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31 06:05:00

導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論文

一是電子信息產業較長時期的持續高增長,使得產業規模總量快速擴張,從而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呈現出持續性和規模性的特征。近十多年來,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長,從1989年到2001年全行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和出口額年均增長分別為29%、27%、24%和30%;產業的長期高速增長使其規模總量快速增加,通信、電子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1.4%提高到2001年的4.2%。

二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體系性效應逐漸體現出來,對傳統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和滲透作用逐步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地位并不僅僅在于該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總量規模,更多的體現在對經濟結構升級以及對其他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系統效應,這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基本內涵。對這一問題進行測度,并據此評價電子信息產業的體系性效應,目前還缺少必需的數據和分析工具(這也是一個國際上普遍面臨的問題),但可從如下兩個方面予以說明:其一是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品結構,到2002年上半年,投資類、消費類、基礎類三大類產品的產值比例為50:30:20,而1989年的相應比例為16:53:31,這一產品結構的重大變化,尤其是投資類產品(以計算機網絡、通信產品為主)占據了一半,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了信息產品的應用加速滲透到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而不是以往依靠電視機等家電產品來維持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其二是信息化應用項目的實施,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到2001年,先后實施了12000個信息化項目,僅項目投入的資金達到200多億元。2002年上半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總采購額達到154.9億元,政府信息化對行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起到了極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三是出現了其他國家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少有的現象,即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遠遠超過傳統產業的發展速度,高技術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的態勢。我們觀察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技術升級的軌跡,不難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在加工組裝環節我國表現出了比較強而明顯的比較優勢,世界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國一些地區集中的趨勢;其二是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升逐漸明顯,不僅表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向我國的進入和布局,更為重要的是,自主原創技術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標準)和一些創新型高技術公司的活躍與成長。電子信息產品的全球制造優勢(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和加工組裝環節),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產和中低端產品的研發能力,是我國當前電子信息產業的兩大特點,由此形成了我國雖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但產業結構卻出現高技術電子信息產業加速發展并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的獨特現象。

上述的當前地位和現實作用,表明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結構升級以及提高國家競爭力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著進一步鞏固、壯大、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現實基礎,電子信息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結構升級的戰略作用還需要進一步釋放。

二、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已表現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我國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大國

1989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總量規模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量規模國際地位持續穩步提升,已步入電子信息產品世界制造大國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趨勢還在持續,很快可以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了產品門類相對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彩電、微波爐、視盤機、收錄放機、電話機、揚聲器、磁性材料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有些產品占有全球較大的市場份額,并且形成比較強的產業配套基礎。

2、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以獨到的優勢初步確立了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產業發展的顯著變化之一是產業分工方式的改變,即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鏈縱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以及由此推動的新一輪產業的國家間轉移,并呈現出兩個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輪產業轉移伴隨著新的產業分工方式的出現——產業鏈縱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組裝、制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由發達國家轉移出去,形成了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優化布局其產業鏈,加工、組裝、制造等環節與研發、設計、品牌等環節空間分離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低成本發展中國家,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加工、組裝、制造等環節,從而對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帶來了參與新一輪全球分工的機會。就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憑借著市場需求巨大、低成本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智力資源等)、相當實力的產業基礎和生產能力等綜合成本優勢,獲得了此輪產業轉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確立了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重要地位——電子信息產品的加工制造。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及其大出大進國際循環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果我們將觀察問題的視角放在加工制造優勢的形成過程,也可以從中清楚地發現結構升級的明顯步伐,產品結構由過去以家電類低端產品為主,調整到基礎類、投資類產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關鍵元器件——集成電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據粗略預計,“十五”期間,全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的投資可達100億美元,相當于前30年投資總額的三倍,其中外資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額。

3、產業聚集已經出現,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信息產業基地

產業的區域聚集化發展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美國的硅谷、英國的蘇格蘭科技區、印度的班加羅爾、臺北的新竹科技工業園區、法國的昂蒂布、芬蘭的赫爾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都是集群式創新的成功典范。產業發展的區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動、共享服務和基礎設施等多重目的,從而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信息產業基地。在這些產業聚集區內,形成了主機企業和多級零部件供應企業分工高度細化的產業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夠實現即時供應、交易成本較低的產業配套能力,使得區內企業表現出了很強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這些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國際化程度,一些產業基地成為了某些電子信息產品的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就此意義而言,這些信息產業基地正逐步發展成為影響全球市場的重要的世界生產制造基地。

4、出現了劇烈的企業結構變化和地區結構變化

企業結構的變動是伴隨著如下兩個變化而發生的:其一是產業分工方式(如生產外部化或內部自治率的降低)的變化,出現了大量的專業化零部件供應企業,并且相當一部分企業在細分化產品中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全能型”企業逐步被市場淘汰出局,同時出現了許多為國外公司生產的“代工型”(即委托生產)企業;其二是外資企業的增加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企業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一段時間出現了外資企業“獨資化”的趨勢。而地區結構的變化,是伴隨著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形成而發生的,一些傳統的電子信息企業較密集的地區衰落下去,出現了電子信息產業地區分布的較大調整。