。由于指標數據來源非常廣泛,要實時獲取各項指標的動態值,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必須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方能實現。同時從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發,需盡量從現有信息系統自動獲取信息,不但可節約成本、縮短系統開發周期,而且可增加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并提高效率。根據各項指標的構成及來源不同,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與人員到崗相關的考評指標,通過與現有的考勤系統和OA系統的請假流程對接,當OA系統里面相關人員有請假或銷假、考勤不再崗時,信息自動傳遞到保障能力指數系統。與備品備件的到位率、可用率等相關的考評指標,與已經建成的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對接,當相關備品備件入庫或出庫時,相關信息自動傳遞到保障能力指數系統。與工機具到位率、可用率相關的考評指標,與已經建成的工機具管理系統對接,當工機具狀態發生變化時,相關信息自動傳遞到保障能力指數系統。與車輛相關的考評指標,與現有的車輛管理系統和GPS系統對接,當車輛狀態發生變化或者離開指定范圍時,相關信息自動傳遞到保障能力指數系統。與環境氣象相關的數據,自動從網上獲取,以保證數據來源的及時準確。對于有的信息要素如制度、預案、生產規程等等相對變化不太頻繁而且又沒有辦法自動獲取的考評指標,為了減少數據維護工作量,需采用自動默認的方式,即如果沒有變化,當天的考評結果自動默認等于前一天的考評結果,每天只需要錄入較少的變化數據,大大減輕數據維護工作量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效率和質量。

本文作者:趙曉勇姚林田芝華工作單位:重慶市電力公司檢修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