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模式探索

時間:2022-05-06 08:41:25

導語: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雨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智慧教學工具,依托互聯網技術優勢使得教師與學生可以直接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完成“課前、課上、課后”3個階段的便捷式學習,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技術的自由性、便捷性以及緊密性,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通過闡述“雨課堂”教育工具的技術優勢特征,以及“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內容特點,探索兩者間在教學運用過程中的全新模式。通過這一工具在教育途經的應用可有效促進學生參與,實現互動學習,解決電工電子技術教育過程中的課時緊、實踐難等問題。

關鍵詞:雨課堂;電工電子技術;互聯網教育;教育實踐探索

“十二五”期間,在“科教興國”背景下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共同提出“改變課程結構缺乏整合性和課程內容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科技發展的關聯,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培養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目標。進入“十三五”后,隨著“科技創新”發展轉變,我國經濟、產業、科技等領域出現結構調整等重大變革,確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一些列世界前沿技術領域發展戰略計劃,如何更好促進國家戰略計劃的實施,保障國家“‘十三五’改革創新發展”最終目標實現,已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最關心的領域。通過總結世界強國發展歷程來看,國家高效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培養,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儲備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是保障國家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家競爭力核心組成。因此,教育發展改革是實現我國當前一切發展的前提基礎。在此背景下,基于互聯網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機遇與挑戰,“雨課堂”作為當前教育領域新工具,依托網絡的自由性、便捷性實現更為積極的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在課前、課上、課后的參與度,是當下較為有效的教育模式探索。

1“雨課堂”特征及實踐現狀

2016年,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全新教育工具“雨課堂”[1]由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組織研發成功,該平臺是一種“新型智慧教學解決方案”,其主要特點是基于網絡的快捷性,利用互聯網,通過移動終端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教程資料,為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提供與考試實時溝通的渠道,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充分參與、師生高效互動的線上線下和課內課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雨課堂”的產生優化了我國教育教學方式,提升了課堂教學體驗,獲得了較好的實踐評價。目前該系統已在國內外多所高校使用,憑借其互動性強、操作簡單、反饋及時、個性化定制等優點,被應用于多種具有較強實踐需求的理工類課程。

2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特點分析

根據教育部第3版“工業和信息化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電工電子技術》學科作為工程技術領域專業學科,具有專業知識性強、注重實踐的專業特點,目前我國電工電子技術主要分為電工技術基礎和電子技術基礎兩大部分,其中電工技術領域主要包括電路分析部分、磁路變壓器和電機及其控制電路部分;電子技術領域包括半導體基礎知識,共射放大電路、共集電極放大電路、功率放大器、差分放大電路等基本電路,集成電路的線性和非線性應用,組合邏輯電路、時序邏輯電路[2]。2.1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特性。電子電工技術是針對高職高專、高級技工學校等技術類學校設立的專業性課程,是一門較強的理論結合實踐課程。理論方面,電工課程涉及電路、磁路、電子等諸多物理電學知識;電子領域強調半導體領域知識。同時,該課程因為較強的實踐性需要結合大量的實踐課程加以佐證,并且在相關部分需要融合學生設計思維。2.2電工電子技術專業學習環境。鑒于電子電工技術課程的專業性,應用的廣泛性,教育的實踐性,使得該課程在教育中需要三大教育環境。第一,該專業的理論深度,需要大量的課程時間保障教師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闡述,實現“教”的內涵。第二,該專業適用于廣泛的工業、制造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這既是學科特征也是對學生的重要考核標準。因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教師形成高效的教學互動,加強教育連貫是這一學科的必備學習要素,體現“學”的內涵。第三,電子電工技術作為一門強實踐學科,在理論基礎上通過激發學生思維及積累經驗達到創新實踐,是這一課程的重要目的。因此,該專業必須具備較強動手實踐內容,保障學生能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在牢牢掌握知識的同時,不斷積累經驗,以應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3基于“雨課堂”在“電工電子技術”專業的實踐

“雨課堂”依托互聯網,可形成“課前—課上—課后”3個階段學習輔助,根據階段目的,制定相關學習任務,達到獨立和統合的學習目標及效果,該模式可引申為線上線下、課堂課外的混合式教學理念。3.1“雨課堂”三階段設計。①課前。電工電子技術龐雜的理論知識體系,使得傳統教育過程中教師在教材編寫上需要耗費極大的心力,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理論知識講述,導致問題講得太深學生無法領悟,老師教學進度斷鏈;講得淺則無法完成核心知識傳播,學生無法掌握關鍵知識。以上問題本應通過課前預習、課后練習進行彌補,但受限于教學條件往往無法實現。在“雨課堂”教育輔助作用下,教師可在課前環節,針對基礎教育內容進行設計優化,將教育內容形成重點體系,并按照深入淺出的教育哲理形成課前、課中、課下三級劃分,根據內容形成任務清單,完成重點知識體系的知識點資料包,包含課件、習題、試卷、課程視頻或習題講解視頻等;在課前階段,通過“雨課堂”下發學習任務清單及重點預習資料,實現學生打卡學習,學生通過預先了解學習任務、學習內容、資料等完成自主學習,達到知識體系初步了解內化,促進下一環節教師課堂教育效果。為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可適當設立監督機制,例如根據學生在課前學習任務完成打卡數據(預習完成情況、觀看情況、預習時長、預習題的完成情況等),形成信息反饋,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狀況。②課上。教師可根據此前“電工電子技術”重點知識體系的構建,針對課前階段形成的任務清單,開啟任務驗收及回顧。在“雨課堂”反饋體系的幫助下,對于學生預習期間出現的主要重點和難點,在課堂上進行精講及拓展,根據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專業知識實踐教育,完成課堂教育任務。這一階段“雨課堂”的作用將著重體現于“師生互動”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階段設置“學習心得”(學習理解)、“專業知識學習程度”(理解、不理解)等欄目,達到師生充分溝通、充分互動的目標。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雨課堂”完成學生課堂專業知識點學習的數據搜集,為后期教程調整和改善提供支撐與保障。③課后。課后練習作為“雨課堂”第三階段,以習題、課后問題解答為主。教師通過個人學生在課前和課中兩階段的學習范圍針對性布置知識點練習內容,也可統一布置相關習題,學生通過“雨課堂”推送的教學資料和學習作業完成知識點強化,對不同或者不了解的內容可進行實時溝通。這一階段充分顯現了“雨課堂”個性化學習定制,以及實時共同的作用及功能。教師通過學生課下數據反饋,可詳細把握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促進教學總結與評價[3]。3.2“雨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①高效互動。“雙通道教學”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設備的支持下,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同步”和“異步”兩條師生交流通道。“同步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在同一時間參與并完成同一個教學行為;“異步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不必要求師生同時參與,而允許課堂參與者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地安排時間開展教學行為。“雨課堂”依托互聯網完成跨時空限制的授課,實現師生“雙通道教學”,更利于促進電子電工技術課程的基礎知識講解,知識體系“同步”,提升教學質量。②數據支撐。“雨課堂”覆蓋教學過程中課前、課上、課后3個階段,完成學生在某一知識學習過程的全程跟蹤,完整記錄學生對知識從接觸到掌握的全過程所衍生的數據,對后續形成教育體系,個人定制教育模式起到支撐作用,保障教學方案的科學性。

4結語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雨課堂”可實現新教育中的簡單操作,其功能豐富、師生互動等諸多優勢,使之成為高校教學過程中的經典案例。同時基于“雨課堂”形成的教育形式基本達到線上線下、課堂課外的混合式教學目的,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獲得顯著的成效。這種教育模式主要通過手機、微信等移動終端機網絡軟件,貼合民眾,不僅將手機變成學習工具,同時還凸顯了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積極參與程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大數據時代,該教育模式能根據學生學習過程形成一系列個人學習數據,而這些數據將有助于為學生個人定制個性化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個人學習成績的提升[4]。

參考文獻

[1]孫長平,盧兆信,王法社,等.基于“雨課堂”的《電路》課程的混合式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24):102-105.

[2]360百科.電工電子術.[EB/OL].(2019-12-22).

[3]劉梅.“互聯網+”背景下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11(11):169-171.

[4]羅梓超,筱雪,吳瓊,等.學會青少年教育及科普探索——以國外化學會為例[J].學會,2019,5(5):55.

作者:李耀貴 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